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中国

编者按:今年912日,是首批留美幼童抵达旧金山150周年。20037月,珠海市有关部门举办《容闳传》首发式暨“容闳与中国教育”研讨会,该书作者刘中国曾作题为《容闳:一个为未来而生活的人》的发言(收入《〈容闳传〉赠书仪式暨“容闳与中国教育研讨会”资料荟萃》)。现编发于此,以飨读者,以资纪念。

容闳个人介绍 一个为未来而生活的人(1)

△黄晓东、刘中国合著《容闳传》,珠海出版社2003年版

在容闳这面旗帜下我们有幸走到一起来了。今天,珠海市政协和香洲区政协联合举办《容闳传》赠书仪式暨“容闳与中国教育”研讨会,这是我和黄晓东写作这本书时所没有想到的。因此,除了表示感谢,我们更多的是感到一种意外的欣幸。

今天莅会的黄天骥老师、叶春生老师、黄树森老师,是我们大学时代的老师,毕业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关心我们的学业、工作和生活,勉励我们把务实和理想结合起来,不要浪掷时光的珠玉。我们谨记恩师的教诲,力求寸进。借此机会,两位老学生向恩师敬致谢意。

我们读大学时正值十年浩劫结束不久,老师们刚从“牛棚”重返讲台,我们许多同学是“老三届”,辛磊在一首诗中写道:“我从昨天向你走来/我的身后/是一长串阴暗的日子/和像那些日子一样阴暗的叹息”。在广阔天地里接受多年“再教育”,然后跨进梦寐以求的大学之门,实在太不容易。相对而言,我和晓东“生正逢时”,他进校时才16岁,我那年18岁。

1980年,也就是我们进校次年,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成立,中国开始步入改革开放之路,校园里弥漫着一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氛围。在那个充满激情和想象的年代,我们在课余尝试文学创作。我记得晓东读罢伏契克《绞架下的报告》写过一首诗,他说,伏契克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世界上有一个/为未来而生活过的人”。我们在学校课堂上,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在如火如荼的现实生活中,陆续结识了一大批为未来而生活的人,其中之一就是《西学东渐记》的作者容闳博士。

容闳个人介绍 一个为未来而生活的人(2)

△刘中国(左)、黄晓东在甄贤学校前合影

那些为未来而生活的人,注定是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深知“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哲学命题,同时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随着时光的推移,现实的所谓“合理性”将被推排成昨日黄花,一个孕育着科学理性的崭新时代正在到来。容闳就是这么一个大人物。他于1828年出生于现在的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1835年入读澳门马礼逊预备学堂,1847年赴美国留学,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在留学期间,树立了“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理想。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为应对这一变局,近代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中期开始购买洋枪洋炮和引进“制器之器”,创立军事工业,标志着学习西方物质文明的兆始;70年代初开始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标志着对“华尊夷卑”观念层次上的重大突破;容闳于甲午战争后提出的“新政策”,以及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运动,则把仿效欧美国家,改革中国政治体制提上日程——所有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摆脱中国在世界格局中落后挨打的命运。在近代中国兴起的三次学习西方的浪潮中,容闳一直是坚忍不拔的实践者、倡导者、推动者甚或领导者,满腔热情地从事“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光明磊落事业。

容闳个人介绍 一个为未来而生活的人(3)

△容闳像

那些为未来而生活的人,注定要踏上安徒生童话故事中描绘的“荆棘路”。在这篇童话中,安徒生把苏格拉底、荷马、哥伦布、伽利略、贞德等名字,编织成一束朴素的花环。他告诉我们:世界的历史像一个幻灯,它在现代的黑暗背景上,反映出一个明朗的片子,说明那些造福人类的善人和天才的殉道者怎样走上荆棘路。选择“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作为毕生事业,容闳从此也踏上了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无论是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三部曲”的过程中,还是在传播华夏文明以及保护华工、维护国家主权的抗争中,容闳的身影随处可见。当所有这些努力一一化为泡影后,他开始倡导砸烂满清王朝国家机器的暴力革命,先后参与策划1900年的自立军起义、惠州归善县三洲田(今属深圳)庚子首义以及广州大明顺天国起义。这位被民间会党组织推选出来的“中国国会”会长、“临时大总统”,一下子变成帝国鹰犬人人可得而诛之的“国事犯”,他只得背井离乡,远赴美国避难。即使远隔重洋,容闳依然心系国运,“舍忧国外无他思想,无他事业”(梁启超语),“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变苦境为乐境,不特为中国造福,且为地球造福”的念头,像梦魇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在风烛残年,还协助孙中山制订了旨在推翻满清政府的“中国红龙计划”。直到辞世前数月,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王朝寿终,中华民国草创,容闳才迎来了一生中最后的幸福时光,在“荆棘路”上所遭受到的所有磨难终于得到报偿——他看到“中国人民正处于自己主权的最高峰”。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函邀容闳博士归国辅政,“以巩固我幼稚之共和”。但是,一个伟岸的生命已经接近终点,他再没有力气呼应来自故国的召唤了。

容闳个人介绍 一个为未来而生活的人(4)

△容闳英文自传封面

那些走在荆棘路上的人们,除完成自己的使命,还指示后来者完成他们的遗志。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来看,容闳“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努力,和后来一批又一批为国家富强、人民自由而不懈奋斗的仁人志士有着某种必然的内在精神关联。1909年,81岁的容闳博士在他的英文自传(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序言中写道:“我的爱国精神和对同胞的热爱从未衰减,苦心孤诣地完成派遣留学生的计划,这是我对中国永恒热爱的表现,也是我认为改革和复兴中国的最为切实可行的办法。”安徒生告诉我们:“光荣的荆棘路看起来像是环绕地球的一条灿烂的光带,只有幸运的人才被送到这条带上行走,才被指定为建筑那连接上帝与人间的桥梁的、没有薪水的总工程师。”这不仅是一个悲壮得令人忧伤的童话故事,也是被那些伟大的生命证明了的结结实实的现实。

那些走在荆棘路上的人们,往往会迎来一份迟来的荣光。各位师友与来宾,今天我们是在容闳的旗帜下聚会,而且是在他的故里聚会。这种纪念性的聚会,从容闳辞世的那一年就开始了:1912年,留美幼童容星桥捐资修葺“甄贤社学”并易名为“甄贤学校”;1921年,容闳族人重修这所学校,并在学校礼堂东壁镶了一块纪念碑。在美国,也有一所“容闳公立小学”,毫无疑问是纪念容闳的。

容闳个人介绍 一个为未来而生活的人(5)

△容闳1871年捐资兴建甄贤社学

几年前,黄晓东受深圳市政府派遣,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进修,他除写成《美国地方政府结构与职能研究》一书外,还和夫人一起收集了一批国内罕见的容闳文献史料,并专程造访设在纽约市曼哈顿唐人街的“容闳公立小学”。晓东回国后,我们几次结伴赴珠海查阅文献史料,观瞻至今书声琅琅的“甄贤学校”。容闳1871年捐资在故里创设甄贤社学,务在教育子弟,造就人才,以备他日国家之用,流亡香江的“长毛秀才”王韬《征设香山南屏乡义学序》有云:“太守(容闳)之奋然欲成是举,其志固非寻常所可限量,而其见亦非仅在区区之富贵利达间。盖敦风俗,崇教化,育英才,乃其大者远者,在所宜先也。特是莫或倡之则事不集,莫或继之则美弗彰,尚望有与太守同志者始终以持之也。”我得承认,在任何一座纪念性的建筑物面前,心灵从来没有像在这座“甄贤社学”面前那样,产生过那样大的震撼。

容闳个人介绍 一个为未来而生活的人(6)

△甄贤学校今貌

围绕容闳这个光辉的名字,最近的一次纪念性质的聚会,是1998年11月,为纪念容闳170周年诞辰,珠海市政府主办了“容闳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地区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与会,会后出版了纪念文集《容闳与中国近代化》;而在容闳的“第二祖国”美国,也多次举办类似的纪念活动。我想,这种纪念活动还将一次次举办下去,就像纪念那些推动人类社会进程的重量级人物那样。

容闳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终身致力于“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事业,确信苦难深重的祖国会有灿烂的前程,配得上它的壮丽山河和伟大的历史。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粒饱满的种子,而且是一粒寻找土壤的种子。容闳把“西学东渐”的种子播在自己的故乡,于是清末民初的香山县在中国引领风骚;他把种子播在积贫积弱的祖国,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于展现出辉煌灿烂的前景。

容闳个人介绍 一个为未来而生活的人(7)

△黄书森书邹鲁诗联赠刘中国

容闳已经辞世90多年,但他留给我们一笔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正如黄树森先生在序言中所说:“容闳,是一笔独异的、重要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说‘过渡时代’的血与火,熔铸了容闳这样一个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中国近代化先驱人物;那么,他所创下的丰功伟业将辉煌于21世纪,推动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并以成倍的价值,辉煌于中国和世界。因为,只有今天,‘日趋文明富强之境’的中国已经呈现,中美文明的递进渐入佳境,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向势所必然——这才是容闳天才预言并毕其一生以求的最好注脚。”或者如晓东在本书后记中所言:“只有借助于正在实施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才能够理解终身致力于‘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容闳;只有借助于容闳和他的同时代人全力推动中国近代化浪潮,我们才能够充分理解中国现代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迎接新世纪的一轮旭日。”容闳是一个“过渡时代”的英雄,也是为未来而生活的大写的人。

我和晓东追寻容闳的心路历程,写作《容闳传》,只是做了自己应做的工作,而且深知这份工作并非尽善尽美,我们恳请各位师长、领导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今年是我和晓东大学毕业20周年。我们谨以此书献给母校中山大学,献给我们的师长和同窗好友,献给在人生旅途上鼓励和鞭策我们的人们,献给所有那些为未来而生活的人们。

2003.7.26 珠海宾馆

审读:喻方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