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交流的视觉符号系统,是纪录思想和事件的书写形式,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36种学习记忆法?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36种学习记忆法(学习记忆规律8文字图像)

36种学习记忆法

一、定义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交流的视觉符号系统,是纪录思想和事件的书写形式。

图像是图形和影像的总称,是客观对象的一种相似性的、生动性的描述或写真,它包含了被描述对象的有关信息。

文字图像规律揭示,纯文字的知识不如图像化的知识,更利于学习记忆。

二、原理

古语有云,百闻不如一见,这个见就是事物的具体的形象,它说明了眼见为实的重要性。

美国学者哈拉里指出: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图像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常用的信息载体,它是人们最主要的信息源。据统计,一个人获取的信息大约有75%来自视觉。

我们每天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往往会只经历一遍,却能长时间记住。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今天早上,我们是怎样起床的,起床后又做了些什么事情,都可以一一清晰地回想起来。甚至几天前、几年前发生的许多事情,我们都可以很清晰地回忆起来。这就是图像记忆的巨大功能。

又如,我们看电视、看电影,只需要看一遍,就会印象很深刻,基本情节都能轻松地回忆起来,很久都不会忘记。这也是图像记忆的神奇力量。这些是为什么呢?

图像记忆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高效的记忆方法,与传统的文字、声音记忆相比,图像记忆效率要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它构建了一个形象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我们学习和思考问题。

1、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人类诞生已经几百万年了,文字出现才几千年,没有文字之前,人类每天接触的都是信息的图像,大脑对于图像有着先天的和更深远的适应性。

2、文字出现不但晚,而且在发展早期也都是图画形式的象形文字,也是对信息图像的一种表述,也是图像的一种。

3、头脑对事物的反应,更多是以图像的形式出现的。如看到汽车这个词,头脑中首先反应出的是汽车的图像。人类的大脑对于具体物体的图像,如高山,大海,太阳等,反应和处理的更快,而处理抽像的概念,如哲学、自由、信念等,则相对较慢。

4、语言的一个弊端是割裂。一个事物是一个整体,而用语言只能表达一个侧面,很难用语言描述事物的全部;而图像比语言更全面、直观、鲜明,用一个实际的模型来说明问题比起用语言写上千言万语效果要好得多,正所谓“一幅图顶一千句话”。

三、方向:文字转化为图像

1、图像替代文字

2、图像联结文字

四、应用

1、图像替代文字

用具体的图像,替代文字、数字、单词等抽象材料,图像越鲜明、夸张、生动有趣,记忆效果越好。

例1,数学定理 若一条已知直线与一个已知平面平行,经过这条已知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已知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两平面的交线平行

因为: L2平行于α

L2包含于β

α交β=L1

所以: L1平行于l2

例2,复杂的化学描述:

(1)过滤:

1、装置由上到下的顺序,烧杯(装要过滤的溶液,要接触玻璃棒)

2 、玻璃棒(底端要压住三层那面的滤纸,玻璃棒要倾斜,且基本垂直普通漏斗的斗壁)

3、滤纸(过滤时,滤液不能超过滤纸)

4、普通漏斗(下端边缘要接触下面的烧杯壁)

5、铁圈 烧杯 整体还要用铁架台 6、加要被过滤的液体

(2)萃取分液:

1、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2、先装入溶液再加入萃取剂,振荡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圈上静置,使其分层

4、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再打开旋塞,使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放出,待油水界面与旋塞上口相切即可关闭旋塞;

5、把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简洁的图解表示:

过滤

萃取分液

2、图像联结文字

图像与文字相连接,看到图像就能顺利地想到相对应的文字。

详细可参考具体抽象规律。

五、注意事项

1、图像记忆的难度主要在于编码,即如何把文字内容转换为印象深刻的图像。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并在学习中不断实践,以提高转换的效率。

2、尤其是一些抽象概念类的知识,要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图像。

3、串联图像。把替代或联结后的各自独立、分散、无序的图像,运用联想和想象,按照一定顺序串联起来,整理成为一连串有着一定意义的画面。例如,背诵一首诗,可以把每句诗想象成一个画面、图像,再把这些画面串联成故事来记忆。

4、刚开始接触图像记忆法,会不适应,记忆效果反而不佳。通过经常性的训练以后,会越来越习惯,效果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