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有传 学者有师

拜宝玲

书读百遍奇迹自见(斯文有传学者有师)(1)

拜宝玲

我是开封市人,自幼生长在皇城根儿中山路北段午朝门附近,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二姐带我出去玩,正碰上准提街小学在招收新生,姐姐让我去试试。那时,我只有五岁半,懵懵懂懂地去试着报名,想不到学校竟同意了,我成了一名小学生。

九岁那年上语文课,我正在专心地摆弄我的布娃娃,我见她齐耳的短发娃娃头,红裙子,黑皮鞋,一双大眼睛笑咪咪地望着我,可爱极了。这时,胡秀文老师走到我跟前,“拜宝玲!”我一听,见是胡老师,便慌忙地把布娃娃藏在桌斗里,害怕老师没收我的布娃娃。但胡老师并没说布娃娃的事,而是说:“你脸色绯红,眼睛泪汪汪的,”说着她又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咦,还有些发烧。”下课后,她把我带到学校校医务室。大夫一看便说我是出麻疹。。胡老师一听,急忙用她的白色围巾把我包了起来,抱着我上了她的自行车,推我回家。

妈妈一见连忙问道:“胡老师,小妞又惹啥祸了?”因为,我曾用小黑板把一位男同学的头打破过。

“大姐,别紧张,她出麻疹了。”妈妈一听,边对胡老师说谢谢胡老师,边急忙把我抱回家。

放学后,胡老师又来到我家,她把我的书包、布娃娃一并送来,还给我买了零食和水果,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说:‘好好休息,听话啊。耽误的课不用担心,我给你补!”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班有个同学叫李进宝,他来自开封东郊农村,因家境贫寒,在滴水成冰的冬天,他只穿了一件棉花外露的烂棉袄,不仅冻得手直发抖写不成字,还不断地打喷嚏,我们的班主任袁老师知道后,特地给他买了一件秋衣和新棉袄。李进宝得的是流行性感冒。医生让他住在校医室旁边的一间小屋里。袁老师心想“夜里无人照护他怎么办?”于是,她便在这间小屋里搁下一个折叠床,以便夜间好陪伴他。到夜晚,袁老师又是喂药,又是量体温,整整陪了两个通宵,双眼都熬得通红,直到李进宝病好了。

高中的时候我有个同班同学叫王永堂。他的母亲因突发急病去世,父亲又在病中,家里还有六个弟弟、妹妹要抚养,万般无奈,他只好弃学回家,找到一分工作,争点钱养家。一年后,由于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经常大口大地咯血。由于工作还没转正,工资停发,医药费也不给报销,不仅没钱看病吃药,连吃饭都成问题。贫病交加,前途茫茫,他走到了人生的低谷,一度失去了生活的勇气。罗老师曾担任过我们的班主任,他回广东后得知王永堂的处境,就先后给永堂写了十几封信,鼓励他“既来之则安之”,还隔三差五地给他寄来30元、20元钱,有时还从香港买药寄来。那时罗老师的工资也只50多元呀,还要负担妹妹上学。王永堂对我们说:“罗老师寄来的钱和药,给了我战胜病魔的勇气和生活下去的信心,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想当他的学生。”

书读百遍奇迹自见(斯文有传学者有师)(2)

罗衍明老师(右)与王永堂

从那时起,我就深深地感觉到,老师情同父母亲。

1963年的夏天我考上了河南大学外语系。

具有百年历史的河大,巍峨的大礼堂,整齐古典风格的美丽校园枝繁叶茂的树木花草令我流连忘返。每处的建筑都静静地诉说着她光荣的历史。而外语系的前身就是最早的留美预备学校。就这一点也让我们外语系的学生感到骄傲,因为她是河大的第一。

九月份入学。不久就是迎接1964年的元旦晚会。新生也必须出节目。助教老师马怀松让我唱一首英语歌。《我的肯塔基故乡》, 在高中虽说学了三年英语,却没唱过英语歌曲。我有些为难,“换人吧,马老师。”我央求着。“这件事非你莫属。我来帮你。”马老师认真地说。当时我们班24位学生,学俄语的占多数,在高中学英语的只有四个。从怎么发音,怎么拖长音,马老师耐心的辅导我。我也发现了唱英语歌时拖长的音是元音,和咱们京剧拖音时拖的韵母一样,有点相似。我学会了第一首稍复杂的英语歌曲。还有一个讲英语故事也是我来担当。《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我在高中时曾背得烂熟的一篇课文,马老师在对故事的理解、感情的处理。音调的高低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辅导,特别是故事的结尾。小女孩划亮了最后一根火柴,火光里她看到已故的奶奶的慈祥面容,她几乎是用了全身力气喊出来的:“奶奶,别人都说你死了,但我从不相信。你把我带走吧,这里太冷了,我肚子好饿呀!”马老师让我用带着哭腔的嗓音结束了这个令人伤心的故事。在静默了几秒钟之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外语系有一名外教(Shirley Wood)(雪莉.伍德)。1925年7月15日生于美国阿肯色州。父亲是一名外交官。她13岁时从作家斯诺的《西行漫记》一书中,第一次认识了我们神秘而古老的中国。7年之后她来到中国,与我们这个国度结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解情缘。她就是我的英语口语老师吴雪莉。“滑稽美人”是她在课堂上的自我定义。她上课从不是干巴巴地讲。她把课堂搬出教室,让我们用英语来介绍一花一草一物。狼外婆小红帽、卖火柴的小女孩都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上课时吴老师非常活跃,给我们学鸟叫、狗叫。记得她有一次给我们讲话剧《古城春晓》,她一会儿是文静机智的小姑娘,羞答答,声音柔细,动作干练,一会又是站岗的卫兵,声音粗壮,动作野蛮。有一次我们唱英语歌《社会主义好》,当唱到“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时,她随手拿起讲台上的鸡毛掸子夹在两腿之间,我们都笑疯了,她真是个大活宝。我们就是在这种快乐、和谐之中锻炼了口语,提高了听力。

书读百遍奇迹自见(斯文有传学者有师)(3)

拜宝玲(后排中)与学生们在一起

平时我们在一起总是谈笑风声。有时我会把家里妈妈做的豌豆馅绿豆糕给她品尝。我在她家也曾尝过吴老师蒸的花卷馍、炒白萝卜丝。她和她的母亲道逊夫人喜欢我们的工艺品,穷学生没钱买,我们就亲自编小花蓝、小鱼、小玉米、小孔雀,送给她和孩子们。我还常唱中国歌曲给他们听,这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1975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吴老师加入了中国国籍,我们纷纷为她祝贺。吴老师不仅教学有方,还写了翻译了不少文章。她写的《中国一条街》在国内外很受欢迎。她翻译《苦菜花》,又为伦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翻译了45万字的资料。还先后出版了《英美文学批评史话》《实用英语教程》。《人民日报》曾把她誉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红娘》。

从这些老师身上,我懂得了什么叫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1968年7月,我从河南大学外语系毕业,在军垦农场锻炼了一年零五月后,又到河南省中牟县的农村三官庙进行了两年的再再教育,于1972年3月才重新分配来到了郑州卷烟厂子弟学校,当了一名人民教师。

那个时候“读书无用论”流传甚广,“不学外国文照样当接班人”是一些学生的口关禅,不少学生不用心读书,南阳有一个学校的女学生因不学外语而被老师批评,她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竟跳河自杀,此事轰动全省乃至全国。我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为国家培养优秀合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我们神圣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我得师承我的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和学生交朋友,谈心,做家访。学生们的家长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在厂里干的是繁重的体力活,扛烟包、裁纸、送货等。有一位家长说:“厂里让我去记账、过磅,因为我不识字,更不会记帐,只好回家。”还有的说:“过去想上学没条件,落了个睁眼瞎,现在连个报纸也不会看。没文化害了我一辈子。”我如实地告诉同学们,让他能记取老一辈人没知识的痛苦与烦恼。

这些孩子毕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像一粒粒种子,早晚都会发芽。有的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则可能是不起眼的小草小花,但都是有用之材,用知识来改变他们的命运。

在混乱的课堂上,除了英语课本上那两句口号“Long Live...”外,我给他们讲科学家的故事,用英汉对照的方法,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听完一句英语就着急想知道汉语是什么意思。我讲爱迪生卧在鸡蛋上孵小鸡。讲牛顿把手表放在锅里当鸡蛋煮,讲居里夫人如何发明了镭……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课堂秩序逐渐好转。有些学生会好奇地问:“老师,你咋知道这么多呀!”我说:“我知道的不多,所以还要学习嘛,”在他们上自习的时候,我会带本相关的书在一边认真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对于英语的学习我还采用掌故学习法。因为很多单词的产生都是有其原因的。比如“china”这个词。我告诉他们这个词和第一次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帝有关。他们觉得很奇怪,一个英语单词怎么会跟秦始皇扯上关系呢?于是兴趣来了,注意力也集中了。我环视他们,继续说:“秦统一中国后,中国封建社会以它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于是“秦”就变成了中国的象征。“China” 就是从“秦”的译音"chin” 演变过来的。另外和中国的瓷器有关。小写“china”为瓷器,所以在英语词典里就有了大写China小写china两个音同字意不同的单词。再如:music (音乐)是由希腊演变而来即“属于缪斯的”,而缪斯是希腊神话中管理音乐、文学、艺术等九位女神的总称。

教师上课时严肃认真,课下和学生打成一片,增加了亲切感。我爱和他们一起跳绳、踢毽子,唱歌,他们也把我当成他们中的一员,有什么事爱和我聊。

1985年经上级批准 ,我们学校正式成为中专学校,招生对象也面向全省、全国。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 发音状况五花八门,对我的教学工作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他们大部分是“in”“ing”不分,“s”“shi”不分,“ai”“ei”“ae”“e”不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课堂上的45分钟是不够的。我在教学大楼后边空闲地方开了一个“英语角”。让他们每人准备一个小镜子。我一遍遍的示范,他们认真模仿。有的同学不好意思读,不爱讲,我告诉他们学外语必须脸皮厚一些,每次练习后大家都口干舌燥,但那份学习的热情却像一团火。经过两个月的苦练,大部分同学的发音有了很大改变。再也不把“map”念成“卖朴”,把“apple”念成“爱泡”,把“in”念成“ing”,“six”念成“西克诗”了。广西来的一名叫黄日的同学兴奋地说:“拜老师,要不是你的激励和坚持,我的发音不会改变这么快。”

在教学中我从不照本宣科。我想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去了解更大的世界,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去查找有关资料,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比如有一课《大本钟》(Big Ben),英国伦敦著名古钟。我查阅了世界名胜词典。大本钟建于1858年,安装在西敏寺桥北议会大厦东边高95米的钟楼上。

这座钟重14吨,钟盘直径7米,时针和分针分别为2.75米和4.27米,钟摆305公斤。每走一小时,就发出深沉而又浑厚的报时声。学生们听了这些介绍后都惊叹不已,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位名叫严守志的学生给我写了一封信,“拜老师,您好! 在学校时我最喜欢英语课, 喜欢听你音乐般的朗读课文.喜欢你对待我们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的慈祥和温暖…… ”

简短的一封信,让我热泪盈眶。这是赞美,是鼓励,更是一种鞭策。

书读百遍奇迹自见(斯文有传学者有师)(4)

拜宝玲与雪莉伍德(左)在一起

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

1990年学校又招了新生,我也第一次当了班主任。

我班四十几位学生有80%来自农村,生活困难者多。有几个特困生。如吴广海、董红录、樊书敏。他们在学校食堂几乎没吃过肉。很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写的孙少平。我这几个学生总是凑在一起买一份菜,配上一些从家里带来的咸菜,他们太令人怜惜了,为了改变自已的命远经受着生活的磨难。我必须帮他们。我找到了管后勤的校领导说明了情况。领导同意他们几位课余时间打工。在食堂帮厨、打扫卫生、到洗衣房洗衣。收入虽不多,但也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我也常做一些家常饭请他们到家里去。他们怕打扰我,因家中还有婆婆、孩子。我只简单一句话:“只是多添几碗水,多抓几把面而已。”我蒸的卤面和包子是他们的最爱。我还把些新的工作服和毛巾给他们穿用。

1994年是我班(90工艺班)同学即将毕业的一年。吴广海的妈妈得了重病需要手术。广海找到我:“拜老师,我妈这次病的不轻。需要手术。家里一点钱也拿不出来,我想退学去打工。”他说着说着眼泪就涌了出来。我很替他难过,便说:“先不要说退学之事,先解决妈妈的手术问题。”他抽泣着回到班里。

我去找学校的一把手翁浩校长。翁浩是个转业军人,人高马大,做事却特别细心。他看到我开玩笑地说:“百灵鸟怎么不唱了?”(我因代表学校参加省中专老师卡拉ok大赛唱《我爱你中国》而获一等奖,校长就开始这样称呼我)我苦笑了一下,“没心情,又要给你找麻烦了。”校长急切的问:“怎么了?”我便把吴广海的情况告诉了他。广海的父亲早逝,姐弟五人,靠母亲一人种地,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有时连几角钱的药费都拿不出来就那么扛着。姐姐十几岁就到新疆打工。这次母亲病重需要手术无钱,他要退学。我的声音有点哽咽。校长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先别哭呀,我们马上研究一下。剩一年就要毕业,不能让他退学。”

事情过了两天 ,学校决定免除广海的学费.翁校长自掏腰包给了三百元,我又拿了三百元,我含着眼泪说:“你的难也是我们的难,坚持一下吧,孩子。忍一忍事情就过去了,安心学习吧。”随手又把班上同学捐的420元一并交给他。母亲得救了,广海安心学习了。爱心得到了传递。

我校英语开课两年,三年级开始加专业课。96级烟草班马秀红是我教过的学生之一。

一天在校园里碰到她。她本来就瘦弱的身体显得更细 ,阳光灿烂的脸上一片阴云。“秀红,你近来好吗?”“拜老师,这一段不怎么见你了,你很忙吗?”“我已经退休了,不常来学校了。”“哦……”她似乎有什么想说而没说出的话。我拍着他瘦峭的肩头:“秀红你看着又瘦了,脸色也不太好。怎么回事?”“拜老师 ,我想退学!”“想退学?”这时几年前吴广海退学的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为什么?”我轻声地间。秀红一下子就哭了。“别哭说说怎么回事”。我拿湿巾为她擦了眼泪。“这事也不太光彩,我只想对你说。我妈嫌我爸一条腿残疾,不能多挣钱,就借故找事儿和我爸吵架,一气之走了一年也没回来。奶奶双目失明,爸爸现在的身体越来越差,弟弟还要上学。我只有退学回家帮助他们,妈妈看来是不要我们了。”说着又哭了起来。“苦命的孩子。”我在心里说。“秀红再有一年就要毕业了,一年后你有了工作有固定的收入.家里的状况就会有所改观。三年都过去了,只差一年很快就会过去的。有困难,咱们共同分担。”她说了声谢谢老师。就回班里了。

书读百遍奇迹自见(斯文有传学者有师)(5)

学生时代的拜宝玲

我能再去找校长吗?不能。我已退休,也不是班主任,我这是在管闲事吗?我也不能再让我的学生捐款。既然知道了,就不能不管。于是我做出了一个出乎别人意外的决定。这个决定是婆婆最不能接受的。这老太太管钱严更爱钱。如果我的工资晚交给她一天她就会冷冷地说:“这工资不给我,暖一天还能暖出个小的吗?”因为她是我亲姑,在家她是当家的,我和老伴工资都交给她,她操持家中一切。那时因为两块钱的回民补贴没交给她,她就耿耿于怀,说我和她不是一条心?现在我要帮这位和她毫无关系的学生,她会怎么想,她说:“你这是疯了吧?你这是外行仁义里行奸。”既已决定, 我也管不了那么多,我只有好言相劝。

我到学校找到了马秀红班的生活委员姜立辉,“立辉,马秀红的困难我准备帮。”立辉说:“拜老师,你准备怎么帮?”“我的工资300多元,每月拿出50元来补贴她的生活,一定让她坚持到毕业。”立辉说:“你们家咋办?”我斩钉截铁地说:“少这50元不会有么影响的。”“我怎么给秀红说?”“立辉不知如何向她说“你就说这是学校特批的助学金,不用告诉别人, 更不要说是我给的。”“好吧!”立辉握着我的手说“我替秀红谢谢你。”

就这样每月50元的“特批”,马秀红读完了她的中专学习。毕业后分到国营企业。毕业前姜立辉才把真相告诉马秀红。

2010年7月是96烟草毕业十周年,来自各省市的同学们在郑州政三街一家宾馆聚会,十年一别,师生亲切无比,把酒言欢。

席间 ,马秀红向同学们激动地说:“同学们,我能有今天是在我最因难时,拜老师对我的资助。”同学们热烈鼓掌,秀红紧紧地和我拥抱,我们都喜极而泣……

拜宝玲,女,开封师范学院(现河南大学1967届毕业生,河南省平顶山8212部队军垦农场劳动锻炼,中国烟草总公司职工进修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