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的现状,是无数的历史造成的。在近代历史中,中国东北一直都充当着与东北亚地区密切交互的重要角色。从近代的清朝到北洋政府,以及后来伪满洲国和新中国,东北地区从曾经的关外蛮荒之地,逐渐走进了世界舞台,伪满时期甚至曾成为亚洲经济高地。但随着近些年的产业调整,东北地区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环,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到底会成为今天的铁锈地带,还是会焕发重生,再次整装上路?

在近期发布的2020年全国31个省市的经济数据中,东北三省依然整体落后,经济未见起色。同时,由于东北的产业结构和质量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导致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和青年人继续流入关内。在历史政策原因和现实经济原因的双重影响下,东北的低生育率和高老龄化持续加剧,人口已出现负增长。以上种种,根本原因不在于计划经济的推动或缺失与文化基因的支撑或拆台,而主要在于这一地区在地缘政治中地位的变化。

东北风云之辉煌20年(东北的历史和现状)(1)

东北

一、近现代东北简史

十七世纪后期:清朝入关后一直把盛京(今沈阳)及其附近地区当作其战略后方,为防止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和蒙古族人的大量迁入,构筑了柳条边墙,此后两百年间,东北地区处于休眠状态。

1840年:鸦片战争后,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强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且失去图们江出海口。

1860年:咸丰帝采纳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开禁放垦的建议,移民实边,以防止沙俄进一步蚕食东北地区,随着以山东为主的中原地区流民“闯关东”,东北人口迅速膨胀,打下了日后发展的人力基础。

东北风云之辉煌20年(东北的历史和现状)(2)

沙俄割让东北领土

东北风云之辉煌20年(东北的历史和现状)(3)

中国失去图们江出海口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旅顺被日本占领,后又为俄国联合德法迫使日本归还清政府。

1896年:李鸿章赴俄签订《中俄密约》,允许俄国修筑大清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

1898年:俄国以干涉还辽有功,迫使清政府租借军港旅顺口、商港大连湾,义和团事变中,俄国占领了东北全境

1903年:东清铁路正式运营,哈尔滨、满洲里等城市由此发展起来。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战胜的日本取得原来俄国在中国东北的诸项权益,大连、长春也先后成为了日本经营满洲的基地。

1907年:清政府分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此为“东三省”名称之始。

东北风云之辉煌20年(东北的历史和现状)(4)

1907年的东三省

1911年:武昌起义后,土匪出身的张作霖依靠镇压革命党人迅速崛起。

1918年:张作霖在日本的支持下控制了东三省,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史。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张作霖宣布东三省独立,在国民政府、苏联与日本间为保持自身独立性走着危险的钢丝。张作霖主政期间,在日俄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工业与教育,20年代末东北工业化水平已超过长江流域。

1928年:败于北伐军的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其子张学良除掉了力主继续执行父亲政策的老臣杨宇霆、常荫槐等人,在倒向国民政府、倒向苏联、倒向日本与继续保持独立地位几个选项中,选择了第一个,宣布东北易帜。张学良先是在中东路事件中败给了苏联,后又在九一八事变中逃出了东北。虽然蒋介石为张学良在军阀争霸中的支持给了丰厚的回报,但是他并无力也无心给予支持张学良抵御周边列强的承诺。

1932年:在日本的支持下,清废帝溥仪宣告“满洲国”成立。日本向东北派遣主要由贫民组成的开拓团,抢占肥沃的土地。同时,日本在七七事变后,大量诱骗和强迫华北等地壮劳力出关做工,伪满洲国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成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其首都新京(今长春)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抽水马桶的城市,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管道煤气的城市,是亚洲第一个实现主干道电线入地的城市。

1943年:世界上承认伪满洲国的有苏联、泰国等23个国家,中华民国虽不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但在1935年之后与其建立了通邮、通车、通航及贸易联系。

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后迅速消灭了残余的关东军,运走了大量的东北工业矿产资源。中共中央在日本战败后明确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集中力量控制了东北大部分地区。东北野战军在东北的人力资源支持下和林彪等军事家的建设指挥下,成为了解放战争的主力之一。东北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中国的85%,超过了日本。

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战时经济推动了东北产业布局调整,使东北形成了辽宁以钢铁、机械制造为主,吉林以化学工业为主,黑龙江以机械、电力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的产业格局。《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中国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工业化建设。与中国还处于蜜月期的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超过三分之一在东三省,为东北的工业建设,尤其是国防工业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等事件爆发后,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逐渐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这也是中国技术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最近的时期。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东北风云之辉煌20年(东北的历史和现状)(5)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1973年1月:国家计委向国务院建议在3至5年内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通称“四三方案”。四三方案共引进了26个成套项目,除北京上海外,东三省仍然是主要的引进地区,这一批项目以轻工业为主。

1979年: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步转向了东南沿海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不久,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中国改变了过去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中国制造通过海路走向世界,台湾、南海等主权问题日益凸显。

2012年:中俄边境勘界宣告完成。

二、东北兴衰的分析

在现代社会,一个地区只有成为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主要节点,才能确保它的稳定繁荣。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影响一个地区兴衰的原因中,首先,是在它所处的地缘;其次是它的社会构成;最后才是基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上形成的地区文化。地缘政治的序幕一旦开启,便会遵照它自身的逻辑去发展。

曾经东北地区的繁荣,由俄国扮演了揭幕者的角色。大力工业化的俄国意图在亚洲地区获得不冻港,为与之抗衡而出现的闯关东移民潮是东北近代史的开端。稍后工业化的日本在占领朝鲜半岛后需要进一步以东北为根据地。自东北部而来的强大军事力量是中国历代王朝的噩梦,为了稳定中原地区,中央政府也有着建设发展东北的需要。在中日俄三方为了各自目的博弈下,东北第一次走向了繁荣。

与苏联的关系破裂后,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发展速度放缓。东北起到了国内资源、产品、人才调配基地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理论上的高附加值产品并没有给东北带来产业升级的资金,于是飞机、汽车和原木、煤炭也没有什么区别,不能转型的原材料供应地的繁荣都是不育的。

苏联解体后,俄国再无力成为中国的重大威胁。东南沿海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前沿,九十年代追求短平快的加工制造业一度使得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本世纪迅猛发展的信息产业一直是冒险家的乐园。缺乏后发优势的东北无论是从交通还是从人力成本上都不适于成为世界工厂和金融中心。

东北风云之辉煌20年(东北的历史和现状)(6)

多边博弈下的东北

东北陷入低迷有着多方面原因,除了老生常谈的体制和文化外,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在更现实的层面:

东北崛起,本质上是日俄借道进入亚洲的结果。日本战败和中苏交恶后,东北的发展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就明显放慢了脚步。冷战结束后,东北周边是休克疗法的俄罗斯、泡沫经济破裂的日本、被制裁的朝鲜以及身陷内陆的蒙古。周边唯一有经济活力的,只有韩国一家而已。但是一方面韩国自身体量较小,另一方面半岛的局势影响中韩关系的连续性,韩国对东北经济刺激毕竟有限。

计划经济时代受到限制的东南沿海,则凭借靠近港澳台地区成为优势地区。这些地区一方面轻工业逐渐辐射东南亚,另一方面在放宽的户籍政策下不断吸纳内地人才,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高速发展,而东北周边严重缺乏富邻居。

据2016年国家统计局统计,除各直辖市外,全国各省中辽宁具有仅次于广东的城镇化率,黑龙江和吉林也都进入全国前十。辽宁比邻居河北高出了整整20个百分点。

但是如此高的城镇化水平其实限制了东北的增长可能性。如果我们把目光转移到更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就能看出差别来。

中国发改委未来将要推进“三个1亿人”的城镇化,即在2020年前,使大约1亿具备条件、也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各类城市和城镇;通过加大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力度,使大约一亿生活在棚户区和城中村的常住人口改善居住条件;引导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实现就近的城镇化。

这其中第一个“1亿人”中相当一部分和第三个“1亿人”,都是由中西部地区消化的,这将会为相关地区带来足够的GDP增长量。而已经城市饱和的东北却没有这个空间。贫困的城市里只有国有资产可卖,却没有生产增量的能力,这就是投资不过山海关的真正原因。

东北地区曾经丰富的煤、铁、石油、森林等自然资源经过多年大规模的开采开发,九十年代以来几乎已告枯竭。

以黑龙江省为例,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四大国有煤矿的平均役龄已有70年,33个主要矿井已有16个枯竭,其余矿井的开采成本也在不断升高。森工系统可用资源仅有0.19亿立方米,较建国初期下降97.3%,省属40个林业局2/3无林可采。大庆油田可开采储量仅剩30%,预计2020年的年产量会降到2000万吨。这些地区其实面临着与山西类似的困境。

喝酒:有人说东北人就知道喝酒,南方人都是喝喝茶把生意搞定。这是纯扯淡。我在南方工作这么多年,从上海,江苏,浙江,到两湖,两广,云贵,江西,安徽都有业务。哪里谈生意应酬都是需要喝酒的,白酒,黄酒,红酒,啤酒,哪样都不少。那些说什么南方喝喝茶谈生意的人绝大部分不是学生就是没怎么做过生意的人的意淫而已!

人情:有人说东北社会干什么事情都要找关系,导致了经济发展缓慢。我想说的是,恰恰相反,是由于经济落后才导致了干什么都要找关系,如果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此类问题自然消失,政府和社会的行为方式也会按照市场规则做出同步调整,沿海发达地区的政府也不是生来如此,都是经济发展倒逼形成的。

人的因素:有人说东北人懒,干活不认真,东北人就知道打打杀杀,东北人就会搞直播等等。这类评价我也只能归于地域黑,东北人基本都是当年闯关东来到东北,可以说是最具有开拓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一批人,不能以偏概全。

三、东北未来的机会

东北自近代以来在中国乃至东亚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结合,后续的东北地区如果再次振兴,也同样离不开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东北目前在地缘环境中并不是热点地区,如果东北地区重新回到世界舞台,需要一些外部机会作为前提。目前存在着四种潜在的可能,如下:

半岛存在着以韩国为主导和平统一的可能,但朝鲜半岛自身容量有限,和平统一后韩国会在很长时间内背负经济包袱;老龄化的日本正在以推动国家正常化的方式释放国内压力。即使中国在此过程中能够重新控制通向日本海的港口,也只能延缓东北的衰退,在新常态下让东北在国内经济增长的赛跑重回中游。

俄国是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却有着主要国家最低的人口增长率,在全球226个国家的预期寿命排行中,俄国排在164位,低于印度。到2050年的时候俄罗斯人口很有可能缩减至只有1.13亿,和现在1.44亿的水平相比下降20%。俄国的核心地带在它的欧洲部分,远东地区人口只有六百余万,随着俄罗斯人口的减少,老龄化的加剧,中国人将会有更多机会通过东北参与到这一地区的资源开发中去。

对美国来说,大西洋和太平洋不可能平均分配精力。如果美俄关系得到明显改善,那么东北的地位将会重新明确。由于一战,尤其二战以来欧洲游说集团在美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很难实现,一旦实现,对于中国整体来说,弊大于利。

本世纪上半叶,北极冰层可能会在夏季完全消失,这将打通欧洲、亚洲、北美洲之间的最短航线。北冰洋地区无论作为贸易要道还是资源宝藏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随着北极圈的不断变暖,北极八国加紧了对北极地区的争夺。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写道,“如果邓先生的经济总体发展计划能够顺利完成……那么在10到15年的时间内,民用经济将能够积蓄足够的力量,全力推动军事部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东北是老工业生产基地,虽然金融业较为落后,服务业还在起步,轻工业有所荒废,重工业升级缓慢,但仍然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和大量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产业工人,较那些自然环境恶劣和靠旅游业发展经济的省份比,更具备可持续发展性。当半岛和俄国对中国敞开大门时,东北可以通过商业振兴;当美俄再一次握手或新经济泡沫破裂时,东北将会依靠工业振兴。同时,农业加工的转型,也可能为振兴打开局面。

推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大力发展军工产业。的确,经过建国前百年的发展,东北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工业设备。建国后这些工业基础融合了苏联援助加成和东北人民自主创新的成果,是全国领先的重工基地。这对于军工生产是非常优秀的基础条件。

东北风云之辉煌20年(东北的历史和现状)(7)

中国一汽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美俄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武器出口。军工产业相比其他产业,不仅利益巨大,更可以直接影响一国政权存亡。东北若能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普遍较高的人口素质,不仅能解救自身,更能推动中国军售逐步从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

东北耕地以平原为主,吉林被称为世界黄金玉米带,黑龙江是世界仅有的四大黑土带之一。优良的自然条件让东北成为了我国粮食和肉类主产区。东北现耕地面积为全国的17.6%,人均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倍,农业潜力仍不可限量。

背靠优质的农业用地,用有机农业在国内大城市和日韩等国赚取高利润,有着广阔的前景。掌握核心专利的高产量转基因抗病防灾作物能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牵制粮食进口国,可谓一举两得。

东北风云之辉煌20年(东北的历史和现状)(8)

世界四大黑土带

一个半世纪过去了,东北地区得概念还只是一只内部多汁的毛毛虫,尚未如历史悠久的中原地区一样化茧成蝶。东北人具有三重记忆,一种文化,在今天都不堪回首:

满族记忆:虽然满族一度是中国的统治者,但是即使在清朝盛期,满族自身的文化已经在衰弱中,八旗子弟对于吟诗盖章比骑马打猎更加擅长。究竟是无辜的野蛮人,还是专制的卖国贼,满族的身份还没有在近代史的书写中固定下来。

伪满记忆:虽然木偶经常穿戴的比它游走街头的主人更加华丽,但是当它抬头望到下垂的丝线,总会想一下自己的脸会红还是鼻子会变长。不能忽略,然而又不便回忆,伪满洲国的成就只有当俄国崛起时才不再是民族自尊的禁区。

工业基地记忆:长子的意思就是子女中的大哥,大哥在中国传统中有着照顾弟妹的义务。昔日的硬汉,如今的醉鬼。其他子女或丁吃卯粮,或借鸡生蛋,或如鱼得水,还总在风光之时,而长子却升级无门,转型无方,甚至陷入了阴谋论的受害狂想中。

通俗文化:东北的文化的主体是中原地区的流民带来的,传统的宗法社会在闯关东的头五十年并没有机会扎下根来。辛亥革命后,东北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基层权威的薄弱使得俗文化相比关内在建国后得到了较为原汁原味的保留。在后续的发展中,希望东北地区也能发展自己独居特色的文化产业,如冰雪文化、美食文化、工业文化、汽车文化等,以此拉动东北地区的发展。

东北风云之辉煌20年(东北的历史和现状)(9)

长春冰雪新天地

四、等待春天

东北的问题,远不只是人性或是制度的问题。拨开这些浮土,也许东北的地理和历史遗留下来的长期影响,才是东北逐渐沉沦的原因。不过东北的东北亚十字路口位置仍然没变,和周边国家合作依然可行;东北的人力资源基础仍然足够高,能够支撑起一次合理的转型;东北的肥沃土地和工业基础仍然足够强,能够有效地转化资源。止住颓势并非想象中那般不可能。

人可以做的无非是雪中送炭或者锦上添花。在这飘雪的时节,东北人确实要做的就是去掉一点头脑中政策决定成败,规划造就未来的唯意志论,请走几个发表论文比发明产品多的院士,垒起工业的砖,铺好农业的地,点好服务业的火炉,自豪的回忆其他很多地区都不曾有的过去,自信的等待充满意外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