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襄阳百年变迁(3):2000-2021年阶段 闯进新时期一线发展方阵

早在1996年,国务院就已确定湖北省襄阳市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部将襄阳从中等城市升格为大城市,以及叠加国家机构评定的“中国十大明星工业城市”等崇高殊荣,襄阳市成为湖北、河南、陕西、重庆四省(市)近30万平方公里的交界地区的唯一一个龙头城市,可谓是达到20世纪的最佳成绩。2000年开始,襄阳市围绕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中国十大明星工业城市、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等金字招牌,不辱使命,奋发图强,踏上城市复兴、提档升级新征程。

新世纪以来,湖北省襄阳市通过大刀阔斧搞改革抓创新,争取国家、省政策资金扶持,强化与优秀国有骨干企业及金融资本机构合作,尽最大努力招引境内外先进企业及新兴产业落户,积极承接东部企业及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等举措,带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整体形象环境,使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破茧重生,闯进新时期一线发展方阵,被中央确定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并朝着中外知名产业集聚区方向越战越勇。达成上述目标,襄阳市具体做了什么?经城市发展观察者中襄号不完全整理,如下:

襄阳的城市化进程(图说襄阳百年变迁)(1)

①扩大城市骨架,建设商贸走廊,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2004年,襄阳市走在湖北城市前列,率先启动城市框架扩大工程,建设邓城大道项目,拉开了城市大建设、大跨越的序幕。该项目由双向八条车道、四条辅道组成,设计时速70公里,是当时襄阳市乃至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最大的交通工程。

邓城大道项目建成后,道路呈东西向,连绵20多公里(含钻石大道、万州大道),沿线从东向西落户了襄东汽车集聚区、时代天街、锦绣汽配城、义乌商贸城、中国供销合作社襄阳生资大市场、国邦家世界、新世纪家居广场、光彩大市场、同济堂物流园、天贸城、欧亚达、吾悦广场、麦德龙商场、南方家具大市场、襄西汽车集聚区、中豪国际商贸城等十多处各类商服机构,形成湖北省距离最长的商贸物流大街,承接入驻商户数万家,年最高人流量超过500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城市北拓,对高新区产城融合、樊西新城(襄阳航空航天工业园)发展、襄州区城市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有力支撑襄阳区域性商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为襄阳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和市场枢纽提供重要动能。

襄阳的城市化进程(图说襄阳百年变迁)(2)

②切实精准定位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襄阳加快复兴,为构建中西部地区非省会龙头城市描绘蓝图。

2003年8月,国务院批复《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该《规划》将襄樊(襄阳)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建设襄阳都市连绵区或大都市区。

据查证,襄阳是国务院同意建设的全国首批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第二次确定襄阳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上一次是1996年将襄阳市明确为“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从“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到“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体现出襄阳在空间发展变迁中的摸索经验得到了一定的“验收”及认可,也反映出襄阳在新时代面临着巨大挑战和机遇,为襄阳比照“中等城市领军者”打造“大城市领军者”,创造更大辉煌提供后盾保障。

襄阳的城市化进程(图说襄阳百年变迁)(3)

②扩大产业平台,搭建沿海发达地区内陆“飞地”。

为更好更快地建设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最大限度挖掘襄阳潜能,省委、省政府综合利用各种优势,在襄阳搭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2008年4月20日,湖北深圳工业园在襄阳奠基,当日深圳企业与襄阳签订10项正式合同和28项意向性协议,总投资150多亿元。

位于襄阳的湖北深圳工业园是鄂粤深化合作的实质性载体,全省第一个深圳工业园和最早的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以深圳市为主体、涵盖广东省、涉及东部地区沿海产业转移湖北的核心区,被业界称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内陆“飞地”。

截至当年,沃尔玛、日产、正大、雪铁龙、康明斯、康奈可、佳通集团等著名跨国公司,大唐电力、西部矿业、江苏雨润、深圳米朗、山东鲁花等一批国内行业龙头公司成功进驻。2008年,襄阳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002.46亿元,比1952年增加了64.5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超过1952年半年的总量。2010年,襄阳完成湖北深圳工业园一期基础设施,来自国内外的企业迅速入驻,并实现满园,刷新了内陆非省会城市大型产业园区满园记录,襄阳也因此成为商务部首批确定的中国加工贸易转移重点承接地,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适宜开办工厂的城市。

襄阳的城市化进程(图说襄阳百年变迁)(4)

③夯实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责任,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为了湖北取得更好的发展。2010年10月,湖北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正式提出以襄阳、十堰、随州为主体的“襄十随”城市群建设,支持三地组团发展,支持三地一体化,支持襄阳带动十堰、随州做大做强。

“襄十随”城市群是湖北省首批城市群之一,也是中西部地区最早一批由非省会城市牵头协同发展一体化战略联合体。随着襄阳攀登高峰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得到大幅提升,影响力、凝聚力同步增强,襄阳、十堰、随州初步建立了鄂北都市连绵区框架形态。

为加快实现“襄十随”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襄阳积极争取中央、国家支持,先后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湖北首个省级城市新区——东津新区(2012年)、全国首批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2016年)、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2017年)等,促使襄阳从一江双城的“I”字形城市格局发展成到“0”字形大都市区,形成了以鱼梁洲为心,襄城、樊城、襄州、东津为四城的“一心四城”,率先建成了全长50公里的内环线,驱动襄阳“六区一体”,构筑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经济产业中心坚强堡垒,有效提高汉江流域在区域乃至全国的关注度,为中西部经济技术协作区发展营造浓厚氛围。

襄阳的城市化进程(图说襄阳百年变迁)(5)

④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成果获得“验收”,战略高度再获提升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获批支持构建跨省组团。

2018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该《规划》写到,支持襄阳巩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这标志着,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成果获得国家“验收”,从湖北省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升格为全国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

此外,赋予湖北、河南两省发展壮大襄(阳)南(阳)城市组团使命,推动襄阳南阳一体化,合力打造(襄阳)城市圈。这意味着,湖北省襄十随城市群迎来首次扩容,构成鄂豫襄十随南一体化战略联合体。

2018年,襄阳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75%,53个高层次团队来襄创新创业、718名高层次人才在襄全职工作、2.25万名大学生在襄就业创业。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9.8亿元,是1952年的1029倍,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国第49位;财政总收入达到474.3亿元,是1952年的1824倍。

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促进襄十随南一体化战略联合体发展,襄阳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大力提升襄阳大都市区承载力、服务力。2018年以来,每年改造、打通断头路20条以上,改造背街小巷300余条。启动总投资百亿元、全长26公里的东西轴线(襄江大道)项目,串联樊城区、鱼梁洲、东津新区的城市快速路,建设汉江流域线路最长、投资最大、带动最广的两穿汉江的高架快速路。建成武襄十、浩吉、郑渝三条铁路和襄阳东绕城高速、襄阳小河港等项目;开工建设呼南高铁、襄阳至南漳高速、内环提速、唐白河航运开发等项目;推动襄合高铁、襄宜铁路(欧庙至小河)、襄阳至十堰(郧阳)高速、襄阳至南阳(新野)、襄阳至宜昌、襄阳至信阳高速、襄阳至丹江口航运等项目,全市实现县县通高速、镇镇通二级以上公路、村村通水泥路。最近十几年里,襄阳建设建成各类工业园区140个,保障性安居工程住宅3000万平方米,建房规模居全省第二位,全面跨越至“高铁时代”、“环线时代”、“快捷都市时代”、“组团发展时代”、“共同缔造富裕时代”。

襄阳的城市化进程(图说襄阳百年变迁)(6)

襄阳的城市化进程(图说襄阳百年变迁)(7)

2020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首次提出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建设。2021年11月18日,湖北省发布《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建设襄阳都市圈,提升襄阳为Ⅰ型大城市,引领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打造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共建城市群典范;培育“襄宜南”宜居生活和都市休闲组团、“丹河谷”综合产业集聚和生活服务中心组团、“竹房神保”城乡融合发展组团。

截至2021年,襄阳连续5年稳居全省第二位,连续4年位列全国城市50强;高新区综合实力跃居国家级高新区第29位,枣阳连续6年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襄阳被中央确定的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中远期将建设成300万、500万人口规模的都市区。其中,40公里长的准快速新内环以内区域为核心区,55公里长的快速新中环以内区域为中心区,108公里长的高速三环线以内区域为外围区。下一步,襄阳将加快打造汉江流域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市,为湖北先行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10月财经新势力#​#襄见美好#​#看鉴襄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