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成为法律,大得人心在社会各界一致为《决定》叫好的同时,公众也关注一个问题:原本野生、现在却普遍存在的人工养殖动物,到底哪些还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相关从业者能否找到新饭碗?,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养殖业最担心的事是什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养殖业最担心的事是什么(视点全面禁食野味)

养殖业最担心的事是什么

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成为法律,大得人心。在社会各界一致为《决定》叫好的同时,公众也关注一个问题:原本野生、现在却普遍存在的人工养殖动物,到底哪些还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相关从业者能否找到新饭碗?

按照最高立法机构通过的决定,凡未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陆生野生动物,一律禁止食用。关于“目录”明细,农业农村部表示,正按照新要求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尽快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农业农村部也要求进一步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将明确水生野生动物范围。根据最新消息,甲鱼、乌龟和牛蛙已经排除。

民众关心这个问题,当然不是仍想“贪食”,而是因为相关养殖户遍布南北各地。依据2017年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野生动物养殖业产值已超5206亿元,其中食用动物产业创造产值约1250亿元;全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专兼职从业者有1409多万,其中食用动物产业从业人数达626.34万。这么大的规模,涉及这么多人的生计,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尤其是,一些养殖户、从业者还是贫困地区的贫困户。近年来,一些贫困地区把特种养殖当作脱贫产业。如某地一家竹鼠合作社,就带动了400余贫困户。据了解,仅人工繁育“野生动物”产业,西部某省至少有6000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

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是必须不折不扣执行的法律。相关养殖户如何顺利转型,如何不让从业者生计受到影响,则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

当务之急,当然是尽早明确“目录”和范围。甲鱼、牛蛙等可以继续养殖食用,相关养殖户就吃了一颗定心丸。其他的,则仍在等“目录”,比如那家竹鼠合作社,目前存栏6000多只竹鼠,每天还得喂饲料,如果不能交易,直接损失就是上百万元。

所以,早一日明确“目录”,就意味着养殖户能早一日采取对策,减少损失。不过,即便等来“目录”,多数从业者肯定不能再干老营生了,转型势所必然。

事实上,最高立法机构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就指出,决定的出台实施,“可能会给部分饲养动物的农户带来一些经济损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指导、帮助受影响的农户调整、转变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补偿。”

但据媒体报道,一些地方只是一关了之、一封了之、一停了之,对相关养殖户没有补偿,也还没有帮助他们转型的措施。前述那位合作社负责人说,自己想把竹鼠养殖场改建为养猪场,却面临资金、证件办理等难题。

因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该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提醒,尽早调研,尽快出台政策,采取措施帮助数量庞大的相关养殖户、从业者,尤其是其中的贫困户。

一是摸清底数。本地特种养殖产业到底规模有多大?养殖存量有多大?有多少人从业,其中贫困人口有多少?是否主要靠特种养殖脱贫?已经脱贫的是否会因此返贫……深入调研,心中有“数”,才能政策对头。

二是帮助转型。很显然,纵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出台,最终能进入“目录”的在养野生动物将是极少数。那么,数量巨大的在养动物该如何处理?能否与养殖户共同商讨,拿出可行的产业替代方案?比如,原来养野猪的贫困户,有没有可能改养家猪?能否允许相关养殖户延期还贷?

三是协助转业。一些抗风险能力弱的贫困户,原来养殖的动物“不能吃”了,自己很可能也跟着“没饭吃”了。因此,要加快发展好扶贫产业,吸纳更多从原有养殖产业迁移出来的贫困劳动力。另外,扩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进行技能培训,也是帮助相关养殖户转行的一条途径。

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要主动作为。尤其是帮助贫困户找到新饭碗,不仅事关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也是防止野生动物养殖变成“地下产业”的大事。(据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张典标、王若辰)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