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戏为六绝句》前两首,提到了庾信和初唐四杰,第三首依旧是初唐四杰: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一、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卢王,受到格律的约束,因此用卢王(卢照邻、王勃)二字代指初唐四杰。

陈子昂曾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初唐时期,齐梁余风尚在,四杰也不免受到影响。但是杜甫认为,虽然四杰的作品,比不上汉魏的诗歌,不过其源流出自于《诗经》、《楚辞》。

诗经与楚辞,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根源。古人作诗,均以为源出诗骚为佳。我们在古人的评论诗词的文章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话:

卢(卢照邻)作宗汉魏,工词赋,用意超迈。凡流【大得风骚之旨】。

山长水阔寻无处,声在乱云空碧中。皆【得诗人风骚之旨也】

零陵蒋密喜吟咏,【得风骚之旨】,尝题桑云....

又谓公(寇准)之为诗,必【本风骚之旨】,而以感伤为主....

杜甫5首必背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三)(1)

二、龙文虎脊皆君驭

第三句转折,即使四杰“劣于汉魏近风骚”,但是他们依然是“龙文虎脊皆君驭”。

龙文虎脊,指千里马,比喻精彩的文辞。君驭,足供王者之用。

他们依旧是千里马,都足以供王者所用。他们都有出众的文采,足以傲视群雄,得到君王的认可。

这里用“皆君驭”来凸显四杰文采超群,达到了君王重用的水平。不过,真实的历史中,四杰的仕途都不顺利,结局也不甚美好。

王勃年少得志,被沛王召为沛府修撰。没想到他陪着小王子瞎混,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唐高宗认为他不务正业,怕带坏了自己儿子,于是把王勃逐出了王府。后来王勃杀人连累父亲被贬官越南,他去看望父亲时,半途落水而死。

卢照邻患有恶疾,痛苦难耐,投水而死。

骆宾王空有一番雄心壮志,参与徐敬业起兵讨伐皇帝武则天,兵败失踪。

“: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杨炯下场最好。32岁时,杨炯被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可惜堂弟也参与了徐敬业讨武则天,结果自己仕途被毁,最终只是作了一个盈川(今浙江衢县附近)令,

关于四杰的惨淡收场,有这么一个故事,出自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 :

裴行俭,少聪敏多艺,立功边陲,克凶丑。及为吏部侍郎,赏拔苏味道、王勮,曰:“二公后当相次掌钧衡之任。”

勮,勃之兄也。时李敬玄盛称王勃、杨炯等四人,以示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也。勃等虽有才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者,杨稍似沉静,应至令长,并鲜克令终。”卒如其言。

裴行俭说,这四个人虽然有才,但是都浮躁而且浅露,不适合官场,没有什么成就。估计都难以善始善终,没有什么好结局。

其中杨炯稍微稳重一些,应该能做个县令吧。

杜甫5首必背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三)(2)

三、历块过都见尔曹

历块过都,出自《汉书·王褒传》: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王良执靶(辔),韩哀附舆,纵骋驰骛,忽如影靡。过都历国,蹶如历块。追奔电,逐遗风,周流八极,万里一息。

过都越国,蹶如历块。蹶,跑得快,有多快呢?经过城市,就像经历过一小块土地一样。王褒的这八个字,可以简化为:过都历块。

但是杜甫却写作:历块过都。按照周振甫先生的解释,意思成了经过一小块土地,就像过一个城市一样,这表示劣马跑得太慢了。

杜甫《瘦马行》中,也用到历块一词:

“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

历块误一蹶,这里的蹶不是跑得快,是跌倒的意思。经过一小块土地就跌倒了,这不是阴沟里翻船了吗?

历块过都见尔曹,仇兆鳌《杜诗详注》解释为:

“言纵使卢王操笔,不如汉魏近古,但似此龙文虎脊,皆是供王者之用。若尔曹薄劣之材,试之长途,当自蹶耳,奈何轻议古人耶!

你们这些家伙呀,就像历块过都的劣马一样,一出门估计就跌倒了,还有脸去笑话古人吗?

需要注意的是,历块这个词后来经常用来表示跑得快。因此“历块过都见尔曹”,也有人解释为,四杰如千里马,出现在你们面前的时候,正是人家历块过都之际(跑得飞快,估计没有功夫正眼看你们)。见,示(出现)的意思。

杜甫5首必背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三)(3)

结束语

杜甫在这首诗中,继续为初唐四杰作辩解。

杜甫认为,四杰的作品,虽然逊色于汉乐府与建安诗歌,但是也源自风骚。他们文采超群,如同“过都越国,蹶如历块”的千里马,岂是你们这群庸才所能相比的。

如前文所说,杜甫笔下的四杰和庾信,其实是自比。他不好直说自己文采超群,因此用前贤来作对比,借此批判轻薄的后生们。

@老街味道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