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飘荡,让地狱化为天堂。

由法国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而它作为一部颇具教育意义的影片,也始终占据着豆瓣电影top250的前列。

电影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一位热爱音乐却郁郁不得志的乡间教师克莱蒙·马修,为了生计到一所辅育学校当助理教师——被称为“池塘之底”的问题学生收容中心。

在这个充斥着混乱的学校里,上一任老师便是因为被学生割伤,缝了十几针而愤然辞职。尽管他走前一再告诫马修要小心,但马修依然在上班第一天就遭到了各种恶作剧的洗礼。

此外,这里的校长是个唯利是图的家伙,只想要借教育事业这一身份爬到上流社会。而对于学生们,他也教导无方,只知采用处罚的手段来对付犯错的学生。但他不明白,这只会助长学生们的反叛心理,使得他们更多地捣乱、犯错。

在这样的环境下,新上任的马修只得无奈地看着学生们的恶作剧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他偶然发现孩子们漂亮的嗓音,开始将班级“改造”为一支合唱团。歌唱中,孩子们的眼神变得清澈、干净,而他们也在与马修这种富有共鸣的精神交流中学会了理解、宽容和爱。

虽然最终马修因为学校的失火事件被校长解雇了,但他带给孩子们的改变却永远留下了。重温这部电影,我将从人物塑造、镜头语言以及片名意义入手,解读这部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主题分析(镜头语言及片名意义)(1)

01 人物塑造: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是故事的灵魂,也是整部影片的意义所在

影片中的出场人物,不过是校长、神父、几名教师和几十个学生。但正是这简简单单的角色设定,却让整部电影十分成功。而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更是将其教育意义体现到极致。

1.马修老师:对于学生的恶作剧平和处理,循循善诱的引导使得学生不经意间产生改变

克莱蒙·马修曾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然而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并无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当多年在各领域的尝试都失败后,他最终成为了“池塘底辅育院”的助理教师。那时候,失意的马修觉得似乎连“池塘底”这个名字都是为自己而取的。

然而,混乱的教学生活也并不让马修觉得如意,他时常受到学生们恶作剧般的捉弄:叫他“秃头”,把他的皮包扔来扔去,拿走他写的乐谱……可面对学生的恶作剧,马修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面对校长的质问,他袒护着学生;面对把神父眼睛弄伤的学生,马修让他去照顾神父以作为“惩罚”;面对拿走自己珍贵乐谱的学生,他也并未大动肝火。正是他这种循循善诱的处理方式,在让学生们感到惊讶的同时,逐渐软化了他们的心,也使他们开始自我检讨。毕竟,他们在这所学校里从未受到过如此温和的对待。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主题分析(镜头语言及片名意义)(2)

有天夜里,马修无意间听到学生们在宿舍唱歌,而后便萌生了组建合唱团的想法。自此以后,天籁般的童声时常回荡在校园里,不仅影响了孩子们自己,还影响了更多的人:数学老师告诉马修,他喜欢他的合唱团;一开始对马修不待见、被马修误以为是校长心腹的萧老师,也逐渐对马修展开笑颜,甚至将校长私藏的木块用来给学生们烧水洗澡;连一向严肃苛刻的校长,也被校园内逐渐欢快的氛围带动,变得可以开一些玩笑了。

马修的到来,无疑给这所沉闷的学校带来了生机,也给孩子们的生命赋予了生动的色彩。他们本就是孩子,天性不坏,也向往美好的事物。只是一直以来,学校的环境并未激发出他们心灵中好的一面。唯有马修,他看到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真实的渴望:被人欣赏,被人尊重。而他,也正是这样做的。最终,他的这份心意被孩子们感受到了,所以他们改变了:当神父养好伤回到学校时,孩子们一拥而上,发自内心地欢迎他;当马修老师被校长解雇而离开学校时,孩子们撒下漫天的纸飞机,表达着他们最诚挚的敬意。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主题分析(镜头语言及片名意义)(3)

2.学生莫翰奇:表面冷漠的他却有颗爱音乐的心,受马修老师启发去追寻自己所爱

单亲家庭长大的莫翰奇,性格异常敏感孤僻。他长相帅气,是学生中的代表人物。他虽喜欢恶作剧,但本性善良。并且,他拥有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歌声嘹亮,音色俱佳。

合唱团刚组建起来时,莫翰奇正因为之前的恶作剧在被关禁闭。但他无意间听到了同学们的歌唱,伫立门外,心向往之。趁着没人的时候,他独自唱歌,却被马修老师听到。马修很喜欢他的嗓音,对他很是器重。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主题分析(镜头语言及片名意义)(4)

正因为在合唱团的这段经历,让莫翰奇明白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他追随自己的兴趣去了音乐学院,长大后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指挥家。

事实上,这部影片正是莫翰奇关于马修的回忆,而让他开始回忆的则是马修老师生前关于莫翰奇的一本记录。莫翰奇无疑是马修最为钟爱的一个学生。

3.学生贝比诺:失去父母的他,从马修老师那里感受到了父亲般的温暖

小小的贝比诺成绩不好,面对校长的问题,根本答不上来。因为是个孤儿,他在学校时常被欺负:用餐时,他得在同学那里以玩具换取本就属于自己的那份食物。而班里新来的不良学生,告诉他他要付钱才能上楼睡觉。

虽然学校的老师一再告诉他,他的父母已去世,但他每周六依然会跑到学校的门口,等待着父亲来接他。而马修到来的那一天,他正好在门口张望。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主题分析(镜头语言及片名意义)(5)

事实上,贝比诺是一位很可爱的孩子,虽不会唱歌却依然很受到马修的喜爱。而马修给予他的温柔,也被他一点一点接收到了。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的他,从马修那里感受到了父亲般的温暖。当马修最终被校长解雇时,他拎着小包袱追到了校门口,牵住马修的手。那一刻,马修已然成了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人。

事实上,马修的那本记录,就是他带给莫翰奇的。

02 镜头语言:几个镜头,体现出马修给这所学校带来的生机和改变

1.莫翰奇被歌声吸引的镜头,揭示了他内心真正的渴望

一开始,莫翰奇因为被关禁闭、被罚打扫卫生而没能参加合唱团,但他却被同学们的歌声所吸引,从劳动中抬起头来。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主题分析(镜头语言及片名意义)(6)

那一刻,看起来冷漠、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的莫翰奇眼中却有了光。他悄悄地走到门口,望着老师和同学们沉醉在音乐中的身影。从那时候开始,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对音乐的热爱。而马修的引导,则让他更为勇敢地面对了自己心底的这份热爱。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认识独一无二的自己。可以说,如果没有马修的出现,莫翰奇不会成就他自己。正是马修对他的欣赏、肯定以及悉心的引导,让原本冷淡、孤僻的莫翰奇开始接纳自己,开始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开始打开自己的心扉,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2.校长和学生们踢球的镜头,表明马修的到来甚至让不苟言笑的校长的内心也起了些微变化

“池塘之底”的校长本是一位不苟言笑的人,对于学生的一切错误和恶作剧,都秉持“唯惩罚才有利”的观念。因此,学生们对他都是又恨又怕。

正是这样一个人,当马修向他申请组建合唱团时,却没有反对。他认为,只要马修不弄出什么乱子就ok。而随着合唱团的建立,当美妙的歌声整天回荡在校园里时,也在洗涤着人们的心灵。也许,世上没有不爱音乐的人,就连校长也受到音乐带来的欢快氛围的感染,在办公室里起舞。

而有一回,马修和学生们在操场上踢球,却不料球撞到了校长。顿时,大家默不作声,等着校长的责骂。没想到,校长却拿起球踢了出去。顿时,欢笑声四起。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主题分析(镜头语言及片名意义)(7)

那一刻,整个校园内是欢快的:没有恶作剧,没有惩罚,没有伤心,没有愤怒。马修的到来,无疑感染了学校的每一个人。

3.贝比诺请求马修带走自己的镜头,与片头他在门口等待父亲的镜头呼应,也表达了他内心对于马修的认同

在影片的最后,莫翰奇向前来拜访的贝比诺问起马修老师后来的事情,贝比诺告诉他,马修老师在自己的余生中都在从事音乐教学的工作。那么,他是怎么知道的呢?

事实上,在马修老师离开学校的时候,贝比诺跟着他到了公车前,请求他带自己走。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主题分析(镜头语言及片名意义)(8)

一开始,马修认为自己无权这样做,便拒绝了。但当车启动后,他却奇迹般地从车上下来,说道:“幸运的是今天是星期六”,便把贝比诺抱上了车。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主题分析(镜头语言及片名意义)(9)

那一刻,贝比诺一直以来的等待终于得到了回报。带走他的虽不是自己的父亲,确实胜似自己父亲的马修老师。那个时候,他的内心已经认定马修是最为重要的人。

03 片名意义

《放牛班的春天》本是一部法语电影,而这当然也不是其本名。事实上,放牛班是一种俚语,在台湾话里是垃圾班、差班的意思。而在影片里,“池塘之底”学校的孩子们,正是被视为差班的问题学生。所以,台湾把影片译名为《放牛班的春天》,一直沿用到现在。

影片中,马修的到来,无疑给孩子们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给这所死气沉沉的学校带来了春的气息。这是一层意思。而事实上,当郁郁不得志的马修来到这所学校,和孩子们组建起合唱团后,他也就得以继续和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为伴。此外,他的良好教导,使他得到了孩子们对他的接纳、喜爱和尊重。这一切,无疑给他曾乌云密布的内心洒上了阳光,让他也如沐春风。这是另一层意思。

写在最后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平凡的故事,但却能带给人点点滴滴的感动和体悟,给人以灵魂被渗透的感觉,让人在不知不觉间便热泪盈眶。我想,每个人都能在电影里感悟到什么,诸如爱,温柔,良好的教育,成长。

在小小的校园里,马修老师挥舞着手中的指挥棒,引导着孩子们唱歌。那歌声,充斥着整个校园,响彻天边,带给每个听到的人以灵魂的触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