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谦虚会丧失自我

失去谦虚会变得愚昧

谦虚和自信相互矛盾(谦虚是自信的基础)(1)

— 1 —

自信,是一个大家都很重视的话题。

有多重视?

很多前来向我咨询的人都觉得自己不够自信,于是我在喜马拉雅上录了一段6分钟关于自信的音频《是什么阻碍了你的自信》,结果短时间内点击率就逼近了10万。

在那段音频里,我说了过度谦虚是如何从小破坏我们的自信的。为了避免有些朋友走极端,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不过度的谦虚是怎样培养我们的自信的。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会觉得由我来说明谦虚的重要性有点讽刺,因为从狭义上来讲,我并不能被称为一个“谦虚”的人。

但这并不代表我不理解谦虚的重要性——我极度重视谦虚的价值,只是当别人对我说“你很聪明”或是“你很有才”之类的话时,我在客套和尊重事实之间选择了后者而已。

— 2 —

在坊间流传甚久的说法是,为了让自信充分地表现出来,我们需要表达出对自己的绝对信任。而谦虚和自信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可能同时出现。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非也。

谦虚不仅不是自信的反义词,而且还是自信的必需品——这种美德告诫人们不能自满、不要自夸,要留有余地接受自己还不了解的事物。

没有谦虚的自信只是无意义的虚张声势,失去谦虚不仅会使我们更容易妄自尊大,也不能让自己有足够的成长。

如果一个人的“自信”并没有现实依据作为基础,那就不能被称为自信,而只是自我陶醉罢了——就像是用美图秀秀把自己的照片P成另一个人再放到朋友圈里去一样。

这种自我陶醉极其脆弱,其本质只是一种建立在对他人虚假的优越感和不安全感之上的自我吹捧。

我们越是缺乏安全感,就越容易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赞美或是认同,甚至从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身上获得正面的评价——反之亦然,别人对我们的负面评价也会让我们的负面情感更加激烈。

而真正自信的人,是不会有那么多依赖和愤怒的。

谦虚和自信相互矛盾(谦虚是自信的基础)(2)

— 3 —

那么,如何才可以让自己变得谦虚呢?

很多鸡汤会告诉你,人傻就要多读书。

这贴解药的逻辑是,我们获得的知识越多,就越能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换句话说,越博学的人就应该越了解自己的不足,也就会变得越谦虚。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不管是在哪个阶段,我们都会下意识地对自己的能力给出过高的评价——越博学,对自己的评价就越高。

2006年一项针对中国股民的调查表示,刚学会炒股基本常识就投入股市的股民们并不会自大地认为自己成为了股神,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并非现实。

在把握股市动态的能力方面,股民们普遍对自己有着超乎实际情况的评价——学习越多关于股市的知识与技巧,对自己投资能力的评价就越脱离实际,并且对此深信不疑。

有趣的是,当时的一些股评专家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给了最高的评价,但事后证明,他们的预测能力并不比一无所知的股民好多少。

但即使意识到了这一点也无济于事。除非停止成长,否则我们还是会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对自己的实际评价:

看了几期养生节目的老太太会相信自己可以更好地延长寿命,至少不是毫无作用;

学会了某种简便方法的学生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在班里的成绩排名会有所提高,却没有意识到其他同学也同时学到了这些知识;

当一位心理咨询师了解到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实验或是某种临床技巧时,就会马上认为自己拥有了更强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帮助到自己的客户,即使很快就发现两者并不是直接相关的,但下一次学会新技巧时还是会认为“这次一定行”;

我越是更新自己的理论,就越会感觉接近了事物的本质,以至于不得不请我那些睿智的朋友来监督自己,让自己免于陷入自大的漩涡…

嗯,开卷有益,不过似乎对自知之明没什么太大的帮助。

谦虚和自信相互矛盾(谦虚是自信的基础)(3)

— 4 —

到目前为止说的一切,可能会让你有些绝望。但请注意,对自己能力的过高评估并不是什么值得羞耻的事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需要这样的本性。

达尔文曾经说过,无知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尽管有时这种本性会让某些人变得鲁莽和自大,但在更多情况下,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强大压力时保持乐观和自信。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能平衡两者的关系呢?

我强烈建议先尝试一下“最低程度的谦虚”——在完全理解某件事物之前,至少承认它还有未知的空间,并相信有着比我们了解得更深刻的人存在。

我坚信,一定有人在各个方面都比我优秀。

是的,我坚信如此。

即使我还没有看到过他们。

— END —

作者简介:李劲波,专毁三观的不正经心理学家,独立思考者的朋友;授权请联系言之有李(ID:Talkwithlee)。

谦虚和自信相互矛盾(谦虚是自信的基础)(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