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相关的各项检查及临床意义,都在这里了。
很多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都不十分明显,因此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更多地依赖于相关的临床检验结果。下面就逐一介绍与糖尿病相关的各项检查及其结果判读。
尿糖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只含有微量的葡萄糖,尿糖检查呈阴性。当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8.96~10.08mmol/L)时,肾脏的肾小管就不能将尿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回吸收,尿糖就会增高呈阳性,化验单上用“ ”号表示。
临床意义:
一般情况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情况。但尿糖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时血糖与尿糖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当患者有肾脏疾病时,由于肾糖阈增高,患者尽管血糖很高,尿糖却往往阴性;再如,妊娠期妇女肾糖阈往往减低,尽管血糖不高,尿糖也可呈阳性。因此,尿糖结果仅供参考,而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血糖
临床上所说的血糖是指血浆中的葡萄糖。空腹血糖(FPG),是指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除饮水外未进任何食物)于早餐前抽静脉血所测的血糖,它间接反映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餐后2小时血糖(P2hPG)则可间接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
空腹血糖 ≥7.0 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在6.1-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为糖耐量受损(IGT)。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统称为糖尿病前期。
作为糖尿病患者,理想情况下血糖应控制在: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 mmol/L。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健康人在一次食入大量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仅为暂时性轻度升高,2小时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此谓人体的耐糖现象。给受试者测定空腹血糖后,口服75g葡萄糖,之后分别在半小时、1小时、2小时及3小时采血测血糖,并画出相应的血糖——时间曲线,即为口服葡萄糖耐糖量试验。
正常值:空腹血糖3.9-6.1 mmol/L,血糖在口服葡萄糖0.5-1小时达高峰,峰值<8.89 mmol/L,2小时后血糖<7.8 mmol/L,3小时后血糖恢复正常。
葡萄糖耐量试验对糖尿病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对空腹血糖正常或可疑升高,及餐后2小时血糖可疑升高等疑有糖尿病者,均须依赖葡萄糖耐量试验才能做出最后诊断。但葡萄糖耐量试验不能用于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
血糖水平受饮食、运动量、情绪、药物的影响而经常波动,因此,化验一次血糖只能反映采血那一刻的血糖水平,不能反映采血前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采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值为4%~6%。我国糖尿病指南要求,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
糖化血清蛋白反映的是此前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值为1.5~2.4mmol/L。
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了解其平均血糖水平更有意义。在我国,糖化血红蛋白目前不被用于糖尿病的诊断,也不能用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化验结果来指导每日降糖药物的用量。
胰岛功能测定试验
主要用于了解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态,协助判断糖尿病类型并确定治疗方案。通常包括:
1,胰岛素释放试验:
口服75g葡萄糖,测定餐前及餐后血浆胰岛素水平。
空腹正常胰岛素值为5-25微单位/毫升,服糖后1小时上升为空腹的5-10倍,3小时后恢复至空腹水平。
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餐后胰岛素分泌也无明显增加,胰岛素释放曲线呈无反应型或低平曲线。
2型糖尿病早期,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可正常甚至略高,但胰岛素分泌高峰往往延迟至2-3小时后出现;2型糖尿病晚期,由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趋于衰竭,其胰岛素分泌曲线可与1型糖尿病相似。
在指导用药方面,如果胰岛素分泌量不低,说明主要问题是胰岛素抵抗,治疗上应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减肥,选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如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等);如果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则应及时加用胰岛素治疗。
2,C肽释放试验:
C肽是胰岛素原最后生成胰岛素时的等分子离解产物,因此,测定C肽可以间接反映自身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健康人空腹血浆C肽值为0.8~4.0 μg/L,餐后1~2小时增加4~5倍,3小时后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本试验的意义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相同。血清C肽测定可以排除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自身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
尿微量白蛋白(UAER)
糖尿病患者常易并发肾脏损害,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逐渐发展为尿毒症。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常为阴性,易被忽略,待尿常规中出现尿蛋白时,肾脏病变往往已不是早期。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反映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尿微量白蛋白超过30mg/24h,或20μg/min,则提示有早期肾损害。此时如能严格地控制血糖、血压并配合其他治疗,肾功能多半可以恢复正常。
血、尿酮体
重症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及糖利用障碍,造成脂肪分解,产生大量酮体并在血中堆积,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
尿酮体检查是筛查试验,结果阳性也可能是由于不能进食或呕吐造成的;结果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酮症,故准确性较差。可靠的试验是测定血中的β-羟丁酸含量,超过0.5 mmol/L,就提示有糖尿病酮症。
糖尿病相关抗体
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主要用于糖尿病的分型。健康人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这三种抗体均呈阴性。1型糖尿病多呈阳性,其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诊断价值最高,其阳性率高达90%且可持续多年。
血脂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除血糖高以外,往往还同时伴有血脂代谢异常等,共同构成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控制应比一般人更加严格,我国糖尿病学会要求,糖尿病患者血脂应控制在:总胆固醇<4.5 mmol/L,甘油三酯<1.5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 mmol/L。
面对六大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应如何筛查呢?
1
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
1.筛查时间
①糖尿病确诊时及以后,无论是年轻还是高龄患者,至少每年1次到内分泌科或心内科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依据医生意见完善诊治;
②血压长期在150/90毫米汞柱以上,或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或血脂居高不下,颈部或下肢血管B超提示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建议进一步筛查心脑血管疾病;
③≥40岁以上的患者,如果常出现胸闷、心悸、胸痛、头昏、头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至医院就诊;
④≥60岁以上的患者,依据病情每3-6个月至医院筛查;
2.筛查项目
①常规筛查项目:血脂、肝肾功、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颈部血管B超、下肢血管B超、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B超、经颅多普勒等。
②进一步筛查的项目:心肌灌注断层扫描、冠脉CTA、冠脉造影;头颈CTA 三维重建、头颅CT平扫、头颅MRI 脑弥散成像等。
2
糖尿病肾病的筛查
糖尿病肾病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
1.筛查时间
①确诊2型糖尿病后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筛查;
②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至5年内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筛查;
③出现夜尿增多、尿中泡沫增多、面部浮肿、双下肢浮肿、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及时筛查;
2.筛查项目
① 常规筛查项目:肾功、尿常规、肾脏B超,若尿蛋白持续2次阳性,应进一步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24小时尿蛋白定量、内生肌酐清除率等检查;
②进一步筛查的项目:肾图、肾穿活检术等。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特有的并发症。
2型糖尿病患者也是其他眼部疾病早发的高危人群,这些眼病包括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血管阻塞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
存在微动脉瘤可作为鉴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合并其他眼底病变的指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与糖尿病肾病同时伴发。
1.筛查时间
①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诊断后进行首次综合性眼检查,1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的5年内应进行综合性眼检查;
②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推荐每1~2年行一次检查;
-
轻度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每年1次;
-
中度非增殖期病变患者每3~6个月1次;
-
重度非增殖期病变患者每3个月1次;
-
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依据病情复查,一般每1-2月1次;
-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前或妊娠初3个月进行综合性眼检查;
④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应每3个月进行复查。
2.筛查项目
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检测方法有:直接检眼镜、免散瞳眼底拍照、7个标准视野眼底彩照、眼底荧光造影等。其中免散瞳眼底拍照和7个标准视野眼底彩照最为常用。
4
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以后者多见。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等因素相关,病程达10年以上者,易出现明显的神经病变临床表现,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最常见类型。
1.筛查时间
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和1型糖尿病患者诊断 5 年后,应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随后至少每年筛查一次。
2.筛查项目
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等5项检查来筛查。最常用的方法为用128 Hz音叉评估震动觉(大纤维功能)以及10克尼龙丝评估压力觉以明确足溃疡和截肢的风险。
5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通常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发生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增加2倍。
我国调查显示,根据踝肱指数(ABI)检查结果判断,50岁以上合并至少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中,约20%的患者合并该病。
1.筛查时间
①对于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进行1次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筛查。
②伴有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发病危险因素(如合并心脑血管病变、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或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至少筛查1次。
2.筛查项目
①常规筛查项目:静息时踝肱指数测定、踏车平板试验后ABI测定、双下肢血管B超等。
② 进一步筛查:双下肢血管CTA检查等。
6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足部由于神经病变使下肢保护功能减退,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使动脉灌注不足致微循环障碍而发生溃疡和坏疽的疾病状态。
糖尿病足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1.筛查时间
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全面的足部检查,评估目前神经病变的症状(疼痛、烧灼、麻木感)和下肢血管疾病(下肢疲劳、跛行)以确定溃疡和截肢的危险因素。
2.筛查项目
检查应包括神经方面评估(10克尼龙丝试验和针刺或振动觉试验或踝反射)和血管评估(下肢和足部血管搏动、下肢血管B超、双下肢CTA检查等)。
糖尿病并发症在于预防,而预防在于我们不断地监测病情并及时治疗,而病情的好坏在于我们每一天血糖的控制情况。
糖尿病的筛查不分年龄,除了我们每次常规筛查一般项目(血糖、血脂、血压、肝肾功、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等)外,糖尿病病程超过1年后,关于心、脑、肾、眼、足部等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我们也应该重视起来。
年龄≥40岁或病程超过5年的患者更应依据病情加强监测,如果你已经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高发年龄更要提高警惕,而年轻的糖尿病患者也不该懈怠,坚持每天把血糖控制达标,才能让并发症来得慢一点或避免并发症发生。
以上作者:沐欣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