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提到大连和青岛的比较,说两地人民都爱海鲜,但总体的侧重点略不同,大连偏爱贝类,青岛更青睐鱼类。是不是这样我不敢妄断,但无论更倾向于什么,有一类东西是两地人民的心头好,就是蛤蜊。不夸张地说,蛤蜊是海边人的欲念之火,生命之光。

蛤蜊二字,在胶东被读作“嘎啦”,事实上正确读音却是“隔离”。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将错就错好,不然你在市场跟人说“称十块钱'隔离'”,别人会很迷惘。蛤蜊可以算作部分双壳类的统称,但市面上流行的也只是寥寥数种。对于青岛来说,“嘎啦”一词默认为菲律宾蛤仔,有时候也叫杂色蛤。

介绍青岛的蛤蜊 谈谈青岛的蛤蜊(1)

菲律宾蛤仔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一种常见的海洋贝类,壳面一般有奶油色、棕色、深褐色,有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带状或斑点和花纹,色彩斑斓,犹如一颗颗宝石,故部分地区称之为“花蛤”或“花甲”。壳长一般在2.5-5.7厘米之间,商业规模平均4厘米左右。由于产地不同,菲律宾蛤仔在纹饰和味道上也各有不同,其中青岛“红岛蛤蜊”最为著名,其色、味都堪称上品。

介绍青岛的蛤蜊 谈谈青岛的蛤蜊(2)

烤蛤蜊

虽然“嘎啦”体型不大,但肉嫩味美,咸鲜兼具,“鲜”由呈味氨基酸而来,“咸”则缘自海水。此物宜原汁宜辣炒宜疙瘩汤,可驾驭各种料理方式,还能包饺子包锅贴,可谓雅俗共赏、百吃不腻,堪称青岛菜系之第一大佬。没有了嘎啦,世界将会怎样?嗯,不可想象。幸好这样的悲剧应该不会发生,菲律宾蛤仔野生资源目前还比较丰富,人工养殖更是相当普遍,其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软体动物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仅次于牡蛎类。 ​​​​

介绍青岛的蛤蜊 谈谈青岛的蛤蜊(3)

沙蛤蜊

在青岛市区的菜市场中,双壳类海鲜种类不多,基本都是大众脸,常见的也就是蛤蜊、扇贝、牡蛎、毛蚶或蛏子之流,但在郊区乡下可能会更丰富,一些非主流海鲜也时常得见。当年我在即墨乡下时,经常吃一种叫做“沙嘎啦”的贝类,如上图所示。

介绍青岛的蛤蜊 谈谈青岛的蛤蜊(4)

中国蛤蜊

“沙嘎啦”也是蛤蜊,其正名为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也叫中华马珂蛤。其个体普遍比菲律宾蛤仔要大一些, 壳呈较圆的三角形,红褐色,壳表平滑,具成长纹,颜色较为单一,没有菲律宾蛤仔那种乱七八糟的斑纹。这种蛤蜊主要产于辽宁、山东,丹东量产,东北人尤爱之,称之为“黄蚬子”。本种在青岛市区一般很少看到,郊区较多。

“沙蛤蜊”之名,似乎说明本种体内留存沙子较多,据说往往是一包沙,很难“吐”干净。不过以我个人的有限体验,并未感觉到沙蛤蜊中的沙格外多,可能是我运气较好吧。如果将中国蛤蜊和菲律宾蛤仔相比较,我还是倾向于后者,前者虽然个大一点,肉多一点,味道也很“xuan亮”,但口感偏韧,不如菲律宾蛤仔更嫩一些。

不过,食材之间的优劣比较容易引战,各有拥趸,谁也说服不了谁。我这里也是随口一说,如果你非认为“沙嘎啦”更比“嘎啦”强,我也没意见。求同存异,共飧海鲜,岂不是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