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爾文

公元2022年10月31日


1.

什么是心理学?

既然我们讲心理学,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心理学”?什么叫“心理学”?

OK,那么“心理学”它是一门研究心理的科学,它是一门“科学”,它是科学的一个分支!

我们来看一下《百度百科》当中的概念定义: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 及其影响下的 精神功能 和 行为活动 的 科学。

所以简单点来讲:“心理学”它是一门“科学”,心理学它是一门研究“心理”的科学。

那么我们就要搞清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心理”?

接下来我们来看:什么是“科学”?

2.

什么是科学?

那什么是“科学”呢?

科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源自哲学,科学是从哲学演化而来的,科学是哲学的一部分。

怎么理解“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呢?

我打个比方:这就有点像是“人”和“动物”的关系。

人是一种动物,人是从动物演化而来的,现在的“人”也还是一种动物,但“人”和“其它的动物”又有着一些本质上的区别…… 这种“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就有点像“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这个比喻当中“人”就像是“科学”,“动物”就像是“哲学”,所以我们会看到“人”作为一种“动物”,但跟其它动物又有所区别,当中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如何区分它们呢——我们就需要找到它们“本质上的不同”是什么?

所以我们会在很多的学术研究当中,将“人跟动物的区别”定义为什么?这个“划分的界限”叫做: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说明人的本质还是一种动物,但他跟其它动物的区别是什么?是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那么同样的,“科学”跟“其它的哲学”有着一些本质上的、可以作为“界限划分”的区别,也就是说:在众多哲学理论里面,它是需要符合一些条件,就像是动物要符合“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这个条件,它才是“人”,那么哲学当中,各种哲学理论也是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它才被归类为“科学”的。那么这个划分“哲学”和“科学”的这个“区分的界限”是什么呢?各种“哲学理论”是需要符合怎样的一些条件、符合怎样的一些规则的要求,它才会被归类为“科学理论”呢?这个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说。

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既然“科学”是哲学的一种,科学源自哲学,那什么是“哲学”?

3.

什么是哲学?

我们来看《百度百科》的概念定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那什么是“世界观”呢?

4.

什么是世界观?

这里也非常推荐大家去阅读《世界观》这本书,这本书就是专门讲“世界观”的,它里面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关于“世界观”的概念定义:

“世界观”是指一个“观点体系”,其中不同观点如同拼图的一块块拼板一样相互连结,也就是说:“世界观”并不仅仅是一些分离、独立、不相关的观点的集合,而是一个不同观点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连结的体系。这个“观点体系”它是“世界观”。

心理学是研究什么和什么的科学?什么是心理学科学(1)

《世界观》

那么“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我们再来深入一点地去解析一下“世界观”,解析一下这个所谓的“观点体系”,包括“哲学”作为“理论体系”——到底什么是“系统”?什么是“体系”?

5.

什么是系统?

什么是体系?

要了解“系统”和“体系”的概念,推荐大家阅读《系统之美》这本书。

心理学是研究什么和什么的科学?什么是心理学科学(2)

《系统之美》

里面也是对“系统”做了非常棒、非常准确的概念定义:

什么是“系统”呢?“系统”并不仅仅是一些事物的简单集合,而是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的、能够实现某个目标(或功能)的整体。

从这个定义可见,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3种构成要件,分别是:

1.要素;

2.要素之间的连接;

3.这个系统的功能或目标。

这个就是关于:什么东西是“系统”?

我们举一些简单的例子会更容易让我们理解这个宇宙当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系统,比如:“一支足球队”就是一个“系统”,这个足球队当中的“要素”是什么?包括:球员、教练、踢球的场地、足球…等等;那么这些要素之间是怎么“连接”的呢?它们通过一种踢足球的游戏规则、球员需要有教练的指导、球员还需要有作为球员的技术能力、球员和球员之间要有交流、以及踢球的时候是遵循着一些物理的法则…等等;你看,这些就是将各个要素之间形成了“连接”,从而构成了整个系统。那么这整一个系统,它是具有一定的“功能或目标”的,而球队这个系统的“功能和目标”是什么?它的目标就是赢球、是娱乐、是锻炼身体或者是赚钱…… 所以这里就会看到“足球队”它就是一个“系统”。

所以宇宙当中的各种东西,我们会看:当它符合这个“系统”的概念定义的时候,它就是一个“系统”——看它是不是“由各种要素连接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具有功能或目标的整体”。

OK,那什么是“体系”?

我们说“观点体系”,是一个“体系”是不是?

“体系”跟“系统”的概念其实非常接近,可以说它们其实是一样的概念定义,我们可以《百度百科》查一下什么是“体系”,它和“系统”是一样的,是由各种要素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功能或目标的整体。

为什么有时候叫“系统”、有时候叫“体系”呢?

其实这个是在不同的语境当中,我们的语言用语习惯导致的不同。

通常说“系统”的时候,我们是能够比较精确地定义到这个系统的“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可以将这些“构成要件”非常清晰地罗列出来核对的时候,我们会将其形容为“系统”。

而通常说“体系”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在强调——某一个东西它是具有“系统性”的,但是它的“要素、连结、功能或目标”事实上此刻我们还没能核对得特别清晰、或者这些不是我此刻要强调的重点,我只是想要强调——这个东西它是具有“系统性”的,我强调的是这个作为“系统”的“大的整体”,但是这个“系统”它里面的这些构成的“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我还没能很清晰地表达出来,又或者这些东西不是我强调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的,我会把它称作“体系”,而不是称为“系统”。

所以我们说像“知识体系、观点体系”,你说这个“体系”它是不是“系统”?它就是“系统”!“体系”本身也就是“系统”,但是你说“知识体系”里面,它有这么多的“知识”作为“要素”在里面,这些“知识”在里面还是“相互连接”的,形成了整个“具有功能或目标的整体”,其“功能”是什么?“功能”就是…“让人能够用这些系统性的知识变得更有智慧”…等等,都是它的“功能”;但是我说“知识体系”的时候,说明什么?——这些“知识体系”当中的“知识”不是我现在语境当中要强调的重点,我现在并不是要罗列出——你看我有这个“知识A、知识B、知识C…”作为“要素”;这些“知识”的相互关系是什么,这个作为“连接”…… 我不是想要强调这些东西,不是想把这些“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马上精确地呈现给你,我只是想要“一带而过”地告诉你——这里有一个“知识体系”,它是“系统性”的(即:它是一个“系统”),仅此而已。懂我的意思吗?

那我们什么时候会形容一个东西为“系统”?

比如说“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马上去查资料进行核对也好,或者大家在沟通的默认内容当中都已经达成共识地知道:这个“消化系统”当中,是由哪些“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组成的,我们都是知道的,可以去核对的、有标准的。

比如我一说“消化系统”,你就可以比较准确、精确地知道里面的一些“构成要素”,包括:牙齿、酶、胃、肠…等等,这些“要素”;以及它们的“连接”:它们通过身体的血液流动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产生相互的连接;那么整个“消化系统”它的“功能或目标”是什么?“消化系统”的“功能”就是:将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基本营养成分,并且这些营养成分传送到血液当中,同时通过新陈代谢排出各种废物… 它具有这样的“功能”。

你看,我一说“消化系统”,马上大家就可以将“系统”当中的这些“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我们都能够比较清晰地去做好了核对和定义,但是我说“知识体系”的时候,这个“知识体系”当中的“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呢,大家是含糊的、没那么清晰的,我们现在也不是要强调这个重点,或者是也没办法这么详尽、精确地去核对这些“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因为“知识体系”也可以是变化的……

OK,这个就是在不同语境当中,我们对词语用法的一个习惯性问题,有时候我们会形容为“系统”,有时候形容为“体系”,但是“系统”和“体系”的概念内涵是一样的,其实可以理解为同一个意思。OK?

以上是关于:什么是系统?什么是体系?

刚才讲的“世界观”是一个“观点体系”,对不对?所以呢,就是由“各种观点”作为“体系”当中的“要素”,这些观点之间必须是“连接”在一起的,形成了整个“具有功能或目标的整体”;那“功能或目标”是什么?我们就是去看嘛:它有什么功能?什么目标?比如“世界观”有什么“功能”?它能够让你更了解这个世界,它让人能够了解这个世界、这个宇宙,并从中觉醒更高的智慧——那这个也可以理解为是“世界观”的一个“功能”,对不对?而“目标”可以看作是: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这个宇宙。

OK,了解了“系统”和“体系”的概念,知道了什么是“观点体系”,就让我们更加清晰透彻地理解了——关于刚才《世界观》这本书当中,对“世界观”的概念定义:

“世界观”是指一个“观点体系”,其中不同观点如同拼图的一块块拼板一样相互连结,也就是说:“世界观”并不仅仅是一些分离、独立、不相关的观点的集合,而是一个不同观点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连结的体系。这个“观点体系”它是“世界观”。

那么“世界观”作为一套“观点体系”,“系统、体系”它里面一定是有各种“要素”连接在一起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这些连接在一起的“要素”是什么?就是一个一个的“观点”。是针对什么对象的观点?“世界观”——对于“世界”的观点。

所以呢,“世界观”这个“观点体系”里面的各个观点,都是对于这个世界的观点。

什么是“世界”?

6.

什么是世界?

“世界”就是“宇宙”。

中文当中的“世界”这个词源自佛教,其中“世”指“时间”、“界”指“空间”,那么“世界”就是指“时间和空间”,或者说“一切时间和空间之和”。

那什么是“宇宙”呢?

查一下《百度百科》就知道:

宇宙(Universe)在物理意义上被定义为所有的空间和时间(统称为时空)及其内涵。

哲学所指宇宙,即所有的空间、时间、物质等及其所产生的一切事物的统称,是物质的整体,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最大研究对象,哲学上又叫世界。

“宇宙”是指一切时间和空间之内的一切事物之和。它是“宇宙”。

所以呢,其实“世界”和“宇宙”是同样的意思,因此“世界观”也叫“宇宙观”。

“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各种各样的观点连接在一起形成的一套“观点体系”,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我们的这整个宇宙当中的各种各样的事物的观点连接在一起形成的一整套“观点体系”,那么这一整套“观点体系”所对应的对象,就是我们存在其中的这个宇宙。

所以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那我们知道“世界观”就是“宇宙观”,就是我们人对这一整个宇宙的观点的系统性集合所形成的“观点体系”,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人对于这整一个宇宙,我们从刚出生的无知的状态,到我们逐渐的形成我们的认知,我们在学习各种知识,我们在探索、了解这个宇宙,我们对宇宙形成了认知,形成了对宇宙万物的各种各样的观点、判断,那么在我们脑海当中对宇宙的这些观点,如果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用概念推理的形式表达出来我们对宇宙万物理解、判断的观点,这些表达出来的观点就成为了理论,而这些理论就是“哲学理论”。

这就是“哲学”:就是人对于宇宙万物的观点,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所呈现出来的这些理论,它就是“哲学理论”,当然,因为整个宇宙它也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其所对应的是我们大脑当中的一套“宇宙观”——一套“观点体系”,那么这套“观点体系”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成为了一套“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就是“哲学”。

所以正如我们每一个个体来到世界当中,我们都是从认知空白的一种无知的状态开始,直到我们不断的去学习知识,探索了解这个宇宙,我们才逐渐地建立我们的认知体系,有我们的知识体系,这个时候我们能够开始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达到目标,而这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能力”就是“智慧”。

当我们去探索宇宙,获得的各种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判断的这些观点,其实对我们人来说就是一个一个的“知识”,这些关于“知识”的理论,它其实就是“哲学的理论”。

所以“哲学”就是关于“知识”的理论,也是关于“智慧”的理论。“哲学”是源自古希腊的词语,原意为“爱智慧”,就是“热爱、追求智慧”的意思,“智慧”是“运用知识、辨析判断、发明创造、解决问题、达到目标的能力”,因此哲学理论关系到知识,关系到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实现目标,“哲学”帮助我们获得“智慧”,是关于“智慧”的学说、关于“知识”的学说。

当然,因为每个人对于世界、对于宇宙的判断,对宇宙万物的观点,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看,也会形成各自不一样的一些观点、看法、判断,而往往这些观点都没有一个绝对的对错之分,这就导致了“哲学”所带来的“知识”、“哲学”所带来的人们的“世界观、宇宙观”当中,总是会存在着许多没办法去分绝对对错的 各种各样不同的“理论体系”的版本——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去看:这些理论观点是否符合逻辑和经验的检验?能够符合逻辑和经验检验的这些观点体系、理论体系,我们都会觉得它是一套可以成立的、逻辑自恰的哲学理论。

这就导致不同人能够发明出不同的哲学理论。

这就是为什么在哲学的领域总是“百家争鸣”,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辩论——因为对于不同人来说,可能“正确适用的哲学理论”会有不一样。

哲学的领域就是充满着各种不同的理论版本,这是哲学的特性,好处是让大家可以变换不同的维度去看待、分析问题,一条思路不通就换另一条,一个方法不好就换一个,一种理论不合适就换一种,直到获得好效果、能够解决问题为止。

但是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问题”、一个“BUG”,因为当我们想获得“知识”的时候,这些哲学理论虽然是知识,但不能说是“确切的知识”,因为它没有一个“唯一标准的答案”,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正确答案,那么难道“知识”就不可以变得有“确切的知识”吗?

其实也并不是所有哲学理论都不能够成为“确切的知识”,这个时候就有人思考——如何使得这些哲学理论成为“确切的知识”?他们就给各种哲学理论去寻找一种“筛选的条件和标准”,当符合这个“筛选条件的标准”以后,过滤出来的这些哲学理论就成为了“确切的知识”,这些“确切的知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都是正确的、成立的,那么这些“确切的知识”就是“科学”!

于是“科学”诞生了,“科学”就从“哲学”演化而来,从“哲学”当中,通过一定的条件进行筛选过滤出来的理论,就成为了“确切的知识”,也就是“科学”。

那么这些“筛选条件”是什么呢?

7.

从哲学进化为科学的筛选条件

我分享两个版本的“作为科学的标准”给大家,其实内容都是相近的,内容也有重叠的部分,但是我们两个版本一起看,一起总结归纳:

版本1

“科学”讲究:可观察、可重复、可检验(可证伪)。

可证伪性:一个观点的可证伪性,也就是观点的可检验性。一个无法验证的东西科学是无法讨论的,比如亡灵大师说看到玉皇大帝在蹦迪,这样的问题科学无法讨论。

心理学是研究什么和什么的科学?什么是心理学科学(3)

心理学是研究什么和什么的科学?什么是心理学科学(4)

心理学是研究什么和什么的科学?什么是心理学科学(5)

版本2

什么是“科学”?

“科学”的三大特征:

1.系统性:研究和理论必须是系统的、完整的。

2.客观性:研究和论述必须遵从客观实际。

3.验证性:可重复、可被证伪的,并且有可检验的标准。

心理学是研究什么和什么的科学?什么是心理学科学(6)


所以我们现在暂且不管两个版本当中关于“什么是科学理论”的那些“检验标准”有没有内容重合、重叠的部分,我们暂且追求“不要遗漏”,我们就把两个版本当中的内容全部罗列出来一起说,好不好?

那么什么是“科学”呢?从“哲学理论”到“科学理论”需要符合哪些条件作为“筛选的标准”呢?

分别是:客观性、系统性、可观察、可重复、有可检验的标准、可证伪。

那么“哲学理论”就是需要符合这些标准作为“筛选条件”,符合了以后,它才是“科学”,它才变成了“确切的知识”。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查一下《百科百科》——什么是“科学”?看“科学”的概念定义:

科学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这个关于“科学”的概念定义,刚好又印证了刚才我所讲的这些“从哲学到科学的筛选的标准”,我们仔细来看一下:

“科学”是建立在 可检验的解释…(大家看这个“可检验的解释”对应的就是“验证性”!)…和对 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说明什么?这又是对应着“客观性”!)…进行预测的 有序知识系统(“知识系统”说明什么?对应着“系统性”!),是 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公式化了的知识”——已经将“知识”作为“公式”去使用了,每个人都可以去套用这些“公式”,说明什么?这已经成为了“确切的知识”!)

即:“科学”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验证性)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客观性)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系统性),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确切的知识)。

OK ,于是我们看《百度百科》对“科学”的概念定义,就可以印证刚才我们所说的:“科学”需要具有的“系统性、客观性、验证性”。

这个就关于:什么是“科学”——科学源自哲学,当“哲学”要成为“确切的知识”的时候,当“哲学”要成为“科学”的时候,需要符合一些中间的筛选条件,当经过了这个筛选条件的过滤以后,符合这些筛选条件的哲学理论也就成为了“科学”,成为了“确切的知识”。

这个就是“科学”。

刚才我们说了“心理学”它是一门“科学”,它是专门研究“心理”的一门“科学”;那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科学”了,现在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心理”?

8.

什么是心理?

我们来查一下《百度百科》当中,看看“心理”是什么:

“心理”是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这是《百度百科》当中对“心理”的概念定义。

那我们再来看,在《基础心理学》里面对于“心理”的概念定义是怎么样子的: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所以总结起来:“心理”就是大脑的一种功能,“机能”就是“机体的功能”嘛,对吧?所以“心理”是脑的一种功能,它是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所以,其实说实话,不仅仅人类才有心理,其它一些有脑的动物,它也会有心理,比如像猫、狗…等等,它们有脑,它们也有一些心理,只是也许它们的心理没有人的心理那么的高级,这是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大脑没有人那么发达,它们的大脑、它们的思维没有人那么高级。

这个就关于:什么是“心理”。

所以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一门“科学”,我们稍微严谨一点,来看看《基础心理学》当中对于“心理学”的概念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这个是“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