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婚礼,虽然起头很老,却能经久谐趣时光。它,伏在上个世纪的电影镜头里,附在时代起落的厚实背景上,排场热闹好看,氛围亲和、亲民、接地气,整个婚庆过程,透着一股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欢腾,让当下时光,趣味性霎间溢彩流金,兼具眼花缭乱。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1)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2)

迎亲队伍,不见西洋打击乐器,全是吾国古朴,简单而音效震天的锣鼓、锵锵和唢呐,齐咕隆咚呛地,热热闹闹接新娘,也多亏了这样的一些乐器,才能压得住这盛大仪式的阵脚,或助兴,或盖住,群众的一波波嘈杂声浪。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3)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4)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5)

大红、朱红、明黄,这些历史的主色调,让民俗婚庆,立体了,让庆典中的人物附着上了,饱和度。大红与朱红,让衷肠,百结,让一辈子中最耀眼的时刻,站在了一世光阴的涓流中。明黄,让百年好合,托举起一面面,或立于盛世,或立于繁华之期待境地的旗帜下。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6)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7)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8)

从前,婚姻上的各个环节,均少不了媒人的张罗。姑娘家,年过二八,就有媒婆,踏破门槛,上门提亲。若是遇见三寸舌,不烂舌,吹得捧得,百伶百俐,知头道尾的媒婆,姻缘很快就会风生水起。据说嘴角痣是能说会道的象征,媒婆痣,是不是就代表了业界撮合能手的高段位身份呢?不过,美人痣好像也是长在这部位的,辛迪·克劳馥和玛丽莲·梦露,如果生在旧中国,会不会都是媒婆命呢?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9)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10)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11)

在婚姻制度中,媒婆曾经一度是旧中国的一种职业。孟子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男女以行媒始知其名,无媒则不交”,“为婚之法,必有行媒”,也就是说,从前只有行过媒的婚嫁,才是法定的婚姻。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12)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13)

婚礼现场,抢红包的速度,玩得非常主流。轿夫和媒婆的红包得派发,否则新娘就要吃苦头了,轿子有得颠。村民们的红包,则要靠手疾眼快的能耐,去抢夺。客人们大都按胡搅蛮缠的路子,横着耍,越起劲,越闹腾,主人反而觉得越有面子。红包,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的是“既来之,则烧之” 的角色,它很现实地把过往与当今,给力地胶合在了一起,简单又直白地勾兑出新民俗的新特征。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14)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15)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16)

朝门,是房屋的构成部分,横不过一丈,纵不过五尺,位于建筑物前或围墙前的门厅入口处。在柏树源,许氏朝门见证着许氏族人800年的迁居繁衍史。柏树源人娶媳妇,必须先过朝门,进入许氏祠堂祭拜先祖,方可进男方家门;柏树源人女儿出嫁,也必须先进宗祠拜别祖宗,然后过朝门,方可去婆家。违背这一习俗者,后果很严重,会不被族人接纳为柏树源人。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17)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18)

铅山县汪二镇,这个有着五百年西瓜种植史,千亩西瓜种植基地的小镇。人们,在生活富裕后,立意于逆溯古意,好奇着农耕社会时,应时习俗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生动关系,打造着,享受着,属于普通人的,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快乐感和喜感。对咱这种有表现欲垫底的人而言,甚有融入其间的感染力。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19)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20)

郭村镇结婚习俗(汪二镇柏树源的民俗婚庆)(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