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急救泳池边有人溺水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你们奔赴一线我们保驾护航?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你们奔赴一线我们保驾护航(请让开我们来)

你们奔赴一线我们保驾护航

“急救!急救!

泳池边有人溺水了!

已经没有呼吸和心跳了

快来人啊”

“我们是清华长庚医院的护士

请告诉具体位置,我们立刻过去!”

3分钟后

奇迹般地

她们从死神手中夺回了一条生命

7月28日,恰逢轮休的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科护士范烁和徐甜甜正在游泳馆办理健身手续。听到前台系统中传来的紧急呼救后,二人迅速亮明身份,跟随工作人员快步赶往现场。

此时,患者已经被救上岸,体育馆的工作人员正在连接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围观人群有的不知所措,有的手忙脚乱,不时传来拖鞋和地面摩擦的呲呲声响,现场紧张又慌乱。

进入泳池场馆的范烁就早已调整到了工作状态,她边箭步向前,边快速环顾四周,评估环境风险,规划围观人群的最佳距离。

“不建议进行电除颤!”AED发出提示音。

范烁连忙俯下身来,跪在患者的右侧,紧急评估状态:呼叫不应、失去意识、没有呼吸、颈动脉与大动脉均无搏动。

6年的急诊科工作经验告诉她,患者此刻心脏可能处于无脉性电活动状态,已经没有机械收缩了,需要立刻进行心肺复苏!

“大家再往后退一点,保持安静,赶紧拨打120急救,请工作人员联系患者家属!”

范烁向人群中呼喊并精准定位到按压点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范烁(前排左二)与王文洁(前排左一)进行施救

一下、二下、三下......

清理异物、开放气道......

范烁不假思索地实施早已驾轻就熟的急救程序,此刻的她宛如一台心肺复苏仪,手掌根与胸壁按压回弹之间,推动全身血液腾挪转移,流动的血液在静默的身体里滋养希望。

三个复苏循环以后,范烁重新评估患者状态。

“有心跳了!大动脉搏动也出现了!”

满头大汗的范烁激动地喊了起来。此时,距事故发生只过了3分多钟,距离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4分钟,仅剩下几秒钟......

每分钟100-120次,胸廓下沉深度达5-6厘米——是持续高质量胸外按压的关键,每一下按压,也要胸廓充分的回弹才能保证血液的有效循环。这是一个非常考验体力和耐力的技术活。

急救成功的范烁稍稍松了一口气,待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将其摆放至复苏体位。此刻她才意识到为了争分夺秒,来不及摘手表的腕部被压出了很深的印迹,胳膊和手不住地发抖,浑身沾满水和分泌物,膝盖都是青紫的。

“咳咳咳......”

剧烈呛咳、没有意识、叹息样呼吸,浑身呈现紫绀状态,患者情况仍不容乐观。

范烁立刻重新抖擞精神,与赶来协助的同事徐甜甜、王文洁一起将患者翻身拍背,使其咳出误吸的水,用纱布清除口中的呕吐物、进一步清理气道后,将干净纱布垫于患者牙齿中间,防止舌咬伤。

随后,患者被顺利送往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科。直到得知同事为其完成气管插管,连接起整个呼吸系统,保障了病人维持生命最基本的运行后,范烁三人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徐甜甜、范烁、王文洁(从左到右)

三人及时有效的救援为后续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患者已脱离生命危险,体征稳定,转回了普通病房。

“非常感谢这几位护士及时救命!”患者家属说,“作为医护人员,她们展现出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高尚品质和专业技术,通过这件事,我对咱们医院更加信任了!”

8月中旬,体育馆的工作人员来到医院,向三名护士献上了锦旗。“白衣鼎力相助,彰显责任担当”,简单的十二个字,无疑是这段急救的真实写照。

与时间赛跑,与死亡战斗,尽一切努力守护每一条生命。6年间,范烁参与过大大小小的无数次急救工作,救治人数超过2000名。死亡抢救面前,医护工作者的主动权源自自身的专业素养。

“对我们来说,每一个动作都关乎生死的考验,我们要做的不是合格,而是完美。日常我们经常进行各项操作技能培训、考核,持续不断的临床训练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

谈及她的贡献时,范烁说:“这是我的工作,我就是干这个的,救死扶伤,职责所在。碰到任何人,我都会去救,无论在什么场合。”

为生命的往来鞠躬,医护工作者无疑在大众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们并非生而无畏,只因对生命充满敬畏。

正值开学季,新一批的莘莘学子踏入清华园。他们心怀憧憬,踌躇满志,对即将在清华园展开的故事翘首以盼。经过岁月磨砺,他们将循着一个个风物人情的脉络,发现磨砺清华人精神磐石的价值原点就镌刻在校训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人的言行之间,正是对校训的不断传承和延续。

为你们点赞!

文|吴新姿

图片 |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来源: 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