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即理”,有人说它是唯心主义;有人说它既然道理都在心中,那么就不用学习了,是误人子弟;甚至有人直接说它就是反智、反科学。
那么在这个科学昌明、科学至上的时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甚至很多是才识卓著的人信服阳明心学,并且努力学习践行?
下面我们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先看《传习录》中“心即理”的相关文字:
- 徐爱录 三
【原文】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交友之信,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交友不成去友上求个信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交友便是信。”
【译文】
先生说道:“心就是天理。天下有什么事物和道理是在人心之外的吗?”
徐爱说:“比如侍奉父母的孝道、结交朋友的诚信、这当中有很多道理存在,恐怕不能不去考察。”
先生感叹地说:“人们被这种观点蒙蔽很长时间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使人醒悟的。现在姑且就你问的这些来说:比如侍奉父母,难道是从父母身上求得孝道的道理;交友难道是从朋友身上求得诚信的道理。
孝道、诚信的道理都在每个人自己心中,所以说心就是理啊。没有被个人私欲蒙蔽的心,就是天理,不需要从外面添加一分一毫。这颗天理纯粹的心,用在侍奉父母上就是孝道,用在交友上就是诚信。”
- 答顾东桥书 四
【原文】
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
【译文】
心的本体就是性,性就是理。因此,有孝敬双亲的心,就有孝敬的理;没有孝敬双亲的心,也就没有孝敬的理。理岂是在自己的心外?
- 答顾东桥书 七
【原文】
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
【译文】
学、问、思、辨、笃行的功夫,因为天赋不同,虽然人们付出的努力会有百倍的差距,但功夫的极限也就是完备天性、知道天理,也不过是光明我们的良知罢了。良知以外,还能再增加丝毫吗?现在,非要说穷尽天下的道理,而不知道反过来在心上寻求,那么,所有善恶的不同、真伪的分别,舍去了我们心中的良知,又将如何体察呢?
看完《传习录》,下面,我们简要地来做下相关的讨论:
一、阳明心学的世界观
中国传统哲学的世界观基本体现于《易经》,不同的学派用“道”、“天理”等不同词汇来描述世界的运转规律。儒家用的就是“天理”。因为儒家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这个范围,亦即“儒家的世界”更多是指人类社会,所以可以说,“儒家的天理”所指的范围是小于道家说的“道”的范围的。但它们崇尚“天人合一”,都是以《易经》的世界观为自己的世界观,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对自然规律的极度遵从,放在现代科学语境下,就是“信仰自然规律”,追求的都是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规律。阳明心学属于儒家的思想。
阳明心学说“心外无物”,这里的“物”是指已经感知到的或是引起意识活动的事物。并不是现代语境的“物质”的“物”,而是包含了现代语境的“物质”的“物”中跟人发生了联系的,以及现代语境的“事情”。比如你生活中遭遇的事物对你就是一件“物”。但如果没有跟我产生联系,对我来说就不是一件“物”,而仅仅是“同归于寂”的状态。由此可知,阳明心学中,与“心”相联系的才叫“物”,自然就是“心外无物”。
二、“心即理”的含义
“心即理”,这里的“理”,是指“天理”,“天理”就是“良知”,“良知”就是人的本能。人类的本能在现代科学的框架下可以理解为“人类演化过程中获得的‘能够保证人类族群持续生存繁衍',并且世代不断累积并遗传下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了对“与人相关的那一部分自然规律”的认知和相应的行为能力。“良知”就是这个认知,“良能”就是这个相应的行为能力。所以说良知就是天理,所以“心即理”。
“心外无理”,这里的“理”是儒家的“天理”,在现代科学框架下可以理解为对“与人密切相关的自然世界、人本身以及人类社会”认知的集合,并不包含现代科学对物质和宇宙的探索和认知。
三、什么是科学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几个问题要问:
现在的科学对人的欲望、情绪、心理等意识体系搞明白多少东西?
现在的脑科学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解释了大脑的信息传递机制是否就解决了人的意识问题和心理问题?
现有的科学认知遇到不能解决的领域时怎么办?
是不是必须等到科学发展到能解释的时候才允许解释?
如果科学发展水平一直不能解释,是不是就不解释了?
这是科学的态度吗?
同时,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手段是否只能是单一的手段和使用唯一的工具?
例如,牛顿力学被接受并认可后,是不是就必须用牛顿力学理论去解释万事万物?不用就是不科学?是不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不科学?
所以,任何学说或方法基本都是只能解决某个领域的问题,很难找到一个万能的理论或方法去解决万事万物,寻找这个万能的理论或方法只是一个学术理想和方向,这才是科学的认知。
这里说的就是事物都有其局限性,科学的发展水平也有其局限性。认识到人类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以及个体自身科学素养水平的局限性才是真正的科学思维。
拿着一把直尺就妄图丈量世界,还坚信自己就是科学、是真理大神,惹人笑柄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