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劳动开创未来,奋斗成就梦想。今年“五一”劳动节,劳动者再次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今日,本报刊发5位来自普通工作岗位的劳动者。他们,用汗水书写劳动人生,用勤劳铸就新时代辉煌。让我们走近他们,追寻奋斗者的脚步,聆听奋斗者的故事。

胡浩淼:勇担责任的“海关蓝”

河南经济报 记者 杨佳月

翻开他的工作笔记,满本都是他积极探求党建业务深度融合之道的红色时光;走近他的工作,是穿着最钟爱的“海关蓝”穿梭在保税物流中心变成企业、群众的暖心瞬间;提起他的爱好,是热心投身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是充满“温暖黄”的支教老师。

都说红、黄、蓝是三原色,但对于郑州海关所属郑州新区海关跨境电商一科党支部书记、科长胡浩淼而言,忠诚红、海关蓝、暖意黄,更是渗漏了他生命的厚重底色。

“五一”期间,胡浩淼在郑州经开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监管现场进行调研,保税区内各通关环节都在高效运转,流水线不停转动,一件件跨境包裹经过分拣、过机检查、打包,最后装入集装箱……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胡浩淼一边听海关关员汇报相关情况,一边抽样检查货物,动作娴熟、神情专注,偶尔还会提醒工作人员“通关要快,但监管一刻也不能放松”。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胡浩淼带领科室严防濒危物种制品走私进口,全力保护野生鲟鱼、人参等珍稀动植物;主动取消跨境电商商品备案检测,彻底清理涉企收费项目,帮助电商企业节省经营成本数十万元;优化跨境电商监管流程,有效支持外贸出口稳增长。

“身着‘海关蓝’的我更要想在前、干在先。让河南跨境电商朝着‘买全球卖全球’迈进,解决新兴业态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是我们的目标。”胡浩淼说。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带着饱满的工作热情,2020年,胡浩淼带领郑州新区海关跨境电商一科党支部党员参与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出口监管全国首批试点工作,实现1210、9610、9710、9810监管方式全覆盖、“海陆空铁”运输方式全畅通。他所在的跨境电商一科日均监管出口包裹21万单,占河南省跨境电商出口总量的60%以上。他更是靠着务实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工作精神于日前被评为全国海关“百名优秀执法一线科长”。

岁月为证,奋斗不止。胡浩淼表示:“为民服务没有终点,只有接连不断的新起点。今后,为了更好地服务跨境电商企业,我会更加深入实地了解‘跨境电商 直播’的新型业态,指导企业加强规范性申报,研究解决企业通关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进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高质量发展。”

吴吉光:突破耐火材料技术壁垒的那道光

致敬平凡世界里平凡的人们(平凡世界里的荣光)(1)

河南经济报 记者 郭甜甜 文/图

“技术工作没有终点,技术进步永远在路上。技术工作者只有在实践中努力攀登、砥砺前行,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吴吉光说。

4月29日,记者跟随吴吉光的脚步,为大众展示耐火材料工程师工作时的风采。

早上8时,吴吉光准时走进公司会议室。他拿着整理好的资料与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讨,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整改意见。接着,吴吉光带领课题组成员到碳化硅耐火制品车间进行现场调查。他在查看一种产品干燥处理后的情况时,仔细检查一种超大尺寸产品成型后是否存在缺陷。针对出现的情况,他与课题组成员现场进行分析研究。

经过中午短暂的休息,下午14时,吴吉光开始与项目组成员进行碳化硅制品高温烧成实验。耐火材料的生产包括配料、成型、干燥、烧成、检测等系列环节,他认真地对每个步骤进行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

“在生产实践中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打磨精品、力求完美是他一直追求技术卓越的体现。”这是同事对吴吉光的评价。

走完所有的车间后,吴吉光回到办公室,他对当天观察的所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每天这样的忙碌是吴吉光的日常。

据了解,吴吉光解决了我国重大非高炉炼铁装置——欧冶炉1项“卡脖子”耐火材料技术;开发出生活垃圾发电焚烧炉用特种碳化硅功能制品成套技术,产品获得欧美等发达国家认可;研制出铝电解槽用新型自结合碳化硅侧衬材料;实现大中型干熄焦炉关键耐材不中修连续使用8年的国内外应用最佳业绩;融合团队技术成果的碳化硅系列产品在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市场占有率排名连续多年保持前列……

吴吉光在行业中就像一道光,照亮着前进的方向。他带领团队,在研究耐火材料技术道路上不断前进……

司丕蕾:用医者仁心造福更多人

致敬平凡世界里平凡的人们(平凡世界里的荣光)(2)

河南经济报 记者 王健 文/图

“五一”假期,青年医师司丕蕾仍像往常一样忙碌,每天微信运动依然显示万步以上,这些运动成绩是从手术室到病房、从病房到手术室步步积累的。因为日常要在医院的不同病区穿梭,渐渐地,走路便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司丕蕾被称为“闲不下来的年轻人”。身为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的他,每天处理完临床工作后,还有很多科研任务要做,阅读文献、讨论科研课题、参加学术交流等,几乎天天如此,周末也不例外。

“外科医生每天工作8小时是很正常的,我一般都是凌晨后才休息。”司丕蕾说。他早已把这些繁忙的工作当作自我提升的必由之路,甚至有一点享受的感觉。

今年34岁的司丕蕾的成长履历堪称“学霸”养成记。从武汉大学本硕连读,到北京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并任北京大学研究生会常务副主席,可谓学业有成。随后,他坚定了回报家乡的决心,入职河南省人民医院。

司丕蕾从最基础的住院医师做起,苦练技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习,积极参与临床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在他接触的患者中乳腺癌占比近50%,这是最让他“费心”的一个群体。由于工作强度很大,没时间接打电话,他专门组建了病友交流微信群,以便充分解答病友的困惑。

他致力于乳腺癌的家族遗传易感基因、无创化早期分子诊断、新型药物平台和靶向治疗的研究,尝试乳腺疾病综合规范化诊疗新路径;开发了基于“活性纳米载体”的药物控释新理念和多元高效治疗新策略。司丕蕾连续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的支持,并入选河南省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河南省中青年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人才培养项目,荣获河南省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奖一等奖。

司丕蕾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经常跟随河南省医学会参加各种形式的名医名家下基层、义诊等活动,对口支援基层县级医院,推动优质医疗服务下沉,足迹已覆盖了全省所有地市,服务基层群众上万人次。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戒骄戒躁,苦练内功。一定让临床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齐头并进,用医者仁心造福更多人。”司丕蕾一直坚守着这样的奋斗姿态。

赵宏芳:当好渠道“守护者”

河南经济报 记者 李媛媛

“今天灌溉用水多少立方米?灌溉了多少亩农田?”“哪些村的农田仍然没有灌溉?”“明天还需要开放哪些支渠、斗渠、农渠?”5月2日,虽是“五一”假期,但河南省陆浑水库总干渠管理处调度室里依然繁忙,灌溉会议正在进行。为及时掌握灌溉动态,这样的会议每晚都要举行,这只是陆浑灌区其中一个管理处工作的缩影。

东一干渠管理处党支部副书记、高级工程师赵宏芳就是参会的一员。“4月上旬,豫西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土壤墒情不足,陆浑灌区30余万亩冬小麦出现严重干旱,所以我们最近再次开闸放水,用于小麦灌浆期灌溉。”赵宏芳说。

说起赵宏芳,同事们总是亲切地称他为“陆浑灌区通”。据了解,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赵宏芳三十余年如一日扎根水利一线,灌区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将工程现状熟记于心,填方坝、涵洞、隧洞、渡槽、桥梁、节制闸、退水闸、口门、渠道、灌溉区域等工程的具体数据都了如指掌。

“每到灌区通水,从开始通水到灌溉供水结束,20多天不回家是常有的事,因为我们需要随时掌握干渠水情、土地墒情,只有做到渠道水量调度精细化,才能科学合理配水。”赵宏芳说,除了随时掌握干渠水情,他还需要加强通水期工程安全和防溺水巡查力度,协调好上下游用水关系,从而满足农业灌溉和工业供水需求,最大限度发挥水利工程效益。

谈起工作,赵宏芳告诉记者,在管理处全体员工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心愿:全力以赴做好灌溉工作,保障灌区粮食增产、群众增收。怀揣着这个朴素的愿望,赵宏芳和同事们每天都奔走在田间地头、崎岖山路、渠道机房。

24小时值守、全员高效运转、数字化精准防控……记者了解到,“五一”假期期间,陆浑灌区两个管理处的全体干部职工坚守在保障通水岗位上,承担起渠道“守护者”的重任,24小时不间断服务通水灌溉,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全力筑牢通水安全“生命线”,保障灌区每亩麦田都能及时喝上“解渴水”。

赵宏芳说:“保工程、保调水、保安全是我们的光荣使命,‘五一’假期期间,作为渠道‘守护者’,我们坚守岗位,保障供水,乐在其中,幸福在其中。”

陈志勇:跑好创新“接力赛”

河南经济报 记者 焦飒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

“五一”期间,位于濮阳市的宏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新研发基地里,身为该集团党委书记、省生物基化学品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陈志勇和平时一样,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投入新一天的工作中。

“作为一名劳动者,我们只有做好新产品研发,才能让公司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保持市场领先水平。”陈志勇笑道。

这是合成实验室,这是材料应用实验室,这是生物质转化实验室……提及研发基地里的情况,陈志勇如数家珍地介绍,“这里是绿色催化室,现在正在开展相关实验。其中,呋喃和2-甲基呋喃都是糠醛的下游产品之一,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

除了参与企业管理,陈志勇也时常抽时间穿梭于各个实验室之间,与科研人员沟通研讨。在过去20多年里,陈志勇无论身处何种职位,都未离开企业技术研发的第一线。

记者了解到,自1998年创办企业以来,精通化工专业的陈志勇作为集团负责人及技术带头人,在公司产品工艺技术研发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两项,作为主发明人的“农业剩余物综合利用”专利群荣获河南省专利特等奖。同时,参与制订过碳酸钠行业标准两项,主持制订二氧化硫脲国家标准1项。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产力和生命力,只有深耕产品研发,才能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陈志勇说,“我们现在已彻底完成了农业剩余物中三素分离及综合利用技术的成果转化,真正实现了将农业剩余物‘吃干榨净’的目的。”

该集团的“农业剩余物综合利用”技术,可取代以玉米等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生产技术,将农业剩余物“变废为宝”。目前,该集团每年可利用秸秆等农业剩余物约200万吨。

“农田中剩余的秸秆,可最终制成阻隔性更好的高性能塑料;从秸秆中提取的木质素可用作生物质热电工厂的燃料,燃烧后的灰渣被做成了有机肥,真正实现‘吃干榨净’。”陈志勇说。

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在科技创新方面也要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那么,如何“一棒接着一棒”跑好科技创新的“接力赛”?今年3月,该集团与省科学院共同筹建了省生物基材料产业研究院和省生物基材料中试基地,与之前获批的省生物基化学品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共同形成了集基础研究、小试开发、中试放大及产业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目前,该集团已形成了“企业核心 平台基地 产学研用合作”的创新体系。

“科研之路永无止境,我们不仅自己开展研发,还为其他科研合作单位提供科研攻关的个性化支持,跑好创新‘接力赛’,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河南力量。”陈志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