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孔子,想必不少人脑子里会直接蹦出几个粗浅的印象:迂腐,手无缚鸡之力,再就是酸溜溜的一身清高脾气等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孔子的人生态度?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孔子的人生态度(孔子的性格急如烈火)

孔子的人生态度

一说到孔子,想必不少人脑子里会直接蹦出几个粗浅的印象:迂腐,手无缚鸡之力,再就是酸溜溜的一身清高脾气等等。

其实,这是因为对孔子不了解,对孔子的为人处世不清楚,所以才会有这样人云亦云且想当然的看法。因为宋朝理学家们对儒家思想的误读,以孔子的名义、冠以儒家的高帽,用近乎苛刻的规矩约束、甚至泯灭人的天性,也因此误导了人们对“儒”的看法,进而误导了人们对孔子的看法。

其一,有说孔子迂腐的,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迂腐。迂腐指的是说话、行事拘泥于陈旧的准则,不适应新时代。比如抱柱而死的那位帅哥,再比如孔乙已先生的“茴”字的写法等等。那么,孔子的言行是否也是如此呢?

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话说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要去卫国国都时,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结果刚好遇到公叔氏占据了蒲地,反叛卫国,于是孔子一行人就被蒲人给扣留了。孔子的学生公良孺指挥着五辆战车、率领手下人与蒲人进行战斗,打得非常激烈。蒲人觉得没必要再消耗实力,便说:“只要你们愿意与我们签订盟约,我们就放你们走。”孔子很干脆,直接说好。于是签订了盟约,内容就是,蒲人不为难孔子一行人,但孔子不能去卫国国都。

签订了盟约,蒲人也真守信,果然放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从东门出去了。出去之后,学生们问说:“老师,我们现在去哪儿?”孔子嘿嘿一笑,说道:“卫国国都。”

子贡一愣,马上问道:“老师,签订的盟约可以撕毁吗?”孔子说道:“这是受要挟的盟约,本身就不公平。不平等条约为什么要遵守?”——于是一行人立时前往卫国国都。

好,就这事,你说孔子迂腐吗?我看一点儿也不,不仅不迂腐,还很“变通”。

其二,孔子岂止力能缚鸡,简直就是力能扛(gāng)鼎。《列子》中记载:“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子的力气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可以“拓国门之关”,拓,就是举起;国门之关,指的就是城口的悬门,俗语叫做“千斤闸”。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如果您知道孔子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应该不会觉得意外了。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hé),与狄虒(sī)弥、秦堇(jīn)父合称“鲁国三虎将”。 公元前563年,晋国的荀罃(yīng,见成语故事“无怨无德”)、荀偃(yǎn)、士匄(gài,见成语故事“甚嚣尘上”)带着晋、鲁等诸侯联军进攻逼阳。四月初九,联军包围逼阳,不能攻克。孟孙氏的家臣秦堇父用人力拉了装备车到达战场。逼阳人居然打开了城门,诸侯的将士想都不想,乘机进攻进去。没想到逼阳国内城的人突然把闸门放下——逼阳人在瓮城之上摆满了弓箭手啊!

鲁国大夫叔梁纥见势不妙,急忙回身,双手撑住放下的闸门,把已经攻入城里的已方将士放出来,为部队的撤出争取了时间。——有这样勇猛的父亲,孔子能有一身绝力,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以父论子”这样的说法,毕竟没有绝对的说服力。在《吕氏春秋》中就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想把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给丢进河里,一个路人就阻止他说:“你这样做,不怕这孩子会淹死吗?”这个人说了:“不会的,这孩子的父亲是个游泳能手。”——这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以父论子”。

不过,我们还是能够以常理推之:孔子经常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也经常一个人单独行动。在古代,交通不便,治安不好,山林道路上时有盗贼强人,孔子要是没几把刷子,别说周游列国了,估计早早晚晚的就得出事。所以,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孔子即使没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力大无穷,应该也差不到哪儿去。

为什么呢?因为孔子教授弟子们的课业中,就有“射”和“驭”两种。射,指的就是射箭;驭,就是驾马车。春秋时期战争靠的主要是战车,由四匹马拉着,车上三个人:中间驾车,左边操弓箭,右边执长戟。凡是贵族子弟,都得精通于驾车与射箭。在当时,哪个贵族子弟要是不熟习这两种技能,那就相当于现代人不会刷微博,不会玩手机。孔子既然能教学生们射箭与驾车,你说他能差到哪儿去?最起码的,把孔夫子拉到战场上,是可以奋力一战的。故此,说孔夫子“手无缚鸡之力”,确实难以服众。

其三,我们来看看什么是酸?话说有个书生,在房中读书,看到窗外一只猪正在吃自家的菜,急得连忙叫道:“娘子,豕食圃中蔬!豕食圃中蔬!”他老婆不知道什么意思。眼看那猪把田里的菜拱得乱七八糟,这书生终于急了,大叫道:“老婆,猪吃我们家的菜啦!”——看看,这才叫酸!但孔子的性格与“酸”字却相去甚远。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就是,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立即反驳说:“那么,你要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直来直去的方法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看,孔老夫子观点明确,而且性如烈火。意思就是说,谁对我好,我也对他好;谁敢惹我骂我动我,我TMD直接一板砖拍过去!如此直截了当的答话,哪里有半点儿“酸”的味道?这简直就是侠客了。

再来说说清高。什么叫清高?叔齐、伯夷见到周武王伐灭商纣,觉得周武王以臣弑君,是大不忠,于是发誓不食周朝的粮食,连野菜也不吃(此时整个天下都是周朝的嘛,当然山中的野菜也算周朝的东西),最终兄弟两人都饿死在首阳山,这才叫清高。

孔子可绝不,能活下去的话,吃啥不是吃啊!

孔子与学生们周游列国时,困于陈蔡。连续十天(有的书中说七天)没能吃上饱饭,大家伙儿都饿得是眼冒金星四肢发软。这时,神勇的子路出手了,他去偷了一只鸡(有人说是小猪),反正不管是鸡还是猪,孔子抓过来就吃,不去问这些东西哪儿来的。其实他当然知道这食物来路不明嘛,却坦然受之。看看,这像是清高的脾气吗?要真讲清高,孔子就和叔齐、伯夷一样直接饿死了,还哪里有后来的孔圣人啊?

讲到这儿,我们要说,当今之世,对于孔子的误解远不止于此,比如孔子的思想,就被曲解太甚。在接下来的讲座中,我们就将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以最朴素的视角来谈一谈《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儒家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