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君集,唐朝名将,开国时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出谋划策武德九年,侯君集支持并劝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并且在政变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成为了李世民亲信贞观十三年,设立凌烟阁,侯君集凭借功绩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名臣之中这样一位名臣却为何会因为参与谋反而落得身首异处的结果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侯君集为什么要反李世民?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侯君集为什么要反李世民
侯君集,唐朝名将,开国时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出谋划策。武德九年,侯君集支持并劝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并且在政变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成为了李世民亲信。贞观十三年,设立凌烟阁,侯君集凭借功绩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名臣之中。这样一位名臣却为何会因为参与谋反而落得身首异处的结果呢?
侯君集的军事天赋,早在贞观八年唐朝灭吐谷浑的战役中就得到体现,当时,李靖凭借一场伏击战击退吐谷浑大王伏允,但面临着一个难题,伏允已退入腹地,是否要继续追击?众将议论纷纷,正当李道宗,李道彦等大将都劝阻李靖追击时,李靖感到为难,他希望覆灭吐谷浑,又不愿意因此与两位王爷产生不合,唯有侯君集起身反对,并充分理由反对李道宗等人。而这恰恰符合李靖的心意,让李靖最终覆灭了吐谷浑,也因此李靖将侯君集作为大唐新一代的名将来培养,得到这位“军神”的认可,其军事才能的优秀可见一斑。并且,在征战过程中,侯君集率领的南路军经历了两千里的荒漠,遇到了夏日降雪,最终才抵达目的地,这般毅力和勇气不是常人可以拥有的。
后来侯君集独领三军远征,灭亡高昌,再次扩张了唐朝的版图,因为功勋卓越,被封为陈国公,吏部尚书。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但往往在这巅峰之处,再向前一步,就是无尽的深渊。
侯君集本人性情傲慢善妒,喜好炫耀自夸,因此与朝中同僚的关系一般。在灭亡高昌之后,又纵容麾下将士掠取当地财富,于是受到言官的指责,出人意料的是,对于自己的亲信,李世民并未过于袒护,而是将其直接下狱。原来,李世民素闻侯君集的性情,因此,此番将侯君集下狱,应该也只是想提醒侯君集要有所收敛,不要过于张扬。但侯君集心中却不这么认为,在狱中,侯君集心中愤愤不平,认为李世民赏罚不公,不顾多年的情谊和南征北战的功绩,因此在侯君集的心中,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君臣之间的嫌隙就此形成。
侯君集确实是一个天赋绝伦的帅才,但却绝非是一个可以混迹官场的政客。军事上,他有超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政治上,他却十分盲目,大概是军事上的自信导致他政治上的自大和昏庸吧!
侯君集灭亡高昌后,受封为吏部尚书,在六部之中,吏部的权力堪称最大,但侯君集还是不满足,他认为自己的功绩和李靖差不多,但是李靖却被封为尚书右仆射,权力地位都比自己高,对李靖心怀嫉妒的同时,对李世民的偏心越发不满。心中却早已忘记,李靖之前对他的培养,李世民对他的赞许和提拔。
贞观十七年,太子詹事张亮被外放为洛州都督,侯君集认为张亮也是被言官所害,于是找到张亮,想激起他心中的怨气,一同造反,并且直言不讳地用上了“造反”二字。张亮拒绝后向李世民汇报了情况,所幸唐太宗念及旧情,并未处理侯君集,但是却有所疏远,而侯君集对此却是毫无察觉,依然我行我素。
被张亮拒绝后,侯君集又把目光放在了当时有些失意的太子——李承乾身上,怂恿李承乾起兵造反,效仿当年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直接夺取帝位。不幸的是,此事被太子的手下揭发,侯君集被捕入狱,半月后处以死刑,一代将星的传奇就此落幕。
当侯君集追求高官厚禄,显赫名声的时候,他就已经被这朝堂的污浊侵染,不再是那个在战场上坚毅英勇的侯君集了。这斑斑劣迹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得到的越多,就会变得越难以满足,会去追求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加盛大的名声,在一条由贪婪和欲望铺成的灭亡之路上越走越远。
大家可能会感到疑惑,同样是谋反,为何李世民原谅了侯君集第一次,却无法原谅第二次,并且毫不留情地痛下杀手。原因很简单,常言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的方式夺取了帝位,看似是成功,实则忍受着诸多痛苦,而侯君集勾结太子效仿玄武门之变,无疑是戳到了这根神经。李世民借此上位,自然会特别防备旁人用同样的方式来谋取他的皇位。
纵观侯君集的一生,是军事成功与政治失败的结合,他的性格是其灭亡的最大原因,放到今天的社会同样如此,傲慢和过度的自夸只会导致交往时的尴尬。戒傲戒躁,才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前提,通过沟通,隔阂才会被消磨,可能发生的悲剧自然能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