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 大家好,咱们今天学习一个成语——文质彬彬。这个成语在很多人看来,应该是非常容易理解,毕竟大家在生活中经常用到,无非就是形容一个人非常的斯文嘛。
比如到了年底,大家最喜闻乐见的相亲场景中,媒人向女孩子介绍男孩子,总少不了这么一句话“哎,这小伙子可有文化可斯文了,相貌堂堂,文质彬彬的,肯定错不了”。
但是,好多时候,人们并没有理解文质彬彬这个成语的真实意思,或者说只是理解到了成语的部分涵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自己探索一下这个成语的本质吧。
要了解文质彬彬这个成语的原意,那么肯定要回到这个成语的出处,这个词,就是出自《论语》的“雍也”篇,其原文是这样的——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孔子说过,如果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了;如果文才多于朴实,那么就又未免有些虚浮的嫌疑。只有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协调一致,达到一定的契合以及平衡,那么这才是个君子的风范。
在这里,无非就是讨论的“质”和“文”这两个字,对于“质”,很多人的理解不同,有人认为这是朴素、朴质的意思,可以归结到人的性格、做事方法等,属于先天;而具体到“文”呢,则是人类自己的许多经验、见解,文化,属于人文之类的东西,属于后天。
甚至还可以这么简要的理解,所谓“质”就是原始,所谓“文”就是文明,在本质上人们都是一样的,饿了就要吃饭,冷了要穿衣,不但人类本质如此,万物的本质也是一样。而在“文”上,人类不仅要有“质”,还要在“质”的基础上,加上文化的修养,这样人才能真正离开野蛮,进化为“君子”。
具体到文章中,孔子也说了“质胜文则野”,如果原始的东西多于文明的东西,那么一切就仍然是出于原始社会,人类的文明会一直落后,文化会始终浅薄,人们会始终出于原始、蒙昧、野蛮、无礼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野”。
反之呢,“文胜质则史”,如果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文明,追求文采,追求华丽的装饰,追求纷繁的礼节,那么,就脱离了淳朴的人生状态,就违背了“大道至简”的阐述,那么就会浮夸虚伪,一切变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基础 ,也失去的“真”。
所以,在文章中,孔子用文质彬彬,描述了这样一种平衡的状态——一个人的发展,既要有质,也要有文,同时,更要文质彬彬,文与质配合恰当,协调一致,这样就达到了孔子一直所倡导的“和”的境界,从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以上,就是关于《论语》成语“文质彬彬”的解读,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朗读者老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