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南风

霍金曾在2015年的Zeitgeist大会发出警告:未来100年内,人工智能将比人类更为聪明,机器人将控制人类。

这并不是关于机器人或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里掀起的第一次轩然大波,但霍金的权威性足以让人正视这一问题。事实上,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对于机器人的存在问题已经有过太多探讨,但相关技术的研究并未因部分人的反对而有所停滞。

关于机器人,人类更喜欢“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如直接办场比赛,让所有人都看到人类技术已经进步到什么程度,人类对机器人的操控程度究竟如何。

这就是铁甲第一战(所有的生死对战)(1)

在这一点上,技术发达的欧美是先行者,《BattleBots》《Robot Wars》等老牌机器人格斗节目开播20多年来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可见机器人在人类社会的受欢迎程度。今年,这股风终于刮到中国,并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先是电视节目《铁甲雄心》打头阵小试牛刀,然后是两档超级网综《机器人争霸》和《这就是铁甲》跟上,平台投入均为S 级,场面愈加宏大。虽然我们起步晚,但一出手,就是欧美发展了20多年的规格。

《这就是铁甲》的总策划、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副总裁郑蔚告诉骨朵,“综艺不仅仅是表达年轻人的喜好,还要表达他们的热情。我们觉得现在值得投入一个S 的量级来做一个综艺,加速这种热情的蔓延和普及。”

我们都误会了机器人格斗

作为绝对的外行,不少观众看到这几档机器人比赛的节目都不免大吃一惊:原来格斗的机器人竟然这么小?还长成这种样子?

在很多人的设想中,机器人对战应该是擎天柱VS威震天,不是迷你推土机VS迷你挖掘机。再加上节目前期曝光的巨型战斗舱(专业称之为“斗笼”),那么大空间,怎么也不像两个“娃娃”级机器人格斗的场地。

这就是铁甲第一战(所有的生死对战)(2)

当节目组真的把两台“娃娃机”放进斗笼的时候,骨朵还一脸茫然,这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了?

直到它们打起来,骨朵才终于明白,这个斗笼,设计的刚刚好。

一开始,郑蔚和团队也是迟疑的,“一般我们录个棚内的节目,不管有多大,不会超过一个礼拜搭景的时间。”于是,节目组和外籍顾问David开始“讨价还价”,“他说必须要有20天的测试时间,外国人说20天,我想没有关系,中国速度快!减3、5天行不行?”

节目组里很多人和大多数观众一样,是机器人格斗的门外汉,“最初我听内容介绍的时候真的是非常懵圈的,什么涡轮什么液压的,我重复都重复不出来。”如果不是看了节目,作为观众的我们也难免天真的把斗笼看做一个“玻璃罩”而已。

David是堪称机器人格斗领域“奥林匹克”的Robogames的创始人,Robogames是全球最大机器人格斗的线下赛事机构,David也因此被称为“机器人教父”。相较于其他节目,《这就是铁甲》还加入了技术导演这一角色。在他们的解释和坚持下,郑蔚果断选择尊重科学,节目组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搭建和测试斗笼,和David的计划相比,一天都没省。

节目团队大致有两种分工,节目侧和技术侧。一般情况下,节目侧会听从技术侧的建议。“安全流程非常非常重要,而且为了安全设置的所有工种一个都不能少,双方人员始终站在指定位置待岗。”

这就是铁甲第一战(所有的生死对战)(3)

相信看了节目的观众都已经见识到了铁甲的威力,起火、支离破碎等状况在铁甲格斗中时有发生。为了保障录制安全,《这就是铁甲》甚至在斗笼底部加入了“狼牙棒”装置,但铁甲的战斗力动辄能粉碎一辆汽车,遑论脆弱的摄像机。

郑蔚和骨朵开玩笑说,一开始摄像指导还会关心一下碎掉的机器,随着战况日益激烈,后面甚至出现了八机混战,现场“惨不忍睹”,摄像日渐麻木,“已经不心疼摄像机了,直接就问影像还在吗? ”

当科技遇到综艺

为了给观众和选手以“专业性”,文科出身的郑蔚和导演组一起专门学习了两个多月的机器人知识。但很多时候他们仍会陷于拍摄优质画面和技术冲突的矛盾中。

很多摄像机之所以被打碎,是因为他们被安装在铁甲的机身上,作为原持有者,摄像人员被关在斗笼外。“当时提过我们要拍到好看的镜头,能不能略过危险区?但这些都是坚决不允许的。”

据郑蔚介绍,技术导演在现场的权利很大,他们负责对战队铁甲性能的调试和了解,“铁甲进入比赛过程当中的所有的安全把控,他可以一票否决,说这样做就是不行。”甚至也能影响节目规则的设置,“有的时候为了节目好看,讨论了800遍的赛制都会被推翻。”

这就是铁甲第一战(所有的生死对战)(4)

但这毕竟是一档综艺节目,不是纯粹的铁甲格斗比赛,安全性有了,故事呈现能同样稳妥吗?

《这就是铁甲》的第一期时长只有60分钟左右,全季不过10期,而铁甲格斗一场的时间只有3分钟,这意味着节目大部分的“戏”在格斗之外。

果不然,首期节目中,明星战队经理人组队就占用了大半时长,四位经理人的人设在此初显。郑爽作为其中唯一的女性竟然是最果断、眼光最好的,亦或许是运气使然,总之她选到了战斗力极强的几只铁甲,张一山则完全是“北京小爷”,严肃又不失活泼。

吴尊和郑爽一样给人反差很大,没想到他是优柔寡断型的,选个铁甲恨不得看完全场再决定,也被选手吐槽“犹豫徘徊,等于白来”。而撒贝宁则延续了他在《明星大侦探》里的“狗头侦探”作风,经常被打脸。

他是节目最后曝光的嘉宾,此前一直被称为“神秘大咖”,郑蔚很欣赏他的学霸气质,“小撒本身就是乐于学习的人,善于总结,善于做出一些判断。”但她对于撒老师的“明灯”效应有时候也无可奈何,“在总结的过程当中,往往可以看到,历史经验总结有他的优势,但是往往也会出一些意外。”

这就是铁甲第一战(所有的生死对战)(5)

而首期节目里撒贝宁的每场“意外”,都是当之无愧的笑点。在追求热血竞技和英雄主义的节目里,“搞笑”也是必不可少的缓冲。

在专业度和综艺向的占比把控上,节目组曾试图让二者有相对清晰的分配,但后来他们发现与其追求所谓的占比不如直接跟随故事的发生来呈现,“现在我们没有刻意做占比,比赛本身是故事的主线,并没有和故事分裂,当你这么想这个部分的时候,自己很难再区分各自的比例分别是多少了。”

所有战斗,其实都是对人性的写照

铁甲格斗一方面考验的是铁甲本身的战斗力,另一方面是背后操控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竞技心态。不止四位明星经理人,只要细节抓的好,现场每一位选手都会是有故事的同学。这些故事有悲壮的、喜悦的,也有喜剧的。

《这就是铁甲》是一档直男气息非常浓厚的节目,尤其是中国玩家,几乎是清一色的科技直男,比如操控“青玛瑙”的小哥哥。当郑爽因为动恻隐之心选了他的时候,他一脸懵圈,“其实我是有点懵的,因为她选的都是外国强队,强的简直令人发指,然后看到我被郑爽选走了?!”

这就是铁甲第一战(所有的生死对战)(6)

当“青玛瑙”一动不动被解说员调侃在思考人生的时候,这位操控的小哥哥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句玩笑话,竟然一脸认真的回答:“我没有在思考人生,我在思考链条,我那个链条为什么卡住了,为什么为什么?”

直男的反差萌有时候真是太可爱了。而这些故事正是激烈的赛事之外吸引女性观众的绝对看点。众所周知,女性是综艺节目的主流受众,如果《这就是铁甲》真做成了纯粹的机器人格斗,想必也是没有多少女性会关注的。

这些戏剧化的东西也是节目的重头戏,郑蔚坦言,“我是比较倡导人性温度的,什么样的机器最后操控的都是人,只要在竞赛当中,人性都是共通的。”

所谓人性,也是《这就是铁甲》想要最终探讨的东西。节目组一直认为,竞赛的规则是死的,但是在竞赛过程当中什么状况都会发生,铁甲虽然可以非常坚定,但是确确实实替代不了人类应该有的喜怒哀乐。

这就是铁甲第一战(所有的生死对战)(7)

我们看到,在不同人的操控下,铁甲的战斗气质也不尽相同。有的一直炫技、有的中二又杀马特、有的埋头苦打、还有的幸运加持直接“躺赢”,但无论哪种表现,都是对背后操控者的性格展示。

在机器人格斗上,中国才刚刚起步,而国外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我们的发展速度很快,各类机器人赛事和课题目前已经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和中小学课堂。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郑蔚及其团队认为,未来机器人世界的语言将和英语一样,成为00后、10后甚至20后这些年轻人未来的通用语言。

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也愈加不可回避。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类生活更加便利,也更加有秩序,甚至排除了很多主观因素对于我们的干扰,让社会变得更公平。但科技的冰冷和夺目很容易让我们忽略他们背后的制造者——人类本身,郑蔚希望《这就是铁甲》能让观众重视起人类的温度。

“我们更多的在这个真人秀当中体现的是四位战队经理人以及战队的人性部分,而不仅仅是比赛。这是我们在整季节目当中要传递的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