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

前言:他们三位的现实情况不同,但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

在世界历史中,有的将领凭借精兵强将,克敌制胜;有的将领凭借强大国力,将敌人拖死;还有的将领成长于敌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今天要讲的三位主人公,都属于第三类将领。

01.

打赢容易,安稳难

按照时间顺序,先来看看战国时期燕国大将秦开。秦开出身贵族,早年在燕国北部的东胡做人质,凭着东胡首领的器重,他走遍了东胡大地,获得了详实的风土人情、军事地理情报。在燕昭王继位后,他瞅准机会逃回燕国,争取到了北击东胡的主帅一职。他利用熟知东胡人情、地理的优势,一举击败东胡,拓地千余里。随后又率军击败实力不强的箕子朝鲜,夺取两千里土地。至此,燕国据有辽宁全境及朝鲜半岛部分地区。

秦开明白,趁着东胡一时不察,击败他们不成问题。可如果陷入与对方的拉锯之中,则会得不偿失。于是他在燕昭王的支持下,在燕国北部修建了一条,东抵辽宁辽阳,长达2000余里的燕长城。随后又在新占的土地上,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燕国一举成为战国七雄中,国土面积第三的国家。

秦开了解东胡,也了解燕国,因此制定了快速击败敌军,随后在北境修筑长城,设置障塞的策略。燕国自此,北境安宁。

02.

联合外族的罗马人

下面要出场的第二位主人公,是西罗马帝国统帅埃提乌斯。埃提乌斯的母亲是意大利人,父亲是罗马籍日耳曼人。所以他对北方蛮族没有多少歧视,能够正视双方在经济、文化与军事上的错位,这为他日后务实的军事外交政策,奠定了观念基础。后来他的父亲担任地方行政长官,为了与入侵的西哥特人达成和议,便将亲生儿子埃提乌斯,送到了对方营中当人质。

因此,埃提乌斯不仅熟知西哥特的民俗文化、人情地理,还了解对方的军队组织形式。之后西哥特国王去世,他又被转到了匈人那里当人质。据说还曾经和匈人王子阿提拉,成为了好朋友。

当知己知彼的埃提乌斯回到罗马,形势骤然一变。他先是凭借雇佣来的匈人军队,与西罗马统治者达成妥协,成为军队统帅之一。后来又凭借金钱外交,在诸蛮族中纵横捭阖。当时的主要蛮族有法兰克人、勃艮第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以及匈人。他经常利用罗马的经济、文化优势,联合蛮人中的一部分,对付另外一部分。同时,他也深深认识到,西罗马帝国的兵源、战力严重不足,所以他招募了大量蛮族士兵加入罗马军队,增强帝国军力。

就这样,在一拉一打之间,他树立了自己在军队中的崇高威望,所有蛮族雇佣兵都服他,而罗马统治者也不得不对他妥协。随后,他击败了日耳曼人中,实力最强的西哥特王国,又联络昔日手下败将,击败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匈奴王阿提拉。如此这般,他挽救了军力羸弱的西罗马帝国,故此历史称他为“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位名将”。

埃提乌斯的成功在于,他深深了解自己与敌人的优劣势,改走金钱外交的路子,不断扩大自己的外围势力,以西罗马帝国的财力压制敌人,又以蛮族军力压制西罗马统治者,最终以自己的规划挽救祖国。

03.

平民的强军之路

而第三位主人公,则与前两位有着不同的现实环境。马芳是明朝中期名将,他出身农家,八九岁时被蒙古人掳到了北方草原。凭借娴熟的弓马武艺,他受到了俺答汗阿勒坦的器重。可他却一直心系故国大明,因此在蒙古时,他无一刻不在收集蒙古的风土人情、军事地理、军队作战方式等情报。

回归大明后,由于没有出身,马芳只能从基层一步一步做起。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他先后受到多任大同总兵、宣大总督重用。一路凭着扎扎实实的战功,升到了参将一级。这参将之职可不低了,连抗倭名将戚继光将军,也是从担任绍宁台参将后,才有资格独领一军,开始他的人生腾飞。

到了这个级别,马芳也与中央朝廷,有了更多交流渠道。他为朝廷分析了蒙古军队的优势有三:其一蒙古人长在马背上,从小学习骑射,弓马娴熟,战斗力强。针对这一条,马芳建议,大量装备火器,抵消敌方的远射优势。同时训练火枪兵、弓兵、刀盾兵的配合,形成多兵种联合作战,提高对敌战斗力。

其二蒙古人以马代步,来去如风,而大明边境漫长,经常顾此失彼。针对这一条,马芳建议,以骑制骑,大量训练骑兵,做好千里奔袭的准备。其三,蒙古人以马背为家,居无定所。即便派遣大军深入草原进剿,也经常无功而返,甚至遭了敌军埋伏。针对这一条,马芳建议,派遣亲信之人,装作难民混入蒙古草原,并且策反投靠蒙古人的明朝降将,刺探敌方信息。并且以这些信息为基础,在冬春之际,以小股骑兵骚扰蒙古草原,烧毁草场,抢掠马匹,打击蒙古人的战争潜力,减小夏秋之际蒙古人“打草谷”的威胁。

除此之外,针对明朝边疆畏敌如虎、贿敌自保的现状,马芳从自己做起,每战必奋勇争先,勇猛冲杀,逐渐树立起手下对他的绝对信任。而一场场胜仗,也打破了蒙古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同僚们也渐渐敢于主动出击,打出了大明边军的胆气。

这就是马芳的知己知彼之策。他没有秦开、埃提乌斯的贵族身份,只能从小兵做起。而他的背后也没有强大的燕国,富庶的罗马,他只能从自己做起,逐渐影响身边的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终究守得云开见月明。那些被他杀得胆寒的蒙古人,尊称他为“马太师”,一听到他的名号,立刻灰溜溜地引兵而回。(在北元历史上,中部蒙古鞑靼的实际领袖是太师阿鲁台,在土木堡击败明军的西部蒙古瓦剌,实际领导人也先也是太师)

他们三位的现实情况不同,但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