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天气爽朗,不少南京居民喜欢来到明孝陵石像路游玩,观摩那些前人留下的神道石刻。相信每个曾造访过此地的朋友都会对神道石刻产生这样的疑问:

相比于其他朝代,明朝的这些神道未免有些太过粗糙了。作为只有皇帝和贵族才配使用的石刻,至少要满足“雕工精美”这一基本条件才符合常理才对。为什么明孝陵的神道石刻如此精简(尤其是位于前半部分的神兽石刻),甚至连后期的一些大臣墓石刻都有所不如呢?

明孝陵石碑内容是什么(明孝陵的石刻虽然粗糙)(1)

实际上,想要剖析明朝陵墓石刻的制式,不可单单参考明孝陵一座皇陵,还应该参考与明孝陵修建于同一时期的其他皇陵,也就是修建于江苏的明祖陵和修建于安徽的明皇陵,将三者做一番对比再下定论。当参考了其他两陵后,有心人便会发现明孝陵的石刻虽然粗糙,但却暗含门道。想要了解明朝时期皇陵制式的秘辛,还得从朱元璋打算建设中都凤阳开始说起。

朱元璋一统江山以后,将首都选在了南京城。不过,人都有“落叶归根”的念头,朱元璋也不例外,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凤阳人,他何尝不想将首都定在自己的家乡呢?不过,碍于经济、政治等因素,定都南京是大势所趋,凤阳只能作为“中都”使用(一国多都的设计有可能承袭自元朝)。于是,朱元璋召集工匠,在凤阳破土动工,经一番营建后,一批雕龙画凤装饰精美的宫室在凤阳拔地而起。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凤阳故宫中看到朱元璋的用心程度。

之所以朱元璋在中都凤阳的营建中煞费苦心,是因为他的根基就在凤阳。在修建宫室的同时,朱元璋还命人翻修了自己的祖坟,并为父母修建了明皇陵。可以说,凤阳地区的工程量是十分浩大的,虽无法与后来的北京城工程相提并论,但起码比朱元璋为自己修建的明孝陵要豪华得多。正因为修得太过豪华,所以朱元璋此举才会招致群臣的不满。朝中大臣大多是跟随老朱打天下的心腹,所以给出的理由也非常直白:

“凤阳不论是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还是政治上,都不具备一个首都的潜质,哪怕是作为中都都有些牵强。所以,不能因为圣上是凤阳人便勉强为之。况且,用这么多民脂民膏去营造一个奢华的中都,岂不是重蹈了前朝昏君的覆辙?”

朱元璋虽然是个比较有主见的皇帝,但群臣的话他也不敢不听。在接纳了群臣的意见后,老朱当即宣布凤阳工程停工,将所有工匠抽调到南京,舍弃中都计划。

明孝陵石碑内容是什么(明孝陵的石刻虽然粗糙)(2)

虽然,皇帝是一国之君九五之尊,没必要看其他人的脸色行事,但明朝毕竟正值开国初期,朱元璋有必要考虑影响。所以,在修建南京城时朱元璋提出了不求华丽但求坚固的原则。从南京城城墙的保存程度上我们就能看到,老朱成功了,虽然南京城修建的朴实无华,但城墙的坚固程度没得说,在六百年的风风雨雨里傲然挺立,连日军的炮火都不能将它击毁。

从这儿我们就能看出,明朝时期凤阳和南京两座城市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凤阳的建筑思路是极尽奢华,而南京则是力求务实。虽然原本在凤阳工地的绝大多数建材都被调到南京了,但南京工程却仍省了许多不必要的步骤,如精雕细琢等。故此,后来开工的明孝陵中,只存在简单纹样的雕刻品,并没有雕工华丽的石刻。

明孝陵石碑内容是什么(明孝陵的石刻虽然粗糙)(3)

从《明史》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父母早亡,但仍改变不了朱元璋是个孝子的事实。

朱元璋这辈子最看重的就是长幼尊卑,所以他才反复多次派人修订了礼法,规范了礼制。而且,朱元璋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之所以能开创基业,就是因为祖上荫福。原本明皇陵的位置比较差,容易被洪水淹没,所以朱元璋曾向文物群臣表达了迁坟的意向,奈何遭到众臣的反对,这才不得不放弃这一计划。

不过,不论是明祖陵还是明皇陵,这两座皇陵的神道石刻都异常精美。可以说,其精美度远超明朝时期的其他皇陵石刻。以明祖陵石刻为例,工匠所采用的雕刻方法明显有唐宋时期的风格,神道两侧总共有十二尊六对石狮,每一个都凶相毕露,相比于精致的唐朝石狮都不遑多让。

在这里我们就能推敲出明孝陵石刻的精美程度不及明祖陵和明皇陵的另一原因了,就算朱元璋是一国之君,但相比于他的父母和祖辈,朱元璋仍是后人。按照礼法来看,不论子孙后代地位何其尊贵,都是不能僭越辈分的。所以,朱元璋不敢在给自己修建神道石刻时采用更精美的雕工,这亦是朱元璋孝顺的一种体现。

明孝陵神道石刻的平均高度非常矮,柱面上雕刻的也只是简简单单的云纹。明祖陵、明皇陵的石刻上,均采用了比云纹更加精致的盘花纹。除此之外,出现于明祖陵、明皇陵中的石刻神兽,大多雕刻得低调奢华,内涵十足。例如,明祖陵的火焰战马、明皇陵的天马。这些马刻均代表了明朝时期雕刻技术的最高水准,十分用心。而两陵中雕工最精美的石刻,莫过于獬豸和麒麟,这两尊神兽雕刻得气势十足,十分威严。

相比之下,明孝陵出现的神兽和马,不论是雕工还是大小,都远无法与前面提到的两陵石刻相提并论,甚至称之为普通也不为过。单从气势来看,明孝陵的麒麟简直可以用“平平无奇”来形容。特别是明孝陵的马刻,连马鞍上都不舍得采用龙形纹饰,连一些明朝中后期大臣墓旁的石刻都不如。

不过,那些未出现在明祖陵、明皇陵中的石刻,明孝陵则表现得十分夸张。例如骆驼、大象等,这些石刻并未出现在两陵中,仅出现于明孝陵。明孝陵的大象石刻是用一整块石头雕刻的,线条非常流畅,气势恢宏壮阔,足有四米长三米高,重量超过了八十吨。纵观我国其他皇陵石刻,没有任何一处皇陵石刻的神兽能与明孝陵中的大象一较高下。

明孝陵石碑内容是什么(明孝陵的石刻虽然粗糙)(4)

总而言之,明孝陵神道石刻与明朝以前皇陵的石刻有较大的区别。唐朝与宋朝的皇陵神道,通常会在神道的起点处修建“望柱”,这也是神道的开端。而且,唐宋时期的所有皇陵神道,几乎都是笔直一条,距离也比较短,位于两侧的石刻虽然较多,但排布相当紧密。

然而,明孝陵神道的规格就像是开了皇陵神道既弯曲又冗长的先河。明孝陵神道曲曲折折,且比任何朝代的神道都要长,神道曲折处还设置了孙权墓的梅花山,就像北斗七星的排布一样。除此之外,明孝陵神道的望柱并未设置在起点处,而是设置在了中间部分。当然,明皇陵、明祖陵同样沿用了这一设计。

若以望柱所在的位置作为分界点,偏向起点的一侧是沿东西走向的石像路,这条路的两端摆放着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各种神兽,如马、狮子、象、骆驼、麒麟等,共计六种。每一种神兽均有四只两对,第一对以跪蹲的姿态伫立于神道两旁,第二对则采用了站姿。偏向终点的一侧则被称作“翁仲路”,神道两旁摆放的石刻是文臣和武将的造型,总共有四个文臣和四个武将,这八名高达四米的武将相对而立,威严地守卫在皇陵外。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明皇陵的望柱有四根,明祖陵也是一样。明祖陵采用了唐朝风格的望柱,而明皇陵则采用了宋朝风格的望柱。

为何朱元璋会在祖陵上采用这样的设计,我们也不得而知。

明孝陵石碑内容是什么(明孝陵的石刻虽然粗糙)(5)

相比之下,明孝陵使用的望柱不论是数量还是规格都与唐宋两朝大象迥异,明孝陵的神道望柱仅有一对,可高度却达到了6.5米。从风格上来看,明孝陵望柱的规格是此前任何皇陵中都未采用过的,可以说是“特立独行”的。之所以朱元璋陵的神道望柱会以这种桀骜不驯的风格出现在后人面前,或许是朱元璋在以这种方式向后世宣告:“这是属于我的朝代,所以我没必要承袭唐朝或宋朝的设计!”至于神道后半段的石人,因为明皇陵、明祖陵中均未出现,所以其雕工十分精美。

总而言之,从凤阳、南京故宫之间的对比及明祖陵、明皇陵与明孝陵之间的对比上,我们就能发现朱元璋的可爱之处。他虽然已成为九五之尊,但他仍恪守孝道,不肯让自己的陵墓规格超过父母和祖辈。与此同时,在修建宫城、陵墓的过程中,又能及时参考群臣意见。从这里就能看出,登基之初的朱元璋渴望成为一名励精图治的有为之君,将中国重新导向礼制兴盛的天朝上国。

参考资料:

【《明史》、《明朝皇陵规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