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飞演示打火烧技艺。
【阅读提示】“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是人们对驴肉的最高褒扬。在河北,有一种用驴肉制作的小吃,可谓大名鼎鼎,家喻户晓,那就是驴肉火烧。
在北方很多城市的电子地图上输入“驴肉火烧”,点下“搜索”键,你会看到瞬间冒出的成百上千个红色标记,这是一个被驴肉火烧占领的世界。
河北的“驴肉火烧界”有两大齐名“门派”:圆形的保定驴肉火烧和方形的河间驴肉火烧。2010年,作为我省参加世博会的唯一餐饮业代表,保定会馆精挑细选了五种以“直隶官府菜”为代表的冀菜,入驻上海世博园中华美食街,其中之一便是保定驴肉火烧;河间驴肉火烧同样声名远播,很多南方城市认识河北小吃就是从河间驴肉火烧开始的,其制作技艺在2011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巴掌大的驴肉火烧已经堪称一张闪亮名片,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它领略到河北饮食文化的魅力。
驴肉火烧:诞生于民间智慧
如此美味的驴肉火烧,起源于何时、何地?有些遗憾的是,驴肉火烧的起源史如今已经无法确切考证,留给人们的只有被代代传说的传奇故事。
近日,在石家庄市和平东路李春秋驴肉火烧店,记者见到了河间驴肉火烧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李春秋。趁着火烧还没做好,李春秋先给记者讲起了他从老辈子人那里听来的“河间驴肉、驴肉火烧与帝王二三事”。
有着“京南第一府”美誉的河间,自古就是水草丰美之地,很多农家都养驴。相传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前曾路过河间,当地一书生“杀驴煮秫(即黏高粱米)”招待李隆基,李隆基吃后连连称赞,河间当地出产的驴肉由此鲜美之名远扬。那书生便是唐代诗人、李隆基在位时的重臣王琚。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乾隆下江南路过河间错过住处,只好宿于农家。主人家惊闻皇帝驾临,仓促之间准备吃食,把吃剩的面饼里塞上驴肉,用大锅煲热呈上。没想到乾隆吃后龙颜大悦,主人一家也因此受到了赏赐,驴肉火烧的雏形由此而来。驴肉火烧还有一个美名叫“蛤蟆吞蜜”,据说也是乾隆所起。
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宫内太监多出于河间,宫中擅长烹饪的御膳房太监告老还乡,将驴肉火烧等宫廷吃食的制作技艺带到了民间。在河间流传一句民谚“要吃饭,河间转”,便是当地作为“美食聚集地”的佐证。
漕河全驴宴饭店内熙熙攘攘的顾客。
而关于保定驴肉火烧的故事,有民谚道:“保定驴肉源自徐水,徐水驴肉根在漕河,谈保定言必称驴肉,谈驴肉言必称漕河。”保定驴肉火烧的故事要到当地一个名叫漕河的小镇去寻找。
漕河镇,因流经当地的徐河支流漕河而得名。小镇很小,却有一张名声在外的饮食名片——驴肉。2013年,徐水漕河驴肉加工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距京港澳高速徐水出口不远的漕河全驴宴饭店,记者见到了漕河驴肉加工技艺省级传承人、董事长刘敏英,她刚刚送走一拨从北京赶来吃驴肉火烧的客人。
饭店被刘敏英精心布置成了一个小型“驴文化图片展馆”——从饭店大堂到各个包间,与驴相关的诗词、著名画家黄胄笔下姿态各异的驴、驴的精神内涵解读……“驴”元素无处不见。
在一张关于漕河驴肉火烧起源的展板上,这样记载:“地处保定和徐水之间的漕河,曾经有两大帮派:漕帮和盐帮。漕帮把持漕河运输,盐帮通过水运贩卖私盐,运输上依赖漕帮。后两派发生矛盾,盐帮只好改私盐水运为陆运,驴是当时陆运的主要工具。漕帮多次袭击盐帮的运盐队,获胜后缴获大量战利品——毛驴,便将之宰杀煮熟,把驴肉夹在当地家常的火烧里,充当干粮”。
与河间驴肉火烧的起源一样,漕河驴肉火烧的起源故事也不止一个版本,还有从“马肉火烧”发展而来的说法。
相传明朝初年,朱棣起兵谋反,在徐水漕河一带被围困,军队上下饥不择食,只得把战马煮熟,把马肉夹在火烧中吃。后来当地百姓得知皇上曾吃过“马肉火烧”,纷纷效仿。可是时间不长,明朝与边境的蒙古人交战,马成了重要战略物资,于是肉质比马肉更细腻的驴肉成了替代品。从此“马肉火烧”被人遗忘,“驴肉火烧”反而成了正宗。
有趣的是,几则驴肉火烧的起源传说虽大多与古代帝王相关,但故事的主人公、美食的发明者却多是当地最普普通通的百姓,发明的过程没有任何刻意为之的牵强,只有无心插柳的自然。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我们大可不必和传说较真,但我们愿意相信,驴肉火烧正是诞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保定驴肉火烧。
保定驴肉火烧:保定府的“第四宝”
“保定府三件宝:铁球、面酱、春不老”,其实比这三件宝更有名的是有“第四宝”之称的保定驴肉火烧。早在2007年,保定驴肉火烧制作技艺就入选保定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下,许多曾经在历史上璀璨一时的古老物件或技艺,在时光的流逝中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实用性,或是被人们新的欣赏趣味所替代,从而濒临消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目的便是对其进行保护。然而透过遍布大街小巷、一派繁荣的驴肉火烧店看去,这项“非遗”似乎从未寂寞。
刘敏英告诉记者,其实,真正地道的保定驴肉火烧制作技艺有很多讲究,且已经濒临失传。比如,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技艺高超的煮肉师傅了。
保定驴肉火烧究竟有怎样的制作技艺?
记者做好全副武装:工作服、工作帽、口罩,在漕河全驴宴饭店工作人员带领下,穿过消毒室,进入驴肉煮制车间。一进车间,浓郁的驴肉香味扑鼻而来,还没看见驴肉,已经令人忍不住开始咽口水了。
车间的煮肉师傅带记者来到一口直径两米、深一米的大铁锅前,揭开锅盖,热气腾腾的大块驴肉在老汤里上下翻滚着。
老汤,是煮制驴肉的关键所在。称之为“老”,是因为汤底不换,每次煮肉只加水续料。不夸张地说,很多老字号的驴肉火烧店,老汤已经沿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成了“镇店之宝”。老汤里都有什么料?煮肉师傅只是笑笑,打岔说:“你可以尝尝看。”
有了老汤,掌握不好火候,也煮不出好驴肉。何时大火、何时小火、何时翻锅,其实没有定论,完全由煮肉师傅凭经验掌握。一锅驴肉,要前前后后煮制一天一宿,才能让肉吸饱老汤的滋味,同时又不烂掉。“看,出了锅还是结结实实的。”煮肉师傅拿起案板上煮好的驴肉给记者看。
实际上,想煮出一锅好驴肉,只对煮肉环节把关是不够的,从相驴(买驴)环节就要精挑细选。
李宏斌负责保定全驴宴饭店的活驴采购。他告诉记者,在活驴交易市场选驴,第一先看牙口,即通过驴牙齿数量判断驴的年龄。驴三岁以内是幼年,七岁以后为老年,中年驴为三至七岁。关于如何判断驴的年龄,行内还有一个口诀:一对牙三岁口,两对牙四岁有,五至六岁边牙现,七咬门龋八咬边。也就是说,满口牙的驴已经七八岁。“用于煮制的驴肉,最好用四至六岁的膘肥体健的中年活驴,肉质不老不嫩,刚刚好。”李宏斌说。
相好了驴,就要和卖家谈价钱。有意思的是,明着问价钱,卖家是不会说的,所谓一行有一行的规矩,买卖牲口的问价方式有点特别,要买卖双方袖口对着袖口,在衣袖里相互用手势讨价还价。卖家先用手势开价,买家去摸卖家手势,再用手势还价。伸拇指表示一,伸无名指与小指表示二,加上中指表示三,再加食指表示四,五指全伸表示五,伸小指与拇指表示六,食指、中指、拇指捏在一起表示七,伸拇指和食指表示八,食指弯曲表示九,出一拳表示十。“这行话叫‘掏麻雀’。”李宏斌解释说。
驴肉火烧的品质,一看驴肉的煮制,二看火烧的制作,在当地叫“打火烧”。记者在漕河全驴宴饭店的后厨观看了打火烧的全过程。
打火烧的师傅将和好的死面面团(未经发酵的面团)擀成一厘米厚的薄饼,涂抹上驴油卷成柱状,火烧的层就是这样出来的。之后揪成约一两一个的面剂,揉成小馒头形状,抹上驴油,放到特制的驴肉火烧烤炉的上层铁板上。打火烧的师傅强调,火烧一定要用驴油,“否则再好的原料、再费工夫都出不来那个味儿。”
之后,打火烧的师傅拿起一个特制的像木头公章一样的圆木,在“馒头”上一盖,火烧就成了圆饼状。待火烧上下两面烤至八成熟,再架在叉子上放入烤炉下层的烤箱中,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将火烧四周的圆边烤熟。
待到圆饼通体焦黄,鼓胀起“肚子”,荡着驴油香味的火烧就打好了。不用夹驴肉,直接一口咬下去,火烧皮随之咔嚓一声碎开,淡淡的麦香散出,细细咀嚼,别有味道。
煮好的驴肉一定要趁热剁成小丁,肥瘦搭配夹进火烧里,为了调味和减少油腻感,还可以辅以青椒丁。
除了驴肉,火烧中还常夹入一种甚至比肉更受欢迎的美食——焖子。它是用新鲜的红薯粉混合驴肉汤熬成的肉汤冻,“红薯粉必须用新鲜的,陈的做出来的焖子发黏,不润滑。”煮肉师傅强调说。焖子入口即化,肉汤的鲜味也在入口的一刻荡漾开来。
捧着一个鼓鼓的驴肉火烧,你一定要小心地去咬,因为火烧里的驴肉和焖子总是颤颤巍巍的,直想掉出来。
河间驴肉火烧。
河间驴肉火烧:色如金,酥如雪,薄如纸,形如书
保定和河间两地驴肉火烧都吃过的人,会对比出两者的几样不同。
首先一点就是火烧的外形,与保定驴肉火烧的圆形不同,河间驴肉火烧是长方形的。不同的面饼外形,面坯的擀制方式自然不同。“单单制作火烧坯子(面饼)一项手艺就要手把手教上半年,而且只有悟性高的孩子能学会。”李春秋说。难点和奥秘在哪里呢?
“色如金,酥如雪,薄如纸,形如书”,李春秋用十二个字概括了自家驴肉火烧的特点。他随手拿了一个刚刚打好的火烧,金黄的外皮透着油亮的光泽,他小心剥下最外层的火烧皮,用手一攥,碎末慢慢飘落在地,即“色如金,酥如雪”。
接着,李春秋用刀切去火烧一个小角,小角如一个个小草帽层层嵌套,分开细数竟有十几层。“好的火烧坯子就应该是这样,任意一个角都是层层到头,不会黏在一起形成面疙瘩。”李春秋自豪地说,他打出的火烧最多能达到30层,这是属于李春秋驴肉火烧的独门绝技,而展示这门绝技的方法似乎更像一场魔术表演。
“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李春秋有些神秘地笑着说。记者眼看着李春秋像展开奏折一样,慢慢将一个驴肉火烧展成了一条2米多长的面片,面片薄如纸却完好未断,且近乎透明,盖在书上可以轻松看到文字。这时,李春秋掏出一个打火机,当记者还不知作何用时,他已从一端点燃面皮,不一会儿,面片竟然燃烧起来,而且火苗越来越旺。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火烧”真的被火烧了。
这个“薄如纸,形如书”的火烧是怎样制成的?
首先是和面。李春秋告诉记者,和面讲究“四季水”,即根据季节的不同变换水的温度,冬天水温高一点,夏天水温低一点。而对水温的感觉是被他的师父、精通打火烧技艺的爷爷练出来的。
李春秋10岁开始向爷爷学打火烧。“当时大概十几岁,我记得特别深,一个特别冷的冬天,爷爷先让我到院子里冻着,等他调好和面水的温度,就把我叫进来,让我把手指放进水里自己感受。”之后,爷爷对他说,“记住了,就是这个温度!”
李春秋的爷爷当年留下的传家宝——枣木擀面杖(上),与普通擀面杖相比颜色深很多。
说到高兴处,李春秋拿出当年爷爷留给他的传家宝——一根枣树擀面杖给记者看。擀面杖透着上等红木才有的油亮光泽,这是长达百年使用的结果,中间粗、两端细,擀面时力量的中心落在最难擀的面团中央,可以更省力。
“我爷爷当年打火烧高兴时,就用擀面杖敲击案板,口中念着唱词,就像今天的说唱歌手演唱一样,可惜我已经不记得那个节奏和唱词了。”李春秋尝试用擀面杖敲了敲案板,但已找不回记忆深处的节奏。
在用玻璃隔出的透明操作间里,李春秋的几个徒弟正在打火烧,其中一位是他的儿子李鹏飞,虽然还不到30岁,但他已经跟父亲学了十年手艺,是个“老”师傅了。
和好的面放在案板上,李鹏飞首先将一个大面团擀成等腰梯形的面皮,麻利地抹上驴油。他解释说:“这个形状有妙用。”因为这样一来,从梯形的短边卷向长边,卷成蛋卷状后,“蛋卷”两端刚好每一圈都一般长,不会呈梭形,揪成面剂时,才能保证每个火烧的层数一样多,一样薄。之后李鹏飞把面剂擀成长方形,为了增加层数,他又将面剂两个短边分别擀出一个“舌头”,将“舌头”向内翻折,火烧层数又多了两层。
李春秋对驴肉火烧几近痴迷。在李春秋驴肉火烧店,用于打火烧的专用烤炉是他自己改良的,结构上和保定驴肉火烧用的烤炉区别不大,都是上层烤板、下层烤箱,但李春秋多次试验确定了发热层与烤板、烤箱之间的最佳距离,“以这个距离,火烧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受热熟透,还不会焦。”
驴肉的煮制李春秋也有自家的秘方,老汤是他爷爷当年留下的,改革开放前,曾在家里地窖中封存好多年。如今,不是特别要好的朋友,李春秋不会把老汤轻易拿出来分享。
沧州驴肉火烧与保定驴肉火烧的另一不同之处,是驴肉冷吃不热吃。制作河间驴肉火烧,煮好的驴肉和焖子是不能直接夹进热火烧里的,而要先在案板上放凉,“靠火烧的温度将焖子慢慢融化,汤汁渗透到火烧里,香而不腻。”李春秋说。
“我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吃到地道的河间驴肉火烧。”李春秋将驴肉火烧视为自己的“作品”。他告诉记者,如今自己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是不会打火烧的,因为打出来的火烧“总是感觉哪里不对劲儿,也不好吃”。而专注打火烧的时候,对身边发生的一切,李春秋都听不见、看不见。
有一件小事,让李春秋感到儿子与自己“心贴心”,家传的买卖后继有人。一次,有位顾客着急,不等火烧熟透就自己动手从烤箱拿,李鹏飞坚决拒绝,眼疾手快一把“抢”了回来。“一件作品,没有完成的时候创作者是不愿意拿出来给人看的,火烧也是一样,看得出他不愿将就。”李春秋言语中带着赞许。
“不愿将就”,这大概就是驴肉火烧制作技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就真正河北味道的支点所在吧!(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李冬云/文 记者陈腾飞/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