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认识校园常见小鸟)(1)

鸟,是人类最亲密的野生动物。鸟类与人类,自古就是亲密的朋友。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在向大自然争取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就与鸟类建立了“情同手足”的关系,在生产和生活中与鸟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有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靓丽的光彩,在我国的古诗词中出现过很多鸟类的身影。

鸟类在自然界的作用是指鸟类在不同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及农田、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的地位和作用。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虽然对生产力可能没有重大影响,但对所食猎物有密度制约作用,如食虫鸟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捕食小型啮齿类动物的猛禽在控制草原鼠害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鸟类担负着种子及营养物的输送、参与系统内能量流动和无机物质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作用。

鸟类约有90%以上是以昆虫为食的,对抑制害虫的繁衍、保护农业生产、保护生态平衡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世纪我国除“四害”初期,人们认为数量众多的麻雀吃掉很多粮食,就把麻雀作为“四害之一”,全国范围内掀起打麻雀热潮,结果第二年害虫猖獗农作物减产。除麻雀外,鸟类中的大多数是捕食害虫的能手,如一对啄木鸟,可以保护10多亩森林不受害虫侵袭;一只杜鹃,每天可消灭100多条松毛虫;一只燕子,在一个夏季可捕食100多万只苍蝇、蚊子等昆虫;喜鹊、乌鸦的食物有60%以上也是害虫。

鸟类中的猛禽还是消灭小型害兽的一支生力军,鹰、鹞、雕等鸟类以捕食田鼠、野兔为食,对保护农田、促进生态平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一只猫头鹰一夜间可吃掉4到5只老鼠,捕鼠本领不亚于家猫,由此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1000多千克。

悦耳的鸟鸣声如同优美的音乐一样能使人的紧张情绪松弛、使疲劳的大脑得以休息,并能使人忘掉精神上的痛苦,增加思想上的快乐,形成开朗的性格。除此之外,鸟类在科学研究上,如生物的进化、种子的传播、仿生学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世界保护益鸟公约》规定每年的4月1日为“国际爱鸟日”。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了普及爱鸟知识和提高人民对护鸟的认识,也根据本国的季节气候规定了爱鸟日、爱鸟节或爱鸟周。1981年,国务院批准了林业部等8个部门《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报告,要求各省、市、自治区都要认真执行,并确定在每年的4月至5月初的某一个星期为“爱鸟周”,在此期间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规定,每年4月为“甘肃省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4月24日至30日为“甘肃省爱鸟周”,2022年是甘肃省第四十一个“爱鸟周”。

所以我们要爱护鸟类,保护鸟类,保护所有野生动物,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保护鸟类要从认识鸟类开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我们校园常见的几种鸟类吧。

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认识校园常见小鸟)(2)

“梳翎刷羽立高柯,不落人间小风罗。一点通灵良不谬,檐头报我喜还多。”这首诗里的主人公就是大名鼎鼎的喜鹊。千百年来,人们将喜鹊作为“吉祥”的象征,平时人们也常说“喜鹊枝头喳喳叫,定是好事要来到”——喜鹊是报喜的使者。因此民间画“鹊”兆喜的风俗大为流行,品种也有多种多样,流传最广的则是鹊登梅枝报喜图,又叫“喜上眉梢”。在中国古代流传的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就是喜鹊们搭桥的。

喜鹊全身黑色带金属光泽,两个翅膀和下腹部白色,黑白分明,极好辨认。在山区、平原都有栖息,无论是荒野、农田、郊区、城市、公园和花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在兰大的校园里分布很广泛,到处都可看到它的身影,能听到它“喳—,喳—”的叫声。

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认识校园常见小鸟)(3)

在榆中校区校园里常见的还有灰喜鹊,从名称就能看出来它和“表亲”——喜鹊的异同:名称里 “喜鹊”这俩字,说明它的外形酷似喜鹊,只是个头比喜鹊小一些;而前面多出来的那个“灰”字就是和喜鹊的最大区别:身体背部是灰色的,喜鹊则是黑色的。灰喜鹊和喜鹊同属鸦科。什么?和喜鹊属于鸦科?那不是和乌鸦是亲戚?没错!灰喜鹊、喜鹊和被人们统称为“乌鸦”的众多鸦科鸟类都是一个大家族。在野外灰喜鹊的识别特征很明显:头戴黑帽,身穿灰袍,长长的尾巴和两个翅膀蓝灰色,看上去很是端庄典雅。

灰喜鹊是喜欢群居的鸟类,尤其喜欢栖息于开阔的树林、公园和城镇居民区,因此在榆中校区校园内,尤其是西区萃英山下的树林里可以经常见到它们的身影。灰喜鹊的食谱很杂,但以肉食为主,如半翅目的蝽象、鞘翅目的甲虫、鳞翅目的蛾子和蝴蝶及双翅目的蝇类等昆虫与它们的幼虫,有时会吃点水果如一些乔灌木的果实及种子补充维生素。因为吃很多害虫,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吉祥之鸟。因此灰喜鹊被人类驯养作为防治森林害虫的帮手,在防治森林害虫、维护生态平衡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游行队伍中,有128只灰喜鹊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是对灰喜鹊们做出贡献的最高褒奖。

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认识校园常见小鸟)(4)

和前面那两位相比,如果不是嘴巴和腿脚遗传成了红色,这位还就真的是“天下乌鸦一般黑”的“黑”乌鸦了。就因为这点“红”,它有了一个比较优雅的名字:红嘴山鸦。真是得感谢祖宗的好基因啊!

红嘴山鸦是个头比较大的鸦科鸟类,体长36到48厘米。除了嘴和脚红色,其它部位看起来全部是纯黑色,但在光角度合适的情况下你会发现它其实不黑,而是泛着蓝绿色金属光泽的黑,这和喜鹊是相似的,它身体黑色的地方也是泛蓝绿色金属光泽的。鸦科家族男女羽色很相似,所以人们很难靠外形看出来是雌还是雄。

在榆中校区,红嘴山鸦喜欢在萃英山脚下草地灌丛和山上垃圾场玩耍,偶尔也会飞到南区的草地上嬉戏。

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认识校园常见小鸟)(5)

杜甫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宋代赵企也曾写过“黄鹂过处金穿柳,白鹭飞时雪点山”,还有曾几的“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诗中的“黄鹂”就是这一种大名是黑枕黄鹂的非常美丽的鸟。不同地方人们给它起的小名不一样,除了上面的“黄鹂”外,还有喊“黄莺”的,也有唤“黄鸟”的,所以古诗词中出现的“黄莺”和“黄鸟”就是黑枕黄鹂。不管怎么称呼,其实都和它的特征——“黄”相关,因为黑枕黄鹂身体大部分呈金黄色,仅在两翅和尾部呈黑色,在头枕部有一宽阔的黑色带斑,并向两侧延伸和黑色贯眼纹相连,形成一条围绕头顶的黑带,在金黄色的头部甚为醒目。黑枕黄鹂曾被唐明皇誉为“金衣公子”呢。它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外表,也体现在歌喉上,歌声犹如流水般婉转动听。

黑枕黄鹂是一种夏候鸟,夏天从印度、斯里兰卡和马来半岛等地飞到中国东部地区繁殖,冬季南迁越冬。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天然次生阔叶林、混交林,也出入于农田、原野、村寨附近和城市公园的树上,尤其喜欢天然栋树林和杨木林。主要吃昆虫和它们的幼虫,食谱上有甲虫、螽斯、蝗虫、蟋蟀、螳螂、蛾类和蝶类等和它们的幼虫,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所以对农业生产而言是一种“好鸟”。

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认识校园常见小鸟)(6)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歌里的主角“小燕子”就是家燕。对于中国人来说,家燕是著名的夏候鸟,冬天是看不到的。

不要以为小燕子穿的是黑色的衣服哦,其实是蓝黑色的,在阳光下还能反光呢。它的喉部是棕红色的,红色下面还有个黑色的环带,胸腹部则差不多是白色的,这就是“小燕子”的花衣裳啦。它的尾巴分叉像剪刀,上面还有白色的斑点带,这也算是一个特征。

小燕子的飞行本领很强,不但快如利箭,而且能急速变向,这和它们在飞行中捕捉各种小飞虫有关。大家可以在校园附近的农田、村庄上空看到它们,夏天的傍晚人们可以在积石堂周围看到它们飞翔的身影。

当你走在树下,听到急促的“笃笃笃笃……笃笃笃……”的声响,那可能就是传说的“森林医生”的一员 —— 啄木鸟。啄木鸟的爪子两个向前,两个向后,可以保证很好地抓握树干。两枚长而坚硬的尾羽充当身体的第二支点,有效地保持身体的平衡。在我们校园里,有两种比较常见的啄木鸟 —— 大斑啄木鸟和灰头绿啄木鸟。

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认识校园常见小鸟)(7)

大斑啄木鸟之所以叫“大斑”是因为黑色翅膀上的圆形大白斑,尤其是飞行时更为明显。如果你观察足够仔细,你会发现雄性的枕部有红色斑,而雌性没有。啄木鸟在树干上觅食,在开凿的树洞中繁衍后代,跟树木结下了不解之缘。食物主要是树皮或者树干内的昆虫,偶尔也会吃点松子、草籽调节下肠胃。不管哪个校区,只要有树木的地方就能见到它们。

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认识校园常见小鸟)(8)

灰头绿啄木鸟是身披绿色“手术服”的森林医生,雄性额头有红斑。给树看病可不是件轻松的事,需要非常仔细,所以啄木鸟经常从树干基部开始,转着圈儿螺旋向上,不放过每一寸树干。当然,它也会吃些植物种子来度过青黄不接的岁月。各个校区都可能遇到,榆中校区更常见了。

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认识校园常见小鸟)(9)

“星点花冠道士衣,紫阳宫女化身飞。能传世上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归。”这是唐朝诗人贾岛的诗《题戴胜》,诗中的主人公就是戴胜。头顶具凤冠状羽冠,细长的嘴是戴胜的特征。当把戴胜头上丝质的羽冠打开时,你会感觉到有那么一丝华贵,再配上那用来捉虫子和打架的大长嘴,甚是威武雄壮。漂亮的戴胜还是以色列国鸟呢。

戴胜在外光彩照人,家里却有点邋遢,从来不清理粪便,还把尾部分泌的带着腐肉气息的物质涂在身上,搞得奇臭无比,因此被人们称为“臭咕咕”。其实这是戴胜的生存之道,很多捕食者和寄生虫就被这种奇特的化学武器挡在门外了。在春夏季节会出现在校园内,各个校区都有戴胜的身影。

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认识校园常见小鸟)(10)

漫步校园,你在路边的草地上看到大小和家鸽差不多,像鸽子一样发出“Ku-Ku-u-ou”的叫声,但是身体的颜色又和鸽子不一样的鸟,这就是要给大家介绍的 —— 斑鸠。校园里常见的斑鸠有两种 —— 珠颈斑鸠和灰斑鸠。珠颈斑鸠颈部两侧黑色的羽毛上密布着白色点斑,像许许多多的“珍珠”散落在颈部,所以就有这么美丽的名字啦。

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认识校园常见小鸟)(11)

和堂兄弟“珠颈斑鸠”相比,灰斑鸠的个头比较大,毛色比较灰,脖颈后还有个半月形的黑斑,这是灰斑鸠独特的记号。

斑鸠喜欢吃植物种子,每天天刚亮就外出觅食,“早起的鸟儿有粮吃”。有时候会去农田附近捡拾农作物的种子,或是吃点小虫子换换胃口。傍晚就回到树上的巢中休息。一年四季都会在校园里见到斑鸠们悠闲的身影。

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认识校园常见小鸟)(12)

这两年,本部校园经常见到一种和乌鸦一样全身乌黑的鸟,这种鸟在黑不溜秋的体色下,黄色的嘴巴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细看之下,乌黑的眼珠周围还有一个金黄色的小眼圈呢,它就是乌鸫。说起乌鸫,也是小有名气,唐代诗人刘禹锡、王维、杜甫都为乌鸫写过诗,宋代诗人文同也为乌鸫写过诗,诗名《咏百舌》:“众禽乘春吼吻生,满林无限啼新晴。就有百舌最无谓,满口学尽众鸟声。”其中的“百舌”指得就是乌鸫,因为乌鸫有超强的模仿能力,能模仿很多种其它鸟类的鸣叫,我们也不得不被古人那细致的观察所折服,“满口学尽众鸟声”。怎么样?厉害吧!所以呢,不要以貌取人哟。“我很丑,但我是情歌王子呀!”

再悄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人家可是瑞典的国鸟哟!

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认识校园常见小鸟)(13)

在鸫家族中,灰头鸫的体形居中,不大也不算小。和其它同类相比,灰头鸫身体羽毛的色彩图纹有点特别——头及颈灰色,两个翅膀和尾巴黑色,身体其它地方多栗色。因为头是灰色的,所以得名“灰头鸫”。和前面作为瑞典国鸟的乌鸫相比,就是一个“矮矬穷”啊,还不曾见到哪首诗中提到过,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真的是“人比人气死人呀!”

灰头鸫的嘴巴也是黄色的,小眼圈当然也是黄色的,十分感谢祖先对待后代的一视同仁,留下一些相同的财富。灰头鸫喜欢单独或和对象一起成对活动,只有在春秋迁徙季节人们可以见到灰头鸫集成几只或10多只的小群。灰头鸫的胆子比较小,所以很机警,遇人或有干扰时会立刻发出警叫声。

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认识校园常见小鸟)(14)

校园里还可以见到另一种鸫 —— 赤颈鸫,俗名“红脖鸫”或者叫“红脖穿草鸡”。俗名是有点土,不过倒是很贴切地指出了赤颈鸫的特征:眉纹、颈侧、喉和胸部是红褐色,而且酷爱在草地上活动。

赤颈鸫两性有差异,男生背部、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灰褐色,眉纹、颈侧、喉及胸红褐色,腹部至臀部白色;女生和男生相似,但栗红色部分较浅且喉部具黑色纵纹。它们喜欢在山坡草地或丘陵疏林、平原灌丛中活动。在兰大校园,赤颈鸫是旅鸟,在春季和秋季迁徙季节可以看到它们成群地活动,在毓秀湖旁的树林里、榆中校区东区小羽毛球场附近、南区草地上都可见到成群的赤颈鸫的身影,当然,爱好音乐和艺术的小伙伴也会出现在闻韶楼旁的树林里。夏天,赤颈鸫主要吃昆虫,草籽和浆果作为小点心。到了冬天,则主要吃沙枣和忍冬的果实,果肉被消化掉,但没有能力消化坚硬的种子,所以种子随着便便被排出来,这些种子随着鸟的活动会离开它们生长的地方,在其它地方萌发成树,因此这些鸫们又起到了传播植物种子的作用。

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认识校园常见小鸟)(15)

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认识校园常见小鸟)(16)

在校园里,还有一个长着砖红色的“红尾巴”鸟家族——红尾鸲,常见的有赭红尾鸲和北红尾鸲。红尾鸲雌雄两性颜色差别很大,这不仅是红尾鸲家族的特征,前面的赤颈鸫为代表的部分鸫科鸟类的雄性和雌性颜色差异也是这样。和人类女生打扮得花枝招展比较漂亮不同,有两性差异的鸟类是雄性的羽毛更加艳丽,雌性的羽色比较单调。赭红尾鸲里的“赭”字就是和颜色有关的。“赭”在汉语里面的意思是红褐色,雄性的头、喉、上胸、背、两个翅膀及中央尾羽红的发紫而看起来成黑色,所以被称为赭红尾鸲。雌性的这些部位呈灰褐色或浅褐色,颜色较淡。

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认识校园常见小鸟)(17)

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认识校园常见小鸟)(18)

北红尾鸲在北方的俗名是“火燕儿”。雄性北红尾鸲头顶的白色一直延伸到后颈,头顶剩余部分和背部黑色,翅膀上有块明显的三角形白斑,腹部是鲜艳的砖红色并一直连到尾巴。雌性除了翅膀上的白斑,全身黄褐色,但尾羽和雄性一样也是砖红色,北红尾鸲名字中的“北”是因为它们繁殖地在北方。北国的冬天灰暗而漫长,北红尾鸲们作为最早北迁的几种小鸟之一,是春天到来的信号,雄性们浓艳的砖红色也成为北方色彩单调的早春中第一抹亮色。它们的到来,拉开了雀形目鸟类迁徙的序幕,随后,小燕子、柳莺们、布谷鸟、前面出现的鸫类“哥哥姐姐们”陆陆续续到来,美好的声音和色彩重新妆点北国的大地。到了每年的十月,当北风带着晴朗和干燥驱散暑湿,北红尾鸲们就开始陆陆续续回到南方,安静而低调地在房前屋后的绿地、农田或森林储备养分,度过整它冬天,准备下一年的迁徙。

红尾鸲是一类典型的食虫鸟类,对抑制生态系统中有害无脊椎动物的种群数量有重要作用,因此是农作物和绿色植被的保护者,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认识校园常见小鸟)(19)

麻雀是中国最常见、分布最广的鸟类,广布于中国全境,也广布于欧亚大陆,是大家最熟悉的野生鸟。麻雀雌雄同色,戴着栗褐色的帽子,脸颊上两坨黑斑,黑色山羊胡搭配白衬衣格外显眼,是不是很帅?麻雀当然是校园里数量最多的小鸟了,树上、房檐下、萃英山脚房屋里都是它的家。麻雀在雏鸟期嘴巴是嫩黄色的,所以被人们称为“黄口小儿”。曾经麻雀被当成“四害”惨遭捕杀,可麻雀不是只吃粮食和其他种子、果实、叶子,还大量捕食昆虫,是消灭害虫的高手。因为麻雀喜欢与人为伴,哪里有人,哪里就有麻雀,所以有的地方人们亲切地叫它“家雀儿”。

来源:兰州大学报

文:宋森

图:宋森

编辑:王瑛

责任编辑:彭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