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1)

世界数字经济浪潮风起云涌,引诸多国家和城市争做弄潮儿。在2021年10月发布的《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中,上海亮明了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的战略目标。事实上,自2011年明确提出“全面促进城市信息化”起,上海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已有十余年的探索和积累。当前的阶段性成果为建设国际数字之都夯实了哪些基础?上海的实践又给其他城市带来哪些启示?

首先,高度重视数据的战略资源地位,逐步提高数字化治理能力,全力构建引领全球的超大城市数字治理新模式。

所谓战略资源,一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要数量丰富、质量稳定、安全可靠。上海在推动数字化转型之初,就着力夯实数据资源基础,围绕数据流动这一主线,从资金、技术、标准、制度、环境等各个方面提供保障,不仅最大限度地挖掘数据资源,而且想方设法鼓励各种组织使用数据资源,在供给与需求的循环中不断完善数据平台,扩大数据资源数量,提高数据资源质量。此外,上海以数据安全、隐私安全、技术安全为核心原则,探索构建弹性主动的数字城市安全防护体系,围绕终端、网络、平台、应用、数据,强化“防御、监测、打击、治理、评估”五位一体的动态防护能力,确保数据安全。正是这些措施令数据真正成为城市的战略资源。

传统城市治理存在一定缺陷:行政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化、多头化;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条块冲突时有发生……全世界的城市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城市向数字化治理转型势在必行。近年来,上海在提高数字化治理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治理主体上,构建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城市协同治理体系;在治理方式上,促进城市治理由“个人判断”和“经验主义”向“数据驱动”和“精准细致”的数字化治理转型;在治理手段上,采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城市的态势感知、迅速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在服务内容上,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加速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尤其是近三年来,上海依托城市数字底座,将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理、能源管理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治理能力不断跃升。

其次,认真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努力缩小数字鸿沟,探索形成人人享有更具品质、更加美好的数字生活新范式。

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出发点和目的必然是利用数字化技术为人民创造更具品质、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遵照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要求,上海在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坚持人民至上,用科技凝聚共识。2020年11月,上海通过“随身办”App开展智慧城市市民需求大调研,并借助市民热线及时发现市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2022年5月,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促进和保障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的决定》,为广纳群言、广集群智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需求最迫切的问题能够通过数字化手段得到最优先解决,不断提升各类民生服务的精准性、充分性和均衡性,更高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还要积极采取措施弥合“数字鸿沟”,努力提高城市的包容性。在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上海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贯穿于规划、政策和方案之中,吸引和鼓励市民、企业、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让数字化转型惠及更多群体。例如,为了解决老年人等群体的“数字鸿沟”,上海启动“数字伙伴计划”,从改造互联网应用、建设“一键通”场景、线上线下培训等方面入手,努力让老年人、残障人士在数字化转型中“不掉队”。数字技术的应用,帮助城市各类主体都能够切实享受到均衡、普惠的生活服务,从而实现城市数字化转型高质量落地。

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2)

再次,始终坚持共治共建共享,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组织模式,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城市数字底座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它的建设既需要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又需要归集各种公用设施的数据资源,乃至接入部分社会数据,这在任何城市都是一项耗时费力的艰巨任务,对西方城市而言,这几乎是数年甚至数十年都难以完成的工作。在建设城市数字底座这件事上,上海无疑树立了国际标杆。上海于2018年4月成立大数据中心,至2020年底,已经打通国家、市、区三级交换通道,实现跨部门、跨层级数据交换超过240亿条,累计归集237.7亿条公共数据。同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接入事项达到3166个,“随申办”实名注册用户数超过5000万,基本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完成以“三级平台、五级应用”为核心的“王”字型架构,建立市、区、街镇三级城运中心,实现“高效处置一件事”。仅仅两年多时间,上海已经搭好高质量的城市数字底座,并基于该底座开发出一系列典型应用,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上海市政府采用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这一组织形式,建立健全统筹协调与推进机制,对于重大政策举措做好统筹推进和考核评估,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组织联动,在城市数字底座支持下,最大限度地增强城市的指挥协作能力。在具体建设中,上海充分发挥企业、科研机构等组织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通过数据开放共享,让政府、企业、市民、社会组织等参与主体改变传统的分工模式,成为集数据采集者、数据应用分享者和数据治理决策者于一身的治理主体,并基于共同利益基础、共同责任担当及共同价值遵循,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市建设共同体。

最后,大力促进数据资源流动,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将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有机衔接,全面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创新高地。

上海人口众多,体量巨大,应用场景复杂,市场需求旺盛,为围绕数字化形成供应链、生产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提供了优越条件。数字化转型的需要生发出大量技术需求,上海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而不断研发出新的技术,并将其产业化,应用于城市的数字化项目。这些技术、产品及商业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得以持续改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在通过上海市场检验和展示之后,走向更大的国内外市场,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将城市作为大型的“生活实验室”,上海致力于培育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并以此为抓手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

数据资源顺畅、合理流动对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上海着力探索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率先发布了《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截至2020年底,累计开放数据集超过4000项,推动普惠金融、商业服务、智能交通等多个产业共11个公共数据开放应用试点项目建设。上海一方面大力建设可信、可用、安全、稳定的数据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公共数据、建立数据市场、完善数据交换制度等途径,降低市民、企业、社会组织等使用数据资源的资金成本和制度成本,助力城市成为创新、创业、创意的乐土和汇聚人才、资金、技术的宝地,并最终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创新高地。

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3)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城市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