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01 言必信,行必果

200%,你会听到这句“教诲”

逃不过的,这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刚需型格言

只要你打算初中毕业,你就有机会接受这一句的洗礼

这句语出孔子

但,孔子如果此刻能现场连线,一定在对着镜头狂摆手

“劳资不是那个意思,我不灌这样的鸡汤!

孔夫子并不怎么看得上这一套

这就怪了

“说到做到”,

几乎是一个人最受褒奖的品质之一了

从古至今,这方面的例子层出不穷

******前方知识点出没********

比如“干将莫邪”的性命守信

比如“尾生抱柱”的为爱守信

再如“赵氏孤儿”的尽忠守信

再到李白诗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义守信

就连港片里打打杀杀的黑社会

也讲究一个“义字当先”

孔夫子做人之道(孔夫子向你投来鄙视一瞥)(1)

可见守信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至少在明面上,是非常巨大的

说它是千古统一、万众认同的高尚价值观,也不为过

但是,意外发生了

论语里“言必信 行必果”的下半句接的是

“硁硁(keng)然小人哉”

孔夫子做人之道(孔夫子向你投来鄙视一瞥)(2)

硁硁啥意思?浅薄固执。。

搞什么鬼?

当年夫子可是在翻白眼,怎么就歪了楼?

其实论语里有的是颠覆常规认识的句子

这只是冰山一角

让我们来看原文:

孔夫子做人之道(孔夫子向你投来鄙视一瞥)(3)

一天子贡提问题了:

怎样才可以能被称为“士”?

孔子说:

做事有羞耻心,出使国外,不负君主使命

可以称为“士”了

子贡不甘心,继续问:

那再次一等的呢?

孔子:宗族里都夸他孝顺,乡里都说他恭敬尊长

子贡:那再次一点的呢?

孔子:说了一定要做,做了一定做到底

就是那号又浅薄又固执的小人

不过这也能算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那么现在那些执政的人怎样?

孔子:咳,这帮器识狭小的人算得了啥!

孔夫子做人之道(孔夫子向你投来鄙视一瞥)(4)

这段听起来还蛮冷的对话结束了

有2个点可以讨论一下

1、言必信,行必果

2、小人

先聊“小人”,有一句说一句,这里的“小人”,

并非现代意义上贬义的无耻小人

更多是指一种:没什么太值得称道的普通人,小人物

它是与“大人君子”相对而言的。

孔夫子做人之道(孔夫子向你投来鄙视一瞥)(5)

再来看这“言必信,行必果”

看上去孔夫子并不是特别赞赏

只是表达了下“还过得去”的一种态度

为啥?

说这句话,其实是有前提的——

不问是非黑白,只顾贯彻自己的言行

即便说到做到,也是固执浅薄的

孔夫子做人之道(孔夫子向你投来鄙视一瞥)(6)

即,忽略前提,只懂说了必做,是远远不够的

举个略极端的例子:

你跟好朋友拍过胸脯,兄dei,有困难了来找我!

他真来了

搓着手告诉你犯了重罪,让你来作伪证。你做不做?

如果因为一开始答应过,就要从一而终

那只能算莽夫的爱

干脆他坐一三五,你替他坐二四六的牢好了

孔夫子做人之道(孔夫子向你投来鄙视一瞥)(7)

告别硁硁小人,需要看清前提,明察是非黑白。

这一点做不到

你再怎么夸自己义薄云天,也是草包一枚

再举个例子:

人是社交动物

当一个并不熟的朋友碰巧相遇,跟你客气了一下

“有时间来我家吃饭”,你回人家:好的,一定

如果他立马加了你微信,过后又给你发送定位

再次邀请,那是他真想请这顿饭

但如果只是场面上说过一次,你却当做一个承诺看待

想坚持让人兑现的话,就很尴尬了

说了,不一定要做的

你要能分辨“当得真与当不得真”的区别

不然,你妈妈再也不会放心让你在社会上混了

孔夫子做人之道(孔夫子向你投来鄙视一瞥)(8)

诸如此类

规训总是简单

现实却是复杂的

在行事之时,面临的现实情况总是千差万别

没有唯一正确的做法

大多数时候,需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而言必信、行必果,则相对简单而武断了

当然,这个原则总体上还是好的

在大多数时候,说到做到都是个闪耀的品质——

这也是孔子承认,这类也算“士”的原因

孔夫子做人之道(孔夫子向你投来鄙视一瞥)(9)

其实孔子有过很多不同的表达

但翻来覆去,都会指向一个核心意思

这次轻踩“言必信,行必果”

都跟他一直强调的“灵活性”相关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是孔子的行事信条

什么意思呢?

不凭空臆测,不必须如何,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这四个的核心意涵

无非还是指向“灵活性”

即要:“讲求依据、有变通性、换位思考和通达思维”

尤其是“毋必”

就是对“言必信、行必果”的直接有力回答

孔夫子做人之道(孔夫子向你投来鄙视一瞥)(10)

但历史的有趣就在于

人并不能总是贯彻自己的主张

任何人都有盲点和灯下黑

就灵活性而言

对于孔子就是异常矛盾的存在

孔夫子做人之道(孔夫子向你投来鄙视一瞥)(11)

一方面,孔子非常重视做事的灵活性、变通性

这在他日常行事和思辨中,处处体现

是个有趣、灵活、自省、通达的老头

但另一方面,孔子对在乱世之中要重建“周礼”的理想

却是充满执念的

他看重的灵活性,在大方向上消失了

才会遭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揶揄

也由于在大方向上取消了灵活性

导致了他周游列国,却难以施展的宿命

孔夫子做人之道(孔夫子向你投来鄙视一瞥)(12)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用“关心则乱”来解释

即:你越看重一个东西,越无法从容对待

就像有人平时风趣洒脱、口吐莲花

但一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就紧张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同理,也许是孔子太看重周礼了

太想回向三代(也即:尧舜禹)了

容不得一丝回旋余地

也就丧失了灵活性和从容应变

而人一执念,墨菲定律总是奏效

于是就无法施展神通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

如果要做成事,灵活性就得贯彻到底

中间只要沉不住气,一定会被打回原形

孔夫子做人之道(孔夫子向你投来鄙视一瞥)(13)

原文:

(1)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2)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