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最近在查阅古代官制的时候,时常接触到“官阶”这一概念,什么是官阶?相信大多数读者对此一知半解,既熟悉又陌生。就此话题,御史特整理一篇文章,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古代散官和职官的区别(简单介绍古代的散官制度)(1)

隋、唐、宋之官阶

我们知道,中国现役军官都是有军衔和实际职务的,通俗地理解,官阶就是军衔,具体的岗位就是职官。可问题是,军衔又不与职务挂钩,比如某一位军官军衔是上校,至于是师长、副师长,又或是团长我们则不得而知。

同理,古代的官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明清以前,官阶与官职是两个单独的系统,尽管官阶与官职有一定的联系,但有的时候有官阶者未必就有官职,而有官职者也未必有官阶。

官阶在史料文献中有很多种说法,如阶、官阶、散官、官衔等,只是不同朝代说法不一样而已。通常情况下,有具体官职者称为“职官”或“职事官”,而无职务有官阶者称为“散官”。官阶又分为文散官、武散官两种。

古代散官和职官的区别(简单介绍古代的散官制度)(2)

官阶这一概念是何时诞生的呢?一般认为是始创于隋代,真正形成制度则是在唐代。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官阶的出现应该早于隋代,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

比如刘宋时期,朝廷就已经出现了散官的称号,但散官基本都是赐给那些致仕者,或是年老有病不能继续任职的官员,显然这一时期,散官的授予不普遍,且只是一种荣誉性的头衔。

隋代时,散官的授予范围开始扩大,并初步确立了散官的等级,最早时将散官定为六阶(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大夫)。

文帝后期,又将散官分为“九大夫八尉”十七阶,并且每一阶都有相应的品级。这一时期,散官不仅仅是授予退休致仕的官员,只要是有功于朝廷,且品德、名声好的在职官员,都可以获得散官。尽管如此,隋代的散官还是没有全员普及,荣誉性色彩比较浓厚。

古代散官和职官的区别(简单介绍古代的散官制度)(3)

唐代时,官阶制度得以正式确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规定凡是九品以上官员人人有份,不再是少数高级官员的特权。

唐代的散官与品官有了对应关系,但也不能按品论阶。很多时候,往往出现阶高于职或是职高于阶的情况。这是因为,唐代规定,官阶实行的是一年一考的制度,如果连续四年考试成绩都达到“中中”者,便可以进一阶。

打个比方,正五品下的吏部郎中,其原阶为朝议大夫,经过连续四年的考试,阶进一级升为中散大夫,但职务没有发生变化,这种情况就属于阶高于职。反过来看,如果没有通过考试,则阶仍是朝议大夫,但在此期间职务升为正五品上的王府司马,那么就属于职高于阶。

唐代的散官考试难度很大,由最低级的将仕郎(授从九品下),一步步往上爬,至少需要十几年甚至是三十年的时间才能熬到朝散大夫(授从五品下)。因此,凡是五品以上的散官,一般都是皇帝特恩加授。

古代散官和职官的区别(简单介绍古代的散官制度)(4)

宋代的散官制度沿袭唐代,宋初时也是分为二十九阶,其后改为三十七阶,南宋时又增至四十阶。

但与唐代相比,宋代的散官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那就是以散官为标准发放俸禄。宋代的官制应该是历代王朝中最复杂难懂的,很多有散官的没有实际职务,而很多职务很高的官员又不实际管事,真正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的反而是“差遣”。所以,宋代的官分为散官、职官、差遣等几类。

宋代的官员俸禄很高,其发放标准就是以散官高低而定,所以宋代的散官又叫“寄禄官”。不过,散官拿到的只是正俸,按例宋代的大小文武官员还有一份“职钱”,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岗位补贴。

还有一点也是需要注意的,宋代的散官与职务挂钩的程度较深,如果职务被降,那么散官也要跟着降,反之,如果职务越级提升且大大高于散官,那么也要名实相副,一步到位提升其散官。

古代散官和职官的区别(简单介绍古代的散官制度)(5)

明清时期的散官

古代官制中“爵用以定尊卑,官用以分职务,阶用以叙劳,勋用以叙功”,即爵、官、阶、勋是不能混淆的。到了明代时,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自明太祖朱元璋时就制定了以官职为准定爵、阶、勋,而不再有叙劳、叙功之意。

清代的散官制度就更简单了,明代时散官还有“初授”、“升授”、“加授”(三年考课称职逐步提升)的区别。清代则采取的是以品级定散阶的制度。

比如正一品的内阁大学士为光禄大夫,从一品的尚书为荣禄大夫,正二品的侍郎为资政大夫,直到从九品的登仕佐郎为止。这种以品级定散阶的制度,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不会产生错乱。

古代散官和职官的区别(简单介绍古代的散官制度)(6)

实际上到了清代,散官已经得不到皇帝与士大夫的重视,纯属是一种附带性的荣誉头衔。官方文书中也不会称呼散阶,而是注以实际官职。确切地说,到了明清两朝时,散官已经失去了独立系统的意义,成了可有可无的虚衔。

最后附上唐代散阶与品官对应关系,懒得制表,以文字形式呈现:

正一品、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特进;从二品:光禄大夫;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正四品上:正议大夫;正四品下:通议大夫;从四品上:太中大夫;从四品下:中大夫;正五品上:中散大夫;正五品下:朝议大夫;从五品上:朝请大夫;从五品下:朝散大夫;

正六品上:朝议郎;正六品下:承议郎;从六品上:奉议郎;从六品下:通直郎;正七品上:朝请郎;正七品下:宣德郎;从七品上:朝散郎;从七品下:宣议郎;正八品上:给事郎;正八品下:征事郎;从八品上:承奉郎;

古代散官和职官的区别(简单介绍古代的散官制度)(7)

从八品下:承务郎;正九品上:儒林郎;正九品下:登仕郎;从九品上:文林郎;从九品下:将仕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