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时代,信息相对丰富,阅读却相对贫瘠,黄埔书院阅读研究中心主任董正锋与学生共读名著100本,指导学生写读书报告、赏析名著,为儿童生命成长奠定了精神底色,告别了应试语文教学的尴尬,探索出一种名著阅读教学新模式。
思:怎样启动名著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师生共读名著就成功了一半。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全方位、多层面了解学生需求,既不能一味迎合,也不能一味否定,在兴趣与经典之间寻找平衡点。
孩子阅读初始阶段,对名著的选择至关重要。据统计,广州市中小学名著阅读现状堪忧,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语文素养不容乐观,许多孩子在小学连一本完整的名著都没读过,更谈不上交流与共鸣。据此,董正锋将曹文轩的《草房子》和《青铜葵花》,作为《作家带你导读名著经典100本》的必读书目。
虽然我们习惯将曹文轩的小说定位为儿童文学,但是他的作品如果让初中生来读,更能悟到其中温柔的人性、悲悯的情怀。另外,可以带领学生品评曹文轩唯美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干净的叙述,进而科学有序地将名著的营养内化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中。事实上,经过与学生的一番探讨,他们对《草房子》和《青铜葵花》已经产生走进的渴望。
学生虽然产生了阅读曹文轩作品的兴趣,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只是一味地放任他们自我阅读,没有规定,没有反馈,对于孩子们来讲,仅有的一点兴趣就会被网络游戏代替,就会被快餐阅读代替。因此,要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基础上作出细致的规定,从时间、数量对学生提出要求。
以《草房子》为例,利用11月和12月两个月的时间将《草房子》读完,阅读速度快的学生可以读完两部,并且在每周末的经典自读环节,聊聊读书的进度以及小说中的人物,说说各自的想法。这个时候,不做硬性规定,没有具体的读书任务,如果对书中某些地方感兴趣,可以适当摘记,形式不一。之所以让学生对作品先有大致认识,是为寒假写读书报告做铺垫。
曹文轩
问:如何指导学生写读书报告指导学生写读书报告,设置相关的核心问题,是董正锋不断思考的内容。如何设置答案不拘一格的话题?如何让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我慢慢摸索到了门道。在设置问题的梯度上,本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以读带写,以写创悟,将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草房子》为例,设置的4个核心问题分别为:我从书中找语段、我从书中找描写、我从书中找人物、我从书中找自己。
我从书中找语段围绕第一个话题“我从书中找语段”,再设计几个问题格式:“我喜欢的写景句子或段落——”“这个句子或段落使我产生的感想——”“我的仿写——”。
学生姚宇楚这样阐述这个问题:我喜欢的写景句子或段落——
当时正有着秋天最好的时光,鸽群从天空滑过时,天空中闪着迷人的白光。这些小家伙,居然在见了陌生人之后,产生了表演的欲望,在空中潇洒而优美地展翅,滑翔或做集体性俯冲、拔高与穿梭。这个句子或段落使我产生的感想——
这个句子将白鸽比作人来写。“表演的欲望”更体现鸽子在飞翔时的优美,我感叹鸽子的聪明才智不比人类差。我的仿写——
当时正有着春天最旺盛的时光,燕群从天空飞过时,划过让人赞叹的图案。这些小家伙居然在空中表演起了舞台剧,时时变换着样子,降落伞,三角形,大苹果……真正良好的阅读是经过提炼的阅读,学生能根据问题的指向,鲜活生动地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将自己的情感与生活经历融进阅读。这一点难能可贵。学生读到、悟到、写到的每一点,教师要及时点评,作出评价,以此肯定学生,激励他们认认真真地将名著阅读进行到底。
我从书中找描写
第二个话题是“我从书中找描写”。要求学生在第一个话题的基础上,将文中的描写细化分类。比如“正面与侧面结合”“动与静结合”“远与近结合”“声与色结合”等,让学生在书中寻找相关描写的语段,教师点评。
学生郝康鑫这样寻找:
正面与侧面结合之《草房子》中的例子:每到秋后,那枫树一树一树地红起来,红得很耐看。但这个村子里,却有许多秃子。他们一个一个地光着头,从那么好看的枫树下走,就吸引了油麻地小学的老师,停住脚步,在一旁静静地看。那些秃顶在枫树下,微微泛着红光。在枫叶密集处偶尔有些空隙,那边有人走过时,就会一闪一闪地亮。(董正锋师评:本来秃顶是一件让人备感难堪的事情,作者辅之以枫叶写,则具有了一种别样的唯美情调。)
我从书中找人物第三个话题是“我从书中找人物”。读小说,自然离不开对人物的评价与解读。谈论人物,品评人物,褒贬人物,是阅读小说必不可少的抓手。让学生在读完小说之后,畅谈对人物的看法,点评他们的行为,对小说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与作品真诚对话。
学生樊思佳这样谈论书中人物桑桑:
我不仅喜欢桑桑,更佩服曹文轩将他写得如此鲜活、灵动。桑桑是个好男孩,虽然淘气了一点。他擅长与人交流,与来自江南的细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他心随自己,坚持帮蒋老师和白雀传递信件,因为他觉得自己喜欢做这件事;他直面挫折,当病情恶化时,他不哭不闹,仿佛看淡了一切。偶尔做了错事,被母亲毒打一顿……我热爱这个人物,所以很感谢作者把他写得栩栩如生。(董正锋师评:内容翔实,结合自己的感悟娓娓道来,感情无比真挚,可见你是多么细致地走进了桑桑的内心深处,非常棒!)
对于刚刚写读书感悟的学生,要求浅一点,门槛低一点,只要实实在在表达内心真实感受,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赞赏。轻易不否定,不打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享受读书的乐趣,在日复一日的渐次领悟中走向深入。
我从书中找自己
第四个话题是“我从书中找自己”。针对《草房子》中出现的人物,与自我对接,看看哪个人物清晰地印证着自己的影子。把名著放置在生活中去衡量、去评判,切实把读名著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语文是生活的河流,名著亦是生活的河流,真实亲切就是它们的本来面目。
学生樊思佳对桑桑有别样感情,她这样说:
他的出现让我惊羡不已,因为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读完这本书,我貌似坐上了时光机,回到了以前喧嚣快乐的六一班。自己是一个习惯吵吵闹闹的鬼精灵,但不开心时也会和桑桑一样,成为一个高冷的人。总之,桑桑和我有相似的性格,可他身上又有我望尘莫及的特殊经历。(董正锋师评:由桑桑写到自己,写得多么动人,多么贴切,又多么富有人情味啊!好文字就是这样,甘之如饴。)
《草房子》的读书报告,不仅浓墨重彩地彰显了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也为今后进一步有次序、有条理地读小说奠定了坚实基础。《草房子》之后,师生又共读小说——《城南旧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每个学期读两部。
在师生的共同交流中,慢慢厘清小说的读书思路:读人物——谈情节——看自己——说写法,并据此写出《城南旧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报告。读《水浒传》时,增加分量,要求学生把品析人物写成600字左右的作文,深度剖析水浒中的人物,学生的品读辞甚畅达、见解独到,读后让人眼前一亮;读《平凡的世界》时抓住一个点“你的爱情长啥样”,让学生辨析小说中不同类型的爱情,感悟作者路遥对爱情清醒又有点浪漫、浪漫又有点痛苦的精准衡量,学生不仅喜欢,而且分析得头头是道。
美: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散文
与读小说类名著同时进行的,还有各类散文作品的阅读。除引导学生读曹文轩的小说,还辅之以读《张晓风散文》,用“我喜欢”的句式引领学生与散文对话,撷取散文优美的语言,指导学生读《毕淑敏散文》,认识散文的表达之美、哲思之美。
下面以学生黄曼曼读《毕淑敏散文》为例,谈谈对学生散文阅读的具体指导。
读散文,重在引导学生领悟精准到位的语言表达,感受作家对生活的高度提炼,对表达技法的娴熟运用。通过与学生交流探讨,总结出一条读散文的总体思路:语言美——哲思美——手法美。每个话题先呈现作品的具体实例,然后谈出美的理由,教师适时点评。
第一个话题是语言美。散文的语言往往是打动读者的第一要素,学生如能对散文的语言产生敏感,进而畅谈美的理由,善莫大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避免学生对语言进行标签式赏析,动不动就用“生动形象”之类的词语,从第一感觉入手,真实自然地表达理由,不套用格式,不做公式化训练。学生黄曼曼找读的“语言美”理由虽然平淡,但很用心,值得肯定。
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
美的理由:以“假如恨比爱多”开头,让读者想要急切地了解它的不良后果是什么;接着又告诉我们遇到这类情况会怎样做,完美的语言给人以完美的印象。
第二个话题是哲思美。引导学生读《毕淑敏散文》,其实也是在引导学生真正认识人生,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生黄曼曼很聪慧,她懂得如何在毕淑敏的引领下,与自己展开高质量对话。
1.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收获。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
思考:当父母付出的爱被隆重地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受到被爱的尊贵与神圣,这样才能“在爱中领略被爱”。(董正锋师评:在爱与被爱的话题上,孩子发出的声音是那样清纯和响亮!)
2.凝视远方,崇高给予我们勇气,也使我们更感觉自身的微不足道。因为山是没有穷尽的。
思考:崇高的侧面可以是平凡,绝不是卑微。所以,面对崇高,首先应有勇气。实际上,崇高只是一种战胜恐惧之后的豪迈。(董正锋师评:这样解读真好!崇高是一种豪迈,是一种战胜负面影响后的生命最佳状态。)
第三个话题是手法美。散文运笔自如,行云流水,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散文中比比皆是。如果能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对各种手法的运用进行筛选,然后仿写,学生的语言表达无疑能更进一层。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学生先找准实例,然后照猫画虎,写得像模像样。
感谢死亡,它如筛网,过滤优选了生灵的种子,以生机盎然的新锐代替了蹒跚钝化的老迈。
仿写:感谢生命,它如导游,欣慰地接纳了前来世界观光的人们,以公平端正的态度为人们阐述世界的美好。(董正锋师评:由此及彼的联想,自然生动,喻体选择恰当,表达清晰而深刻。)
经过深入细致的研读、深思、反馈,许多学生对散文亦产生走进的热望,他们的读书报告详尽而全面,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搀扶中,采撷读书的乐趣,感悟到名家名作的魅力,真正达到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
读《贾平凹散文》,贾平凹特立独行的语言风格,引发学生广泛讨论;
读《梁衡散文》,梁衡散文的大气象、大姿态,深受学生喜欢。
乐:告别尴尬的语文教学师生共读、探讨名著,作为语文教学一个极其重要的支流,不应该在大语文中缺席。在喜阅童行,曾有一个学生很懂事地问董正锋:“杲杲老师,我们用不用再买一本语文习题集?”我笑着拒绝:“一本导学案已经那么厚了,你们就那么想做题吗?我们先读书,学会读书才是真正的学语文。”学生无心之言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尴尬,从上学伊始就要在题海里摸爬滚打,学生学语文的灵气一点一点被挤压殆尽。语文教师如何呵护学生学语文的灵气,远比告诉他们应试的绝招更高瞻、更长远。
呵护学生对语文的敏感,莫过于科学有序地引领他们读书,读中悟,读后写。如果能将读与写经营好,便开创了一条学语文的康庄大道。从第一学期开始,学生假期的语文作业与做题无关,就是读名著、悟名著、写读书报告。每次放假开学前的作业检查变成了读名著的反馈,利用2课时左右的正课,充分让学生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有时小组展示,有时个人展示,并举行盛大的颁奖仪式,评选班级阅读明星。这样的方式还能治疗假期综合症。
学期中间,如果与教材推荐的名著对接,就可以拿出3课时至4课时的时间夯实阅读。考试结束,放假之前,学生轻松时刻,也可以拿出2课时进行阅读反馈。语文学习一旦与仪式感密切相连,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就会浓厚而恒久,对语文课的期待远胜于其他学科。
几次共读实践坚持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日渐提升,无论品读还是赏鉴,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语文试卷的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不再成为学生做题的障碍。需要警惕的是,在重视学生共读共写的同时,字词积累、病句辨析、诗句默写、文学常识等基础不能荒废,要提升这些基础能力,可让学生互相听写、互为督促。
总之,阅读与应试不矛盾。从董正锋老师的实践结果看,一部分读书能力强的学生的阅读理解,有时与标准答案相差无几。
经过三年的尝试实践,整个班级的阅读状态蓬蓬勃勃,定向深层的交流反馈课更是让学生推崇备至,学生畅谈读书感悟,与大家分享读书心得,真正做到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学生课下的谈资之一便是“今天你读了什么”。
良好的读书习惯正在养成,愉悦的读书氛围日渐浓厚,对语文教学来讲,这样的读书状态便是语文学习的最佳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