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哪位将领最完美?可能会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人会说是忠义的关羽;有人会说是勇猛的张飞;有人会认为是殉职的典韦;有人也会认为是多谋的姜维……
其实,《三国演义》中赵子龙是最完美的。赵云英勇善战,少无败绩;对刘备忠心耿耿,毫无怨言;关心部下安危,身先士卒;体贴人民艰苦,为民着想;从不意气用事,顾全大局。
我们的伟人毛主席也对赵云赞赏有加。1944年10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新四军的胜利出击和中国的救国事业》的社论。社论指出:"华中的伪军,呼新四军为‘四老爷’,比之为赵子龙。他们常常对自己的枪说‘枪啊,我是替四老爷保存的’。"(《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332页)此间"比之为赵子龙"几个字是毛主席添加上去的。
由于赵云在刘、关、张之后,排第四,和新四军同一"四"字,毛主席便把新四军比作赵子龙。可见,毛主席对赵云评价之高!
为何伟人对赵子龙"情有独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不畏艰险,英勇善战
从《三国演义》第七回出场,到229年去世,赵子龙参加了自磐河界桥大战到第一次北伐,大大小小战役数十场,可谓身经百战,斩将无数!
(界桥战文丑)
界桥大战,少年将军赵云,单枪匹马从文丑枪下救下公孙瓒,大战名将文丑五六十合。又不数合枪挑麴义,并在袁绍军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凭一己之力让公孙瓒反败为胜。
穰山之战,为保刘备杀出重围,战许褚、张郃,枪挑高览;长坂坡,为保幼主刘禅,在曹操大军中七进七出,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斩将五十余人,血染战袍。
(血战长坂)
汉水大战,为救老将军黄忠,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似飘瑞雪。张郃、徐晃胆战心惊,不敢迎敌。
(神枪现汉水)
救出黄忠后,副将张著还被困在东南方的乱军中。
云不回本寨,遂望东南杀来。所到之处,但见"常山赵云"四字旗号,曾在当阳长坂知其勇者,互相传说,尽皆逃窜。云又救出了张著。
曹操率大军追来,赵云先于壕中埋伏弓箭手,匹马单枪,立于营门外。曹军追到,弓弩齐发,大败而逃。孤胆英雄赵云被孔明感叹:"一身是胆"!刘备号子龙为"虎威将军"!
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
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
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
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白发苍苍的子龙将军,仍自告奋勇,参加北伐。凤鸣山大战,宝刀不老,力斩韩氏父子五人。
西凉兵素知赵云之名,今见其英勇如昔,谁敢交锋?赵云马到处,阵阵倒退。赵云匹马单枪,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
(凤鸣山之战)
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
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年救主雄。
赵云征战,从不畏危险,迎难而上,越是条件艰苦,越来爆发惊人的战斗力!
二,对上级无限忠诚,至死不渝
赵云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在穰山,赵子龙冲出许褚、于禁、李典的合围,枪挑高览,救刘备于危机之中。
(穰山挑高览)
在长坂,赵云负责保护幼主刘禅和二位夫人,被曹军冲散。赵云心想:
主公将甘、糜二夫人和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的下落!
接下来,赵云便冲向曹军,七进七出,寻找主母与小主人。谱写了一段千古传奇!
刘备也是对赵云的忠心深信不疑的。
糜芳在乱军中见赵云反而冲向曹军,见刘备后,便说:"赵云投曹操去了。"张飞也相信,便说去"一枪刺死子龙。"只有刘备相信赵云,他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
在长坂,赵云从乱军中救出简雍、甘夫人、糜竺,找到了糜夫人,怀抱阿斗,直透重围,当赵云到长坂桥时,已血染战袍,人困马乏。在张飞的接应下,赵云将刘禅送到了刘备手中。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刘备去东吴招亲,因为两家正争夺荆州,明摆着是入龙潭虎穴,凶险无比,谁去护卫刘备的安全?孔明说:"非子龙不可行也。"
正是赵云尽职尽责,与东吴斗智斗勇,最终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使刘备安然回到荆州!
孔明派子龙协助张飞攻取零陵,又随老将黄忠大战汉水,始终毫无怨言,军师需要他到哪里,赵云就毫无条件服从。
凤鸣山大战,赵云见后辈关兴、张苞争先杀敌立功,便对左右说:
他两个是我子侄辈,尚争先干功;我乃国家上将,朝廷旧臣,难道反而不如后辈吗?吾当舍老命以报先帝之恩!"
三,有勇有谋,身先士卒
失街亭后,孔明率兵退回汉中。赵云、邓芝奉命伏兵于箕谷道中,也就领兵断后,掩护大部队撤退。
赵云叫邓芝领兵打着自己的旗号,先行而退。赵云亲率一军断后。
魏军先锋苏颙领三千兵马追到箕谷,赵云跃马挺枪,大喝一声,一枪刺苏颙于马下。魏兵溃散而走。
魏将万政率军追来,赵云勒马挺枪,立于路口,等待交锋。万政知道赵云英勇,不敢前进。赵云等到天色黄昏,方才回马缓缓而走。
郭淮亲自领兵来到,命令士兵赶快追赶赵云。万政率数百勇士赶来,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处,忽然听到背后大喝一声:"赵子龙在此!"惊得魏兵一百多人落马,其余众人都越岭逃走。
万政勉强来战,赵云一箭射中其盔缨,万政大惊,跌于涧中。赵云用枪指着万政道:"我饶你性命回去,快叫郭淮赶来!"
赵云护送车辆人马,往汉中而去。
(孔明与老将赵云)
掩护部队撤退,不但凶险无比,而且往往死伤惨重。赵云箕谷退兵,邓芝引兵先行,老英雄独自断后,斩将立功,魏将惊怕,到汉中时,竟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器,并无遗失。这无大智大勇,身先士卒的将才,是绝对做不到的!
孔明取金五十斤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赵云部下。赵云推辞道:
三军无尺寸之功,我们人人有责任。如果反而奖赏,会显示丞相您赏罚不明。请求暂且寄库,等到冬天再赐给大家吧。"
孔明感叹:"先帝在时,常赞子龙之德,今果真如此!"
四,顾全大局,关心人民
当刘备决定领兵伐吴,为关羽报仇时。赵云提醒刘备:"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今曹丕篡汉,人神共愤。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
可惜,忠言逆耳,刘备听不进去,最终兵败身亡。
刘备得益州后,欲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赵云谏曰:
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
这里,赵云提到了"人民","百姓",说得大义凛然,入情入理,刘备不按他的意思办都不好意思了。
民间三国武将排名,原来是"一吕二马三典韦,四关五赵六张飞",后来便改成了"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据说,这改动的人就是毛主席。毛主席曾说过:″马超这个人不简单,文武全才,但是在《三国演义》里,他是比不过赵子龙的。"
毛主席曾将大将杨成武比作赵子龙。1967年7月,毛主席准备离京视察大江南北。他向中央文革小组的秀才们说:"非子龙不可行也,长征中,夺泸定桥、过草地,我都讲过非杨成武不可!"
箕谷退兵一年后(229年),赵云驾鹤西去,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传奇。
赵子龙英勇善战,号称"常胜将军″。也许他唯一的败仗便是箕谷退兵,但由于赵云身先士卒,孤身断后,最终不损一兵一物到达汉中。赵子龙为数不多的败仗,也显得十分不寻常的潇洒。也许远远追来的曹军看到"常山赵云"旗号时,唯一敢做的和能做的也就是远远地追着吧!
赵云对大汉是无限忠诚的,他劝刘备"以天下为重,先征汉贼曹魏",结果刘备光记着结义兄弟,早忘了献帝。这更显得赵云对汉帝国的忠诚!
赵云一身正气,顾全大局。赵云夺得桂阳后,太守赵范欲将其寡嫂樊氏许与赵云,被赵云断然拒绝。孔明问其故,赵云说:
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其一也;其妇再嫁,有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因一妇人而废主公大事?
赵云先拒美人,后又力劝刘备将成都田宅归还人民。这种不负财色的举动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
赵云的一生,是完美的一生,是英勇战斗,忠诚于三国统一事业的一生。他身为武将,有为国之忠,不离之义,护嫂之礼,孤战之智,长坂之勇,爱民之仁,联吴之公,忠汉之信。
赵云去世后,孔明大惊,众将挥涕,后主大哭。追赠大将军,谥封顺平侯,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祭。有诗曰: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
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
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图片来自网络)
(主要参考文献《三国演义》)
(坚持原创,读得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