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欺负他,侮辱他,而是误会他,误解他。把所有负面的预期都投射给他,让他感受不到认同。

能够伤害到一个人的,永远不是他的对立面,而是他自己本身,自己或别人投射出来的负面预期,对一个人是极具毁灭性的攻击。外部伤害只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强大,内部伤害却会截然相反。

如果​一个人相信人人都是孤岛,那么他就会变得越来越孤独,感受到的分裂感越发强烈

​如果一个人相信所有人都是整体的,相互依存的,倾向于信任别人,那么他会感受到一种温暖,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是来自于别人是否背叛他,是否同样也信任他,满足他的期待,而是来自于信任这种动作本身,而且自己的信任也会滋生出别人对自己的信任,自己怀疑别人,别人会感到痛苦。

“人​实际上是什么样的”难以证明,如果要证明,人都只会通过自己仅存的,片面的经历来证明,获得自认为正确的答案,虽然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理性的,正确的,有的人会得出人性本善,有的人则会得出人性本恶,或本贱的结论,但是大脑依然是那么的拙劣

有的人就是相信每个人都是孤岛,有的人却相信每个人都离不开彼此,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创造者,也可以是自己的毁灭者。

​因此,人实际上是什么样的,这并不重要,或者这不是一个好问题。而“人需要什么”才是重点,人相信“什么”以后会产生“什么的情绪”才是重点。所以一个人相信任何人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之后,会开始感受到与孤独感相反的感受,即安全感,归属感,会少一点愤怒,少一点焦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安全感以后,人不再会去期待别人如何对待自己,不会再过度带有偏见,也不会沉浸于自己的需求,而会开始考虑别人的需求,开始满足别人对于存在感,归属感的需求,从给予中寻找意义,在信任中找到安全感。发自内心的给予会让人产生实实在在的力量,如果得不到回报,那么这种力量本身就是回报,如果得到了同样的回报,那么他人关爱带来的安全感是超额的回报。​在相信这种整体感以后,人自然会认为自己是在为整体带来价值,让整体产生增量,会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开始相信不完美的自己依然是有价值的,并慢慢地脱离好吃懒做,嫉妒,暴怒……等各种负面情绪的困扰

​利他之心,不是因为先相信自己会得到的回报而产生,而是先假设自己是整体的一部分,然后在自己创造出来的框架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正面情绪,发现“这”是好的,然后开始继续实践。

人不是活在现实世界,就是活在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期待中,活在自己的框架中

既然框架本身无所谓真理,那么​真理是什么样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假设真理是什么样的,然后感受每一个假设长期带来的好处坏处以后做出的选择才是重点。

​世界是什么样的,人性是什么样的,这些都固然重要,但是我们要追求什么,我们需要的到底什么,自己以及身边人的根本需求是什么,如何才能做到相互独立且又相互依存和相互滋养,这才是重点。

人性本善或本恶不是重点,重点是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一个人都经常对事物产生期待,产生反应,每一刻都被时间改变,但是人的根本需求永远不会变,在需求层面来上,人是固定不变的,即便一个人恶,这种“恶”不仅是一个小结果,更是一个大过程,善与恶是流动中的水,一个人的恶是他自己和他身边的人共同创造的,同样,一个人的善也是他自己和他身边的人共同创造出来的。

两种不同的结果,虽然看起来随机,但是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人不仅需要为自己负责,也需要为身边的人负责,每一个人都是被身边无数个人支撑起来的,每一个人都处于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网络。

就因为人的这种动态性,人就能够找到“不固化”自己,“不固化”别人的理由。他不会再相信谁是恶的,谁是善的,而会开始相信谁对自己善良,谁对自己有恶意,且会清楚地的意识到这些都是动态的,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够影响到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自己会跟他们相互投射,相互作用,相互创造,也能够相互贬损或毁灭。

如果人识图从“人是什么样的”这种固定不变的真理推导出自己的原则,识图指导自己的处世习惯,获得所谓“绝对正道”,那么一定会陷入死胡同,因为真理是动态的(不是因为真理本来就是动态的,而是因为发现过程是动态的,不可能立马被全然地知道,人所知道的真理都是残缺的,片面的,不完整,而且是动态进步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一个所谓永恒不变的处世之道

因此,不能从所谓的真理出发,而要从人的需求,也就是自己的需求和别人的需求出发,人的根本需求是否被满足,人的缺失是否被填满,这才是导致人是善或恶的根本原因。

所以,善或恶本身只是结果,需求和缺失才是本质。任何处世之道,都应该建立在人的深层需求之上。理解和满足自己的需求,别人的需求,同时通过假设和相信的方式来填满人与人之间的底层需求,才能逃出“对与错”,“好与坏”的死循环

尊重别人,不是因为这是美德,而是因为别人需要被尊重,自己也有尊重别人的主体需求,每一次不尊重别人一次,人的心理就会产生一次恐惧,对别人“是否会报复”的担忧,对“是否会被人发现和看穿”的恐惧,这种恐惧累积加起来会滋生更多的“恶念恶行”,对别人更多的负面期待,也就是会开始越来越相信自己和别人都是不接纳自己的,心里会产生更多对自己和别人的怀疑。这本质上是因为自己堵住了自己的路,他通过自己的不好言行亲身堵住了能够满足自己归属感的需求的通道,自己归属感的需求不被满足以后,就会更加猛烈地产生所谓的“恶念”(暴怒,嫉妒,猜忌,……),就因为他对别人的预期是负面的,所以别人会在他面前无法感受到安全感,无法感受到自己是好的,因此会越来越远离他,依次循环,他也会越来越相信人间就是孤独的,每个人都是孤岛。

恶不是不只是一种念头或言行,更多的是一种预期,对别人的负面期待,只要这种预期存在,别人就能够明显感受到这种负面的预期,进而感受到不舒服的感觉。

善良,利他,信任(更多是指情绪情感上的利他之心),不只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投资,更是一种获得稳定人格,满足自己归属感的途径。

我们越是坚定地相信一个人是好的,让他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这种相信,那么他会变好的概率会大大增强(处于归属感的需要)

相反,我们越是坚定地相信一个人是坏的,,即便他本来就是好的,处于归属感需求不满足的状态,他很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坏。

坏人不只是被惯坏的,更是被期待坏的,人们相信他是坏的,且要求他变好,就因为这种“相信”,会让他越来越痛苦,他变好的退路也会被堵住,因此在这种负面预期之下,得不到认同,他会选择继续使坏,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满足自己的存在感,满足自己被看见,被关注的需求。

伤害一个人最大的方式不是欺负他,侮辱他,而是误会他。

传统意义上的利益也是一种好的回报,不过实实在在的力量,主体感,存在感,归属感同样也是一种好的回报(这些需求一般往往都会自己被忽视,压抑,否定)

人唯一的痛苦不是来自于具体的事件本身,而只来自于负面的情绪,人这辈子能够避开大部分负面情绪,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幸运的事情

犯罪率的提升不是因为相互信任太多,而是因为不信任太多,相互对彼此的预期都是负面的,最后导致归属感需求的不满足,进而滋生出各种各样的犯罪因子(负面预期导致负面情绪,负面情绪长期累积导致死本能的爆发),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行为(坚信对方一定会伤害自己,害怕被伤害,对方也接受到这种负面预期以后会愤怒中更加倾向于伤害另一半)

并非所有的“独立”都是健康的,有的人的独立是健康,有的人的独立却参杂着对被伤害的恐惧,参杂着对别人的负面预期。

有的人觉得世界美好,仅仅是因为自己遇到的大部分都是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

有的人觉得世界丑陋,仅仅是因为自己遇到的丑陋的人事物占比更大

但是根本原因在于自己习惯于持有什么样的预期,什么样的滤镜。

世界的本质不是美好,也不是丑陋,就像人的本性一样,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往前发展,也可以往后退步,并非存在是一个固定的,消极的定义。所以,人永远可以在预期层面,言行层面决定自己的方向,自己定义自己,自己创造自己,同样也可以重新定义别人,给予更多的正面期待,一个人完全可以改变另外一个人,创造另一个人的自我,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部分都可以通过“预期”层面进行改善。

世界没有什么本原,人没有什么本性

一个人作恶,所有人对他的评判并不会改变他,唯有他的需求和缺失被关注了,他才有可能开始转变。一切都是动态的结果,也可以是影响下一个循环的原因。人不应该永美德套住自己,也不应该成为美德的一部分,而应该用美德喂养自己,让美德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如果抛开美德本身,认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自己,美德是身外之物,可以与自己融合,但是不能成为主导自己的绝对力量。人自己的主观性,主体性远远先于美德本身美德首先是第一个循环的结果,然后才可以是下一个循环的原因。

工号:世界观心理

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是谁提出来的(人性本善还是本恶)(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