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城市常设有钟楼和鼓楼,合称钟鼓楼,主要用于报时。早上钟楼敲钟,城门开启,人们开始活动。晚上鼓楼击鼓,城门关闭,宵禁人息。

古代把黑夜分为五更,每更是一个时辰,即两个小时。清代时,定更(即一更,19点~21点)和亮更(即五更,3点~5点)要先击鼓后敲钟,二至四更只敲钟不击鼓。定更时鼓声响城门关闭,称为“净街”;亮更时,钟声响城门打开。这就是常说的“晨钟暮鼓”。

晨钟暮鼓敲多少下(你知道晨钟暮鼓)(1)

击鼓和敲钟的方法也有规矩,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

如此两遍,共108下。”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古人把五天称为一候,六候为一月,一年七十二候),这些数字相加为108。

关于“108下”还有两种说法。一说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敲108下便能解除忧愁,所以念经或诵咒108遍,佛珠也是108 颗,就连菩萨也是108尊,这些都是为了清除人们的烦恼而达到极好、吉祥之意;二说108下的规则与“9”有关,古代认为“9”具有极高、吉祥之意,“9”的12 倍正是“108”,是把“9”的意境推向极致。

汪元亨在《朝天子·归隐》中就写道:“暮鼓晨钟,秋鸿春燕,随光阴闲过遣。”这种以晨钟暮鼓作为重要起居信号的社会管理方式在中国延续了千年之久。后来,人们就用“晨钟暮鼓”来形容时光的推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