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虎一共可以分成9个亚种,分别是华南虎、东北虎、印支虎、孟加拉虎、苏门答腊虎、马来虎、巴里虎、爪哇虎、里海虎,而在20世纪40年代、70年代、80年代,巴厘虎、里海虎、爪哇虎相继灭绝之后,世界上现存的老虎亚种就剩下6种了。

其中东北虎是分布在地球最北端的老虎亚种,其主要栖息地在我国东北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现存野生数量约600只左右。

普通老虎初次遇到东北虎(镜头无意间拍下20几只老虎)(1)

老虎亚种

众所周知,俄罗斯远东地区是极为寒冷的地带,常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东北虎,逐渐进化出了一些寒带物种的特征,比如长出浓密冗长毛发、体型变得巨大、皮下脂肪增厚等等。

可以这么说,在所有老虎亚种里面,东北虎是最抗冻的。可就是这么一种生活在寒冷地区的老虎,却也被拍到因过度寒冷,不得不“抱团取暖”的画面。

普通老虎初次遇到东北虎(镜头无意间拍下20几只老虎)(2)

东北虎

12月11日,在黑龙江哈尔滨东北虎园林内,有人用无人机航拍,镜头无意间拍到了一群东北虎聚集在一起相互依偎的画面,大致数了一下,成员数竟然超过了20只。它们在一棵小树下面侧躺着,紧密挨在一起,像极了寝室小伙伴们在冬天相互挨在一起取暖的样子。

网友们看了照片之后,也发出了感慨,看来东北的天气实在是太冷了,连皮糙肉厚的东北虎也扛不住啊,独居的猫科动物,活生生被寒冷逼成了像狮子一样“群居”。

普通老虎初次遇到东北虎(镜头无意间拍下20几只老虎)(3)

被拍到的东北虎“抱团取暖”

不过也有网友发出疑问,老虎不是高度独居的动物吗?在整个猫科动物里面,只有狮子是群居动物,其他的都是独居的,而老虎在所有独居猫科动物里面,是最为孤独的,仅有在发情期的时候,配对的雌雄两只老虎才会短暂在一起生活,雌虎一旦受孕,会立马将雄虎赶走。

其实在野生状态下,老虎高度独居这没有错,但东北虎园林内的老虎,是人工饲养的,因此我们不能以常规的理论套用进去。

普通老虎初次遇到东北虎(镜头无意间拍下20几只老虎)(4)

一直以来,我都坚持环境决定生存形态的说法,即动物选择独居还是群居,基本上是由环境决定的。

拿狮子来说,生活在非洲的狮子,由于这里的地形多为稀树草原,有着大型的兽群,单独的狮子缺乏遮蔽物,无法伏击猎物,形单影只的力量,也无法从大型兽群里面捕获猎物,所以它们必须群居,而且所形成的狮群通常较为大型,成员数较多。

普通老虎初次遇到东北虎(镜头无意间拍下20几只老虎)(5)

非洲狮群

北非的狮子进入亚洲之后,由于亚洲地区的草原、开阔地带不如非洲草原广,所以亚洲狮的狮群就相对小很多,而且雄性亚洲狮偏向于单独行动,并不像非洲雄狮那样结成联盟抢地盘。

普通老虎初次遇到东北虎(镜头无意间拍下20几只老虎)(6)

亚洲狮

老虎是生活在森林的动物,由于林中无法承载大型兽群的存在,那么自然而然地也无法承载大型虎群的存在。森林里面的猎物群,通常规模较小,而且森林里面的有蹄类动物,其体型也较小,单独行动的老虎,也能很容易就将它们捕获,因此老虎也没有发展出群居的社会结构。

人工饲养下的东北虎,之所以不会发生“一山不容二虎”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它们不用为了食物而发愁,且这些虎基本上都是从小玩到大的。

普通老虎初次遇到东北虎(镜头无意间拍下20几只老虎)(7)

在动物里面,还有一种“短暂性集群”现象,指的是独居的动物,因为某些原因,而暂时一起行动,最常见的如猎豹、美洲狮。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猎豹,虽然名义上是独居动物,但在狩猎时,如果几只猎豹遇上了,那么它们甚至都不用沟通,便会默契的一起行动。三只猎豹合追一头猎物,成功的概率要大大增加,捕猎完成吃完之后,这些猎豹就会各回各家,下次还能不能一起捕猎,那就看天意了。

普通老虎初次遇到东北虎(镜头无意间拍下20几只老虎)(8)

猎豹合作狩猎

新的研究也表明,美洲狮会与其他的陌生个体共享食物,所以我们见到好几只野生美洲狮共同进食的现象就不奇怪了。

美洲狮的这种基于进食场合的互动,也可以称为短暂性集群现象,因为在美洲狮眼中,捕获了一头大型猎物吃不完,如果有陌生美洲狮前来,自己驱赶而与之争斗所花费的代价,要远远高于把猎物拿出来共享,权衡利弊之后,美洲狮们果断选择了后者。

普通老虎初次遇到东北虎(镜头无意间拍下20几只老虎)(9)

美洲狮的食物共享现象

圈养东北虎的这种现象,也可以被称作短暂性集群现象,只不过它与野生状态下的又有所不同,它们是基于人工饲养环境下的互动关系,且集群的时间要长的多,相信只要经过野化工作,放归到特定环境下,它们也会恢复老虎独居的本性。

普通老虎初次遇到东北虎(镜头无意间拍下20几只老虎)(10)

(关注我,看有趣有料的动物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