他当了三年的皇帝,却做了一辈子命运的囚徒。

说的就是大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

在历史中,有人可怜不被溥仪所爱的皇后婉容,也有人可怜皇妃文绣。

唯独没有人可怜这个当了3年的皇帝,却经历了从孩提时和父母分离、满清皇帝退位、逃亡、直至解放后接受改造,才能成为普通人。

说来,溥仪比他的皇后婉容、皇妃文绣都要可怜。

他直到解放后接受了改造,才明白了自己前半生的荒唐和执念。

《我的前半生》是溥仪的自传,他从自己的家族背景开始写起,回顾了他的前半生,包括皇宫里的生活、逃亡的生活,依靠日本成立伪满洲国皇帝,生活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做着光复满清的梦。

清朝皇帝和溥仪哪个大(大清朝最后一个皇帝)(1)

可怜又可悲的一生,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书里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01所有人都爱他的同时,所有人也都不爱他

溥仪一生下来,就养在祖母膝下。

如果能够就此一直长到懂事,或许也是一种幸事,起码有个爱他的人。

可是被祖母宠爱的生活没过多久,在他3岁时就被慈禧接到宫中。

被接到宫中的第三天,慈禧去世了。

在宫中生活了一个多月后,溥仪登基了。

登基大典上,他在大哭大闹,溥仪的父亲安慰他说:“快完了,快完了。”

溥仪父亲的一句话,似乎暗示了溥仪皇帝的生涯,那就是快完了。

清朝皇帝和溥仪哪个大(大清朝最后一个皇帝)(2)

结果真的就当了三年的皇帝,就这样被迫退位了。

为了这三年的皇位,他付出了前半生,被人唾弃,被人骂。

可是,他也是一个可怜之人。

一个三岁的孩童成为自尊无上的皇帝,身边围着太监、太傅、还有被他称为皇额娘的那4个母亲,没有一个人是爱他的。

太监敬爱,但不爱他。

在他小的时候,太监可以因为溥仪哭闹而把他一个人关在一个小房间里,任凭他怎么哭闹,喊着要出来,都无动于衷。

美其名曰“让万岁爷去去火”,不如说是用惩罚的方式让孩子安静下来。

现代教育中,绝对不允许对孩子进行体罚,特别是关小黑屋的方式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

清朝皇帝和溥仪哪个大(大清朝最后一个皇帝)(3)

所以长大后的溥仪其实对太监真的挺苛刻的,动不动就对太监们进行鞭打或者恶作剧。

说来,太监其实也是他最亲近的人,可是这种亲近没有血缘关系,只有敬爱,甚至含有隐隐的欺负。

当他从他人眼中、口中知道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人都是他的臣民后,把太监视为玩物,可以任意屈打的对象,这是可以预见的。

太傅们教导他,但也别有所求。

摇摇欲坠的大清,加上一个年幼的幼主,一个有野心的人说没有想法是不太可能的。

清朝皇帝和溥仪哪个大(大清朝最后一个皇帝)(4)

因为是皇帝,所以可以不用功学习,可以随意地请假,太傅们也对他毫无办法。

更何况身为一个皇帝该做什么,该有怎么样的城府和心计,怎么把握人心,这个是老师们无法教他的。

老师们能叫溥仪的,不过是如何当好一个臣民。

角色不同,所做的事情也就不同。

溥仪名义上有4个母亲,但没有一个是亲生母亲。

但即使是亲生母亲,也没有给过他过多的关爱,因为在他小时候他母亲就自杀了。

清朝皇帝和溥仪哪个大(大清朝最后一个皇帝)(5)

而他名义上的4个母亲,每天只会问他,吃了什么,书读得怎么样?

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真正的爱他。

不过都是想掌控他,好从他的这里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02至高无上的皇权是牢笼也是资本

很多人毕生都在追求权利。

但溥仪不需要,从孩子开始,他就处于权利的最高处。

虽然那时候他还小,还不懂得自己有怎么样的权利。

但周围的人都在告诉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人都要围着他转。

清朝皇帝和溥仪哪个大(大清朝最后一个皇帝)(6)

去一趟御花园,有人打伞,有人拿着厚的薄的衣服跟在他后面,还有人带着椅垫、点心、茶等等,只要你能想得到的,全部都准备好了。

只为了皇帝出行时,能够舒适。

这样的环境,给了溥仪无限膨胀的自信心。

就像被保护在真空里的一颗种子一样,你给他什么样的环境,他就理所当然认为他的生活就该是这样的。

就像井底之蛙一样,无法接触到外面的生活。

他信了自己就是所有人的主,却不知道在紫禁城外早已换了许多天地了。

等溥仪渐渐长大,英国苏格兰人的庄士敦成为他的老师后,逐渐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并不像他所认知的那样。

15岁那年,他想逃离这座像牢笼一样的紫禁城。

清朝皇帝和溥仪哪个大(大清朝最后一个皇帝)(7)

但他身边的人没有一个人同意,嘴里说着劝解的话,说着为你好的话,其实打的都是自己的小算盘。

如果紫禁城里没有了皇帝,那么他们这些大臣又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面对失去自己社会地位的窘境呢?

至高无上的皇权,害了他也给了他肆意的资本。

因为他是满清皇帝,所以他有机会结识更多的外国人,也能和他们取得联系。

所以在冯玉祥赶到“北府”时,收回对他的所有优待条件,让他成为平民时,有庄士敦为他奔走,荷兰、日本、英国公使也愿意帮助他,对抗冯玉祥。

“当时我主要的心情,既害怕国民军害我,又想离开这个变相的紫禁城。”

清朝皇帝和溥仪哪个大(大清朝最后一个皇帝)(8)

当时又听闻冯玉祥要再次进攻北京,吓得溥仪到处活动,最终是日本公使的人收留了他。

不管是巧合,还是形势所迫,他都走到了这一步。

后来的历史,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预估他的行为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03勇于剖析自己

让我比较佩服溥仪的一点是,他后来出来的自传。

有人说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是谄媚的,但如果你认真看完了,就会发现他是真的在过往的事件中,一点一点的毫不留情面的剖析自己。

在说到他出席东京的军事法庭,证明日本人利用他进行侵略和统治东北时,他在书中说道:由于那时我害怕将来受到祖国的惩罚,心中顾虑重重,虽然我确实说出了日本一部分罪恶事实,但为了掩盖自己,我又掩盖了一部分与自己罪行有关的历史真相。

清朝皇帝和溥仪哪个大(大清朝最后一个皇帝)(9)

在书中,可以多次看到他对于自己的反省的语言,勇敢地袒露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

看到这本书给我感触比较多的是,环境对一个人影响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上位者,如果偏听偏信和井底之蛙有何区别?

人要学会不要听信一方之言,多听几个人的话,把所有事件都串联起来,然后再去看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基本上就能判断出这个人的所想所行。

要想不做井底之蛙,要勇于剖析自己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自省。

人唯有自省才能继续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