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卦图破解”)

二、象辞破解

象辞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易经第三十卦全文(观卦之象辞风行地上)(1)

释字(词)

繁体为“觀”。《说文》:“观,谛视也,从见雚声”。《韻会》:“所观也,示也”。《师古曰》:“观, 示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注:嘉量是我国古代标准量器)

易经第三十卦全文(观卦之象辞风行地上)(2)

“觀”从见从雚,雚是一种水鸟,现写作“鹳”,即“白鹳”。其特点是腿长、脖胫长、有利观瞻。其标志性动作就是颈部伸直向上,头仰向后,嘴里发出“嗒嗒嗒”的声音。白鹳所展示的这种形象后来成为一种象征,象征高瞻远瞩。所以古代皇帝宝座前就陈设有这种“白鹳”形象。其渊源就是《观卦》。只是人们错把“白雚”当作了“仙鹤”,并杜撰出“仙鹤”的政治象征意义,其实,“仙鹤”只象征长寿、幽雅、是道家文化的元素。皇帝宝座前那是施政的地方,不是养生的地方。所以其陈设确定为“白雚”,而非“仙鹤”。

易经第三十卦全文(观卦之象辞风行地上)(3)

“觀”的本义就是如雚之视,即仰视。用作名词,即指仰视而所示之情况。如蔚为大~、大~在上,叹为~止等。仰视见高,由于所处的高度不同,所能看到的全貌也不同,所以“觀”又引申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如:世界~、人生~、价值~、荣辱~,~念、~点等。由于天文观察需仰视,所以“观”又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作“观”迎仙蔚然成风。再后来,就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尔雅·释宫》:“观谓之阙”。孙炎曰:“官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


释象

易经第三十卦全文(观卦之象辞风行地上)(4)

《观卦》上巽下坤。“巽为风”、“坤为地”,故曰“风行地上”。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是大自然的使者。“风行地上”就象天帝派使者巡视地方,诏诰天下,万民仰之,故曰“观”。

《观卦》整体是一个按比例放大的艮体,象两个艮体重叠在一起。“艮为果蓏”,按倍放大的艮体象征硕果累累。《观卦》天时在季秋之月。季秋之月,田事已毕,瓜果粮食归仓,丰收的果实堆积在一起,蔚为大观,象征功成物盛,成果达到极盛,蔚蔚乎大观也,故卦名曰“观”。

易经第三十卦全文(观卦之象辞风行地上)(5)

《观卦》整体是一个按比例放大的艮体,象两个艮体重叠在一起。“艮为门阙”,两个艮体并列,象双阙并立。《尔雅·释宫》曰:“观谓之阙”。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古代道教建筑亦称为“观”。双阙并立,故卦名曰“观”。

“艮为门阙”,《易》常引申取象为“庙”。艮为庙在《周易》中为常例。而庙是供奉、祭祀先主的地方,《观卦》九五是艮体主爻,又居王位,故曰“先王”。《观卦》上巽下坤,“巽,入也”入而见之曰“省”,故谓之“省”。“坤为地”,地者方也,故曰“方”,“方”即世界各地。“省方”的意思就是指(统治者)巡行省视天下各地。《观卦》上巽下坤,“坤为众”,这里换言曰“民”,民在下,故曰“观民”。“巽为风”,“风”是大自然的信使,体现着大自然的温度、湿度、生发肃杀,强弱方向等信息,代表天命,天意,也代表上天对天下众庶的教化,故教化的结果被称为民风、风俗、风气等。风在上,故曰“设教”。“观民设教”的意思就是制订各种规章典则,以教化万民,使万民皆循规蹈矩,以之为观。

易经第三十卦全文(观卦之象辞风行地上)(6)

“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体现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先王“设教”,乃先“省方”,这样制订出来的典章礼仪才能符合实际,切合客观规律,才会被乐意接受,并奉为典则加以遵守。先走群众路线,然后再顶层设计。

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观卦》整体象双阙之观。上面巽体代表天命,教令。《观卦》艮体与坤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结构上的大艮体,“艮为门阙”,又“艮为成”、“坤为文”、“成文”象征典章。典章以教令的形式悬布于宫阙之门,使民观之,因谓之“观”,这就是所谓“观民设教”。


义理

易经第三十卦全文(观卦之象辞风行地上)(7)

观阙之所,是天子发布政令,教命的场所,显示天子的威严及其统治理念、观点。《观卦》上巽下坤,“巽”代表天命,“坤”代表民心,上巽下坤代表上顺天命,下应民心。天命与民心是统治思想中的两大要素。统治的最高境界就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统治者围绕这个观念,制定了各种统治制度,这些统治制度的集合,形成了统治思想的“蔚蔚大观”。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除政刑制度之外的更加繁杂的统治制度,蔚为大观,充分体现了奴隶制鼎盛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文明程度。孔子盛赞周礼,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易经第三十卦全文(观卦之象辞风行地上)(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