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区东北的古北口,在历史早期,这个名字还没有出现,但汉代已经在其周边设有犷平、厗奚二县。东汉末年,乌桓曾经进攻厗奚县,被曹操率军击退。曹操平定乌桓以后,北方边疆暂时安宁下来,于是曹操转而南进,却败于赤壁,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北魏修筑畿上塞围
东汉以后,鲜卑、匈奴、羌等族逐渐内迁到北方地区。进入西晋,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引起了一部分士大夫的担忧。由于西晋统治很快腐朽,爆发了“八王之乱”和各族起义,北方不再为晋所有。北方各族进入中原,建立了十多个少数民族政权,这一混乱时期被称为十六国时期。其间,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政权先后控制过幽州平原地区,但都没有修建过长城。直到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发源于阴山脚下的拓跋鲜卑终于崛起,消灭群雄,统一了北方,这就是南北朝中的北魏。
北魏统一北方伊始,由于拓跋鲜卑人口较少,北方各族人口众多,因此不得不集中部族于畿内,《魏书》记载这一范围“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大致是今天山西北部和河北张家口市一带。北魏最担忧的部族之一是徒何人,也就是慕容鲜卑,这一部族在十六国时叱咤风云,前燕、后燕等国都是由慕容氏建立的。北魏攻取河北地区以后,对曾统治过这一广大地区的徒何人十分忌惮,因此徙其民及工匠十万余人到畿内,有胆敢逃跑的,还要追杀殆尽。
北魏当时的外部环境也很复杂。漠北的柔然实力雄厚,常常大举南侵,有时还和南方的刘宋王朝联络。因此,北魏太武帝时修筑了畿上塞围。据《魏书》记载,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六月,北魏“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这一长城西起今山西西北部黄河岸,东到上谷郡,长千余里。当时上谷郡治居庸县,就在今北京延庆城区。据现代考古调查,在河北张家口等地都发现了北魏长城的遗址。但是,燕山山脉中部在北魏时是否修筑有长城,现在还不清楚。
“厗奚”转音“提携”
这个时期,古北口周边又是什么情况呢?北魏后期,郦道元在《水经·鲍邱水注》中记载:“(鲍邱水)又南迳虒奚县故城东。”鲍邱水就是今天的潮河,虒奚是东汉时厗奚县所改的新县名。清代学者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认为,按照《魏书》记载,“密云郡,皇始二年置。治提携城。”认为提携城在密云东北。现代学者王仲荤则认为此城就在今天的古北口附近,目前这一观点被普遍接受。
这是北魏边疆上一个重要的城市,而城名“提携”则是汉代县名“厗奚”的转音。从《水经注》的记载也可以看出,潮河河谷与提携城关系密切。确实,当时提携城虽然还不是长城上的要塞,却是燕山上的重要关口所在。北魏的安州治在今河北隆化县,安州和幽州间的交通道路经过提携城。而早先北魏所置密云郡,也在提携城东北,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才将治所移到提携城。《魏书》为北齐时人所写,所描述的密云郡,则是东魏时的情况。那么,当时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以至于密云郡要放弃治所呢?
北齐长城连缀东西
北魏后期发生了六镇大起义,这一事件导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两个国家,其中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控制了东魏,大致控制着今天晋、陕两省间的黄河以东的北魏故土。高欢死后,其子高洋建立了北齐王朝。
就在六镇起义之后,伴随着北魏王朝的衰乱,北方游牧民族趁机南下,将北魏时的北方疆界向南压缩。到北齐初年,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奚和契丹两族的入侵,文宣帝高洋下令兴修北方长城,“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这一次修建的长城相当于向东延长了北魏的畿上塞围,一直到渤海之滨。这一道长城与后世明代的长城大致重合,经过今天北京的延庆、密云等地,提携城也被纳入到这个防御体系中来。
但如果单单从修筑长城,就认为北齐是一个消极防御的王朝,那就完全错了。下令修长城的北齐文宣帝高洋,是一个有血性的英雄,尽管史书中他的形象很多情况下是一个暴君。北齐天保四年(553年)九月,契丹侵犯北齐边疆,高洋率军北巡冀、定、幽、安等州,讨伐契丹。按照史书记载,高洋的行进路线是沿太行山东麓大路北上,到达幽州,再进至安州。安州的治所在今天河北隆化县,从幽州到这里最便捷的道路就是通过提携城。
高洋到达安州后,十月,又到平州(治所在今河北迁安市东)追击契丹军队。随后他分兵两路,穿过今天河北东北部、辽宁西部的千里山地,突袭契丹。根据《北齐书》记载,这一路上,高洋“亲踰山岭,为士卒先,指麾奋击”,“露头袒膊,昼夜不息,行千余里,唯食肉饮水,壮气弥厉”。最后北齐军队大败契丹,虏获十余万人口、各种牲畜数百万头。然而,高洋后来治国昏乱,残暴成性,后人都认为他是个暴君。这也是高洋可悲的一点。
在这场战争以后不久,高洋下令征发北方军民,修筑了连缀东西的长城,作为一道内部防线。数十年后,隋朝建立,仍在其基础上有所修缮。北齐长城修筑后八百年间,先后被隋、唐、辽、金等政权利用。古北口作为其中的重要关隘,名字也多次改易,但其重要性有增无减。北齐长城修筑后,这里上演了一出出充满刀光剑影、悲欢离合的历史大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