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那拉·宜修是《甄嬛传》里最大的反派人物,从第一集开始一直坚持到最后一集,堪称超长待机的幕后大BOSS。
正因为宜修够狠、够坏、够狡猾,当《甄嬛传》大结局时她的命运也就让观众感到特别痛快。
为何?因为甄嬛采取了一种“杀人诛心”的方式灭掉了宜修所有的希望,连一点面子都没留,最后宜修来了一个死不瞑目。
不过,如果你用一般影视剧反派结局的眼光去看宜修的结局,那显然有些辜负《甄嬛传》编剧的良苦用心,我们不能只看到痛快,还要看到宜修结局里关于权斗的深层设计。
一、清宫规则
要了解宜修的结局,我们应该首先了解清宫里的一些权力和地位规则。
首先一个就是两宫皇太后制度,在封建王朝历史上,只有明朝和清朝才有这个设计,之前历朝历代的后宫都没有这么玩儿的。
之前的朝代里,新皇帝如果是妃子生的,当太后的依然是先帝的中宫皇后,皇帝生母只能是太妃。
从明朝中期开始出现了两宫皇太后制度,如果皇帝是妃子生的,皇帝登基后,先帝的皇后被尊为母后皇太后,皇帝的生母则尊为圣母皇太后,两位太后以母后皇太后为尊。
历史上最著名的两宫皇太后无疑是大清同治朝的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也就是东太后和西太后。
慈安是咸丰朝皇后,自然是母后皇太后,慈禧是咸丰朝懿贵妃,同治帝生母,则被尊为圣母皇太后。虽然慈禧名声大,但慈安在世时的地位更高,慈禧也不敢造次,丁宝桢杀慈禧心腹太监安德海就是慈安在后面撑腰。
其次,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是以孝道治国,皇帝必须带头孝顺长辈,皇帝和太后之间的矛盾再大也必须保持面子上的和谐,皇帝不是母后皇太后生的,也必须要孝顺她要尊敬她,甚至皇帝尊敬母后皇太后要超过圣母皇太后,这是规矩,更是巩固皇权的需要。
了解这两个规则,有助于我们深入体会《甄嬛传》最后宜修结局的深层设计。
二、宜修的结局分四步
弘历登基后,虽然在《甄嬛传》里他并不是甄嬛的亲生儿子,只是养子。但在古代伦理秩序中养子等同于亲生,待遇是一样的,因此甄嬛无疑要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她不是先帝皇后,圣母皇太后就是她的地位极限。
雍正驾崩时,宜修依然是中宫皇后身份,这是雍正答应纯元皇后和太后的,他不愿违背自己对发妻和母亲的承诺,因此宜修得以保留皇后尊号。
因此,雍正驾崩后,不管按照伦理关系还是按照权力关系,宜修就是后宫中地位最高的人,皇帝也得尊她为母后皇太后,不论是弘历还是甄嬛,都要以宜修为尊,即使她依然等同于阶下囚,但这是纲常,不能违背。
这个结果当然是甄嬛和弘历都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他们联合起来针对宜修做了四个步骤的安排:
1、保留宜修的皇后尊号,不尊为母后皇太后
这是最紧要的一步,也是首先要解决的,只要宜修不是母后皇太后,她在后宫中就没有最尊贵的地位。
但是,雍正已经驾崩,宜修的皇后就变成了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你可以将其理解为甄嬛的歹毒,故意拿这个皇后尊号来羞辱宜修,但实际上这也只是权宜之计。
宜修的皇后是雍正封的,弘历没有资格废掉宜修的皇后尊号,更没有资格杀她,弘历只能选择不尊宜修为母后皇太后,这是他这个皇帝的权力极限,而且只是权宜之计。
2、不葬入泰陵
弘历不尊宜修为母后皇太后其实是大逆不道的,他必须有正当理由才行,这个理由只能从雍正那里找。
雍正说过不废后,但强调了他和宜修“死生不复相见”,这句话有两个后果,雍正活着的时候不见宜修但不耽误宜修依然是皇后,但雍正死了之后他就管不着了。
雍正管不着但弘历可以管,他可以拿雍正的“死生不能相见”说事儿,不让宜修以皇后的身份葬入泰陵,也就是和雍正合葬。
这样一来,也就堵住了宜修的另一条退路:你不尊我为母后皇太后,那我死了你怎么办?我还是先帝的皇后,只要我葬入泰陵,只要我和先帝合葬,到时候丢人现眼的可就是弘历和甄嬛。
所以,弘历和甄嬛拿雍正的话说事儿,其实就是堵住了宜修的另一条退路,她死后只能葬入妃陵。
笔者认为,其实《甄嬛传》在这里还是有点儿不严谨,宜修连妃陵也不能葬入才对,她葬入普通宫人的坟墓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3、史书不留名
即使弘历一不尊宜修为母后皇太后,二不将宜修葬入泰陵,但宜修还有一个地方可以“申冤”,那就是史书,也就是皇帝实录。
宜修当过正儿八经的皇后,她的结局就不能在史书上被忽视,甚至一笔带过都不行,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必须说清楚,这是史书的规矩,一品大员不上史书没事,皇后可不行,而且宗人府也得另外记一笔。
如果史书记载,雍正皇后乌拉那拉·宜修生前在没有废后的情况下不被尊为母后皇太后,死后还没有葬入泰陵,那皇家就必须要有一个正规且合理的说法,没合理说法的结果还是弘历和甄嬛丢人现眼。这可是皇家体统,马虎不得。
所以,弘历和甄嬛还有一手补漏,那就是让宜修在史书上消失,不论是史官还是宗人府,都会将宜修的记录抹掉。
这样一来,宜修生不能被尊,死不能享祭,名不能载册,她这个下场比被挫骨扬灰的奸臣都惨,惨到家了那种。
你说,弘历和甄嬛狠不狠,恨毒了这是!
4、冷宫普通人
既然宜修所有的退路都被堵死,那她这个皇后在人世间的所有意义也都不存在了,只剩下一个毫无意义的尊号,她也就变成了行尸走肉一般的人,连表侄女都不敢也不屑于搭理她。
所以,宜修虽然头上还有一个羞辱性质的皇后字眼,但实际上她在后宫中的地位已经连宫女都不如,宫女没准儿还能指望被皇帝一眼看中晋升格格或答应,她这个冷宫里的皇后已经一点儿指望都没有了。
所以,宜修很快就因绝望死在了景仁宫,而太监回报甄嬛时用的词则是“殁了”,注意,不是皇后的“崩”,也不是妃子的“薨”,而是普通人、小孩和病人的“殁”,这也证明在当时的后宫宜修只是被当成一个普通人对待。
这也是为什么笔者认为甄嬛说宜修死后葬入妃陵的不妥之处,即使是最低级的格格也会葬入妃陵,也会记载在册,只有普通宫人才会没人关心,宜修当时的地位就是普通宫人。
三、编剧的良苦用心
《甄嬛传》原著小说是架空的,但编剧将其故事强行架到了雍正朝之上,而且在很多地方都努力做到了和历史大差不离,不得不说其编剧和历史功力相当深厚。
在宜修这边,编剧之所以安排这个结局,估计其中也有向历史看齐的目的。
雍正在历史上只有一个皇后,也就是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乾隆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是死后尊为皇后的,她在雍正朝最高就是熹贵妃。
在《甄嬛传》中,皇后乌拉那拉氏有两位,纯元和宜修,这显然和历史严重不符,虽然我们没必要让《甄嬛传》和历史严丝合缝,但如果能做到相符当然是极好的。
因此,编剧通过甄嬛和弘历的密谋,用甄嬛的嘴宣布,宜修一不尊为母后皇太后,二不葬入泰陵,三不记入史书,这样一来宜修的所有历史、身份和地位都将归入纯元名下,所以在史书和泰陵里,雍正就只有一位乌拉那拉氏皇后。
不得不说,《甄嬛传》的编剧非常努力且巧妙地给宜修和纯元的结局做了一个和历史能够最大接近的闭环,良苦用心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