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13年,弗洛伊德、希特勒、斯大林、铁托、和托洛茨基这几个人,同时居住在维也纳市区内,不到3英里的范围之内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1)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4年后,托洛茨基指挥了十月革命。

11年后,斯大林成为了苏联领导人。

20年后,希特勒成为了纳粹领导人。

27年后,铁托成为了南斯拉夫领导人。

(如果当地也有信风水的,估计会说这块地下有龙脉...)

希特勒掌权后,弗洛伊德发现这个地方待不下去了,不是因为他也想当领导人,而是因为他是犹太人。而他的老邻居正在疯狂残害犹太人,所以,弗洛伊德在1938年逃到了伦敦,直到去世。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年弗洛伊德的家,距离希特勒家只有1.25英里。

那时候他一定想不到,20几年的时间里,他的几个邻居把世界翻了个翻,自己也被迫逃亡。

此外,弗洛伊德能够顺利逃离希特勒的统治,离不开他的病人兼朋友玛丽·波拿巴公主的帮助,是她花了一大笔钱,把弗洛伊德一家老小从纳粹手里买了出来。

而这位玛丽·波拿巴公主,是前法国“领导人”拿破仑·波拿巴的曾侄女。

2、

任天堂公司诞生于于1889年9月23日。

这一年,光绪亲政。

北洋水师刚刚建立,甲午战争还没有爆发……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2)

3、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7.1-1716.11.14),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莱比锡(现在的德国境内)。数学家、哲学家。发明微积分(牛顿也独立发明了微积分)。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3)

17世纪70年代,莱布尼茨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着手研发制造一种机械计算器——能进行加、减、乘、除、开方运算。也在这一时期,他提出二进制计数的思想。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4)

莱布尼茨卖力推广他的计算器和二进制,通过往返于法国与中国的传教士白晋(Joachim Bouvet)得知康熙皇帝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的推广目标也包括了康熙皇帝。一台机械计算器被赠送给清朝皇帝,进了紫禁城。关于二进制思想的信件也被交给来华的传教士,希望能被转介给皇帝。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5)

二进制在那个时代很难看到有什么实际的用途。莱布尼茨把二进制与《圣经》文本扯上了联系,因为见到传教士所寄送《易经》中的卦图,他又在二进制和阴阳、先天八卦图之间扯上了关系。苦心孤诣,为证实二进制的精妙,还为能让西方基督王国的君主权贵和东方千年帝国的皇帝能接受他的思想。

4、

民国军阀王怀庆的马桶恋怪癖。

民国军阀多有绰号,如"基督将军"冯玉祥,"盗墓将军"孙殿英等。而直系的将领王怀庆有一个不雅的外号:"马桶将军"。

王怀庆在北京就职的时候,有个非常豪华的公馆,馆中亭台山石,多由圆明园迁移而来。此外还有四处花园。在这个气派豪华的公馆中,有一间特殊的办公室,屋里摆了一张红木大案子,案子后没有椅子,却放了一个大马桶,颜色非常鲜艳,上面还刻着一个特别大的鎏金大字“王”。马桶下铺着细净的炉灰,前面设有办公桌,陈列办公文具。王怀庆常常在便椅上一坐数小时,召集部下,处理公务。他可怜的部下就只能站在马桶前闻着臭味听令。

而且打仗的时候他也要带上他的“王”字号马桶,开战时他就坐在马桶上督战。

5、

吴承恩大概率不是《西游记》的作者。至少不是你看到的《西游记》的作者。

首先,《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到底是谁先考证出来的?

没错,是鲁迅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6)

《西游记》署名为吴承恩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所出现的铅印本《西游记》,之所以这样署,乃是依据鲁迅胡适的考证。但他们的考证并不是极其周密的。

鲁迅,董作宾等文学爱好者根据清代人所提供的线索,查找多方的资料,并与历史进行对比,经过综合的考证和反复的辩论,先是否定了丘处机所著这一说。鲁迅又在其《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明之神魔小说》明确提出:

“探索旧志,知《西游记》之作者为吴承恩矣。”

当时胡适正在进行《西游记》的研究,鲁迅便将掌握的资料抄给他,胡适如获至宝,主要凭借这些资料,在1923年2月写出《西游记考证》,后来发表在1923年第6期《读书杂志》上。

上面说:

"现承周豫才(指鲁迅)先生把他搜得的许多材料抄给我,转录于下:天启《淮安府志》十六《人物志》二《近代文苑》: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数奇,竟以明经授县贰,未久,耻折腰,遂拂袖而归。放浪诗酒,卒。有文集存于家。丘少司徒汇而刻之。又同书十九《艺文志》一《淮贤文目》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康熙《淮安府志》十一及十二:与《天启志》悉同。"

大意是说,鲁迅搜到一本明代的县志,天启《淮安府志》里面记载了一个人,叫吴承恩,著有《西游记》。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7)

天启《淮安府志》书影

但需要注意的是:天启《淮安府志》既没有说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多少卷或多少回, 又没有说明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著作, 那又怎能断定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作为小说的百回本《西游记》而不是与之同名的另一种著作呢?

正如一位知名哲学家所说,你可以叫《西游记》,我也可以叫《西游记》,拿掉这个代号后,你又是谁?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8)

这样的疑问不是没事找事,而是明末清初,有个大藏书家黄虞稷,他编了一个目录叫《千顷堂书目》。吴承恩《西游记》被他编到“地理类”。与之放在一起的《东游录》《南游记》《西游随笔》《剑南游记》《游山志》,都是旅游的“游记”。

《千顷堂书目》是个什么样的书呢?张钧衡为《千顷堂书目》写的《跋》说 : “ … …钱受之采明诗 , 从俞部借书 , 得尽阅所未见 , 又为作《千顷斋藏书记》。是俞部实有是书 , 并非悉据旧目 。” 这就是说 , 《千顷书目》所著录的 , 乃是黄虞稷所收藏的图书 。 汪辟疆先生的《目录学研究》也持同样看法 。 据此 , 黄虞稷自应藏有吴承恩的《西游记》 , 从而也就不会因没有看过此书而仅据书名胡乱分类。

那么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游记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很大。

其一,吴承恩曾被任命为荆府纪善 , 也就是荆王的属官。荆王府在薪州 , 吴承恩从其故乡淮安去荆王府赴任 , 乃是从东往西行。 假如他写一游记性的作品 , 记述其赴任途中之所经历 , 而名之为《西游记》,是完全成立且合情合理的。同时正如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 (人物志》二《吴承恩传》中记载,吴承恩是个“ 为诗文下笔立成 , 清雅流丽 ”的文人 , 在经过这样的长途跋涉之后 , 写些游记 , 更完全是情理中事。

其二,在古人心目中,只有诗词歌赋等才属于文学作品,而小说则无异于“地摊文学”,因而地 位一直比较低下。早在先秦时期,《庄子·外物》就 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把小说看成是浅琐的无根之谈,根本没有资格和高雅的“大达”之辞相提并论。《论语·子张》一方面肯定“虽 小道必有可观者”,一方面又说“君子弗为也”, 对小说等“小道”也不屑一顾。东汉哲学家桓谭在其 《新论》里说:“若其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对小说仍然抱有偏见。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论古代艺文,共列九流十家,小说排在十家中的最后一家,并特地说明:“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干脆将小说排除在外。而天启《淮安府志》书前《淮安府新志纂辑姓氏》纂修人一共罗列了16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当地官场中的头面人物,这里所记载的《西游记》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百回本小说的可能则更是渺小。

其三,:承恩,不避名讳。史学大家黄永年的公子黄寿成,随黄永年研究《西游记》,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现在的百回本《西游记》里,“承恩”这两个字用得非常随意。比如说

“李兄,我 想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亡身;受爵的,抱虎而眠 ;承恩的,袖蛇而走。人人晓此,人人不晓此……”(第九回)

当然,这仅是一个辅证,不能依此就完全否认吴承恩的著作权。

关于《西游记》作者究竟是谁或许一时没有一个能让所有人都认同的答案。但这并不影响《西游记》本身的无限魅力。从玄奘逝世后,他的两名弟子慧立、彦悰根据师傅的游历记录整理又编纂成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南宋出现的刊印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此诗话中猴行者化作白衣秀士前来相助,他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再到宋元之际,出现的杂剧《陈光蕊江流和尚》,唐僧的身世故事进一步被发掘。后来,吴昌龄作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里面出现了师徒四众。元明之交,出现的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和《西游记平话》,他们将孙悟空的身世来历描述的分毫不差。无论《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其成果都是在中国民间一代代改进、发展而来,是中国人民伟大的艺术创造。

6、

1926年初,奉军张宗昌部第二军军长施从滨,在与"五省联军"孙传芳部队交战时被俘,被孙传芳下令斩首,并暴尸三日。

1929年,施从滨侄子施中诚升任烟台警备司令,但因劝施从滨女儿施谷兰放弃对孙传芳的复仇,被后者宣布断绝堂兄妹关系。

1935年,施靖公升任阎锡山手下旅长,但是他的妻子施谷兰宣布与她离婚,因为当年施靖公是答应为施谷兰报杀父之仇,施谷兰才答应嫁给他,后来他反悔了。

同年,施谷兰吟诗"翘首望明月,拔剑问青天",遂将名字改成施剑翘。

同年,施剑翘放弃缠足,开始练习枪法。

同年11月13日,施剑翘打听到已经出家的孙传芳在天津佛堂听经,遂带勃朗宁手枪潜入佛堂,当众将孙传芳射杀,然后自首。

1936年8月,施剑翘被判入狱7年。

两个月后,时任中华民国主席林森向全国发表通告,特赦施剑翘。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9)

图为施剑翘

后来故事被改编成电影《邪不压正》,施剑翘正是电影里关巧红的原型。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10)

姜文的电影海报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11)

电影里的施剑翘(关巧红)

7、

中国有没有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你无疑会很快得出回答:当然!而且在这场波及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是付出牺牲最多的国家之一。

那中国有没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你可能就会有点吃不准了。

事实上,中国参加了,只是没派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派出了14万劳工,远赴欧洲战场。

整整14万中国劳工。

驱使他们去做劳工的,是金钱。

按照当时给出的标准,去欧洲的普通华工,每人每天可以领到1法郎,如果是工头或管理者,还会更多一些。这样算下来,一个普通华工一个月能拿到手25法郎左右(当时1块银元兑5块法郎),此外,只要你去了欧洲,每月你在中国的家属,还能领10块银元。

当时的一块银元,能买30斤上等的大米,还有近10斤的猪肉。而一般的体力劳动者在国内的报酬,也就每月4、5块大洋左右。所以说,这个招工条件,是相当优厚的。

1916年8月,第一批大约1000名华工,搭乘轮船抵达法国马赛港。

很多甚至之前连村子都没出过的淳朴中国农民,来到了一个他们从未接触过的世界,以及,惨烈的战场。

在先后抵达欧洲的14万华工中,英国人拿走了10万,法国人拿走了4万,法国后来还转借给了美国人1万名华工,为美国欧洲远征军服务。英国招收到华工后,直接把他们都投放到了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掘埋尸体,清扫地雷,修路架桥……英国人用华工替代了自己国家的码头工人和运输工人,让他们承担了最艰苦,最繁重,甚至是最危险的工作。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12)

有一批华工刚刚抵达英国阵地,恰逢德国的轰炸机前来轰炸。第一次看到飞机的华工们纷纷走出工事好奇抬头看天,然后被扫射和轰炸炸得血肉横飞。

1917年2月,运送华工的法国轮船Athos号就遭遇德军潜艇的伏击,船体被一发鱼雷击中,船上的540名中国劳工全部遇难。

一位名叫张邦永的华工后来回忆,他们有些工作的地方,和敌人的战壕也就相距50米左右。华工就站在敌人的面前挖战壕,战壕都挖好,英国士兵才进来。

还有更悲壮的。

在1917年法国皮卡第的一场战斗中,德军突破了防线,直接冲入了英法联军的阵地,正在挖战壕来不及撤退的华工们,只能用铁锹、镐头与德军展开肉搏。当英法援军赶到时,大部分华工已经战死。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聪明的天性,给欧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华工最初都是承担最底层的体力工作,但很快,他们就成为各个工厂中“第一流工人”。在那个时候,在法国后方的港口、车站、仓库等任何地方,只要看到有起重机,在里面操作的基本都是华工。法国海军还专门声明:外籍劳工,他们只要华工。

然而,华工们得到的待遇,却配不上他们的付出。

原本合同上签订的“包吃包住”,到了国外,都被推翻了。华工的伙食费、置装费、医疗费等等,都是要在薪金中扣除的。一个普通华工,每个月可能只能拿到原先承诺薪水的一半。

比起薪水的克扣,更不能让华工忍受的,是人格上的歧视。

每一个华工手上,都有一个铜镯,上面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编号,没有人会记住他的名字。所有的人,都是集中营式的管理,平时不准外出。

战争,毕竟会有结束的一天。

谁也没想到,等到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华工竟然会成为法国女性眼中的“香饽饽”。

1918年7月,一战已经临近尾声。有一天,一位法国姑娘跑进当地华工服务中心,她的诉求只有一个:请人给她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保媒,因为她要嫁给华工中的一个“杨先生”。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当时就在那里服务,他接待了那个姑娘。出于好意,蒋先生提醒法国姑娘还是谨慎考虑,因为两国生活习惯相差很大。

但那个法国姑娘非常坚持。她的理由是,如果失去这次机会,她可能就会嫁给一个莫名其妙的法国男人——挣一点钱就喝酒,喝醉了就回家打老婆。而她和“杨”已经接触一年多了,从没发现他喝酒,而且有很多法国男人没有的优点。

1917年,法国勒阿弗尔甚至还发生了当地人的聚众抗议,他们抱怨:“如果法军继续伤亡的话,法国就没有男人了。因此,我们继续打仗还有什么意义?最终结果只会使中国人、阿拉伯人和西班牙人,娶走我们的妻子和女儿,并且迟早瓜分我们在前线为之献身的法国领土。”

而法国内务总长鲍慕司甚至在媒体上发布通告说:“华工多数是家境贫寒的苦力……我们法国的妇女,为什么不嫁给那些凯旋的法国士兵,而偏偏打算与黄皮肤的苦力联姻呢?希望广大法国女子迅速觉醒。”

法国的法律还规定:本国女子若嫁与外国男性,则自动失去法国国籍。

但针对这一点,素有“民国第一外交家”之称的顾维钧也发表了声明:中国政府可以代负相关责任。江苏籍的华工张长松和他的法国妻子露易丝,后来就是在中国驻法大使馆完成了结婚登记手续。

当然,大部分的劳工,还是回家了。

据统计,大约有3000名华工因与法国妇女结婚,或者得到了新的雇佣合同,最终留在了法国——他们也成了中法关系史上第一批移民法国的中国人。

从1918年11月1日开始,到1921年结束,大概有11万左右的华工最后回到了中国。除去留在英国和法国的华工,大约有2万名华工渺无音讯,埋骨他乡。其中,留下名字的,只有1874个。

1925年,当时的旅法华工总会写信给法国政府,希望能开辟一个纪念华工的特别墓地,但遭到了拒绝。

直到1988年,在纪念一战胜利70周年之际,法国政府才公布了有关华工的文献,让这段历史大白于天下。

1998年11月2日下午,在巴黎13区唐人街区的布迪古公园内,举行了一次庄严隆重的仪式——法国政府为一战中在法国战场上牺牲的华工建立纪念碑暨揭幕仪式。

纪念碑碑文由法国和中国两国文字刻着:

“ALAMEMOIRE DES TRAVAILLEURS ET COMBATTANTS CHINOIS MORTS POUR LA FRANCE PENDANT LAGRANDE GUERRE 1914—1918

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

所有的墓碑,都朝向东方。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13)

1919年6月27日,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正式签字的前一天。

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陆徵祥收到了一个奇怪的包裹。他打开包裹一看,里面是一把手枪,还有一张字条:

“苟签名承诺日本之要求,请即以此枪自裁,否则吾辈必置尔于死地!”

寄出这个包裹的,就是当时留在法国的华工,山东省莱芜县牛泉镇上裕村村农民毕粹德,编号97237。

这无疑是让人感慨的一个故事。

当初北洋政府派出14万华工,为的就是能以“战胜国”的身份,在战后问德国讨回山东。但是,众所周知,一战结束后,列强并没有把中国视为“战胜国”,而是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了日本。

他们的理由是:中国是“宣而不战”。

这句话,真心对不起在异国他乡同样抛头颅洒热血的14万华工。

有人说,华工也是为了挣工钱去的。没错,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动力,但这些华工到了欧洲战场,付出了绝对对得起那份薪水的劳动,乃至生命。他们并没有辱没中国人的形象,正相反,让世界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和聪慧。

在那个风雨飘摇,“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你还需要他们做到什么呢?

千言万语,不如鲁迅的那句话:

“欧战时候的参战,我们不是常常自负的么?但可曾用《论语》感化过德国兵,用《易经》咒翻了潜水艇呢?儒者们引为劳绩的,倒是那大抵目不识丁的华工。”

8、

唐朝从来没有以胖为美。

这个谣言很早了,以至于人们提起唐朝,总会有一个观念:唐朝人喜欢丰腴的美人

于是,一些微胖的女孩子总是会感慨,我要是生在唐朝,怕是国色天香了吧?

您怕是想多了。

唐朝人的审美和其他时代一样,有人喜欢瘦的,有人喜欢微胖的,但多数还是喜欢胖瘦适中的女孩子。

……

记得之前就有个问题,大概是问,唐朝人一天吃两顿,为何还以胖为美?本来按照知乎“要问为什么,先问是不是”的原则,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

因为唐朝从来没有以胖为美过。

奈何当时下面的回答几百条,诸多大V关于唐人为何以胖为美分析的头头是道,我人微言轻,再跑去嚷嚷这压根儿是个伪命题,一来不合时宜,二来也不见得有人能看到。

所以,在这里必须得辟个谣,杜绝一下某些女孩唐穿的小幻想。

……

首先,唐朝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中唐以及晚唐,都不以胖为美,这点想必是共识,不需要解释吧?

问题只出在盛唐

有人言之凿凿,因为盛唐时期,国家昌盛,于是国人心态也大气,故而出现了以丰腴为美的现象,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包罗万象、海纳百川。

那么,我们要追根溯源:盛唐以胖为美的说法从何而来?

根据南开大学郭丽博士《唐代“以胖为美”之女性审美观演变考论》一文,给我们提供了一参考人物:杨贵妃

杨贵妃是盛唐的名片,也是公认的唐朝美女,而她就是身材微胖,所以,这难道不是代表唐人以胖为美吗?

关于杨贵妃的身材,《新唐书》与《资治通鉴》都用了一个词:丰艳

而《开元天宝遗事》则更是直截了当地说:

“贵妃素有肉体……”

于是,人们得出了唐朝第一美人是胖美人的结论。

可问题是,这些史书的作者都是五代、宋代的人,他们根本就没见过杨贵妃,又怎么能知道杨贵妃是胖美人呢?

反而,是唐人的《长恨歌传》称杨贵妃是纤秾中度,也就是说身材正常,微胖?不存在的。

还有,我们中学学的白居易大大的《长恨歌》,有一句“侍儿扶起娇无力”,可见在白居易看来,杨贵妃是纤瘦无骨、软弱无力的形象,你见过丰腴小胖来个娇无力的吗?那得多辣眼睛啊!

况且,退一万步说,就给你算杨贵妃是胖美人,难道就可以以偏概全地说,盛唐以胖为美吗?

比如,唐玄宗给儿子选妃,要求就是:细长洁白。

而唐玄宗大哥,宁王李宪曾夺人妻子,那女子就是:白明媚。

唐玄宗的绯闻女友梅妃(其实不存在),也是:清瘦俏丽如梅。

可见,从史料上讲,盛唐哪里以胖为美了?

……

当然,您这时候又要反驳了:唐代的仕女图,上面的女人就是胖乎乎的鸭!

那我要反问:谁告诉你,图上的女人就是唐代的美女的?唐朝人告诉你的吗?

关于唐代绘画为何以胖为美,这点,唐后期的周防就已经告诉我们了:

防贵游子弟,多见美而贵者,故以丰厚为体,而又关中纤弱者为少,而其意秾态远,宜览者得之也。——《宣和画谱》卷六

可见,在唐代,因为地域原因,仅是关中这里胖女孩多而已,恰好首都长安又在关中,于是画师画画多写实,参照物多为关中女子,故而胖女孩多了些。

当然,您又反驳了,唐代不止是长安啊,敦煌那里的壁画,女孩子也是胖胖的。

哎呀,您别忘了,敦煌受哪个宗教影响?

佛教。

而佛教的菩萨形象都是宝相庄严,显得富态丰满,所以说,敦煌壁画实际上是受了佛教的影响,如果一个受佛教影响的地区画壁画用的是纤柔妖娆的女子,反而很违和啊对不对?

……

这里给大家看看陕师大历史系王双怀教授的说法。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14)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15)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16)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17)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18)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19)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20)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21)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22)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23)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24)

9、二战时期大规模欺骗战之充气坦克

二战期间,世界各国使用了大规模军事欺骗手段。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幽灵军,整个欺骗部队由1,100名男子组成。其武力值足以对抗两个师军力(多达30,000人)。这个障眼法使敌军误认为此地有严密武装。

成批量的造假坦克,集中在德国的莱茵河畔附近。假坦克的细节制作至关重要。

坦克履带由推土机制造,散落其周围的是真正的炮弹壳。

幽灵军可以进行大规模的伪装,通过视觉欺骗敌人。当然,伪装绝不像麦田里的稻草人般小儿科。而是由真正的建筑家和设计师共同完成的艺术作品。请看下图↓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25)

一位幽灵军的一员,以M-4Sherman为原型,复制的橡胶坦克↓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26)

1939年,士兵在英格兰举起一个充气坦克。↓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27)

1918年,德国,由芦苇制成的假坦克↓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28)

1925年,德国士兵推着一对假坦克↓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29)

1928年,德国生成的纸板坦克正在演习↓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30)

1931年,德国士兵正准备将假坦克外壳附着在汽车上↓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31)

1931年,德国假坦克↓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32)

1932年,德国人正在用假坦克做军事演习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33)

1940年,英国军队正在给橡胶坦克充气↓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34)

英国士兵在索尔兹伯里平原(战争结束后)正在举着一个充气坦克↓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35)

1944年,美国士兵在法国梅斯检查一辆德国家人坦克↓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36)

10、中国历史上只有溥仪一个皇帝是真正用相机拍了照的

可能有些人要嚷嚷不还有光绪吗

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有哪些小故事(历史上令你匪夷所思的冷门事件盘点)(37)

事实上,这张照片最初是外国人给光绪画的

像,后来给合成的,不是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