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梁启超受邀前往苏州进行一场演讲,在演讲中他诉说了教育的本质,直到今天他的演讲都备受推崇。

梁启超的家风家训是怎么来的(成功父亲梁启超)(1)

他认为教育分为知育、情育和意育这三大部分,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单纯获得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教育学会做人。梁启超可以算是民国以来,最为成功的父亲,他培养出了一个精英式的家庭,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奇迹。

梁启超的家风家训是怎么来的(成功父亲梁启超)(2)

作为民国大家,梁启超忙于办学、写作等各种杂物,但是他的子女9人各有所长,都成为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精英。

他这9个儿女包括,成为中国院士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勇以及火箭学家梁思礼,此外还包括深愔诗词的梁思顺、专注于图书馆学的梁思庄、就读于西点军校的梁思忠、经济学家梁思达,以及投身g命事业的梁思懿和梁思宁。

梁启超的家风家训是怎么来的(成功父亲梁启超)(3)

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有待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中父母教育的缺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不应缺位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经历无数风雨挑战,需要学习很多技能。在这个时候,父母如果缺席孩子的教育,我有可能会打乱孩子的成长节奏,让孩子陷入成长的迷茫之中,甚至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

梁启超的家风家训是怎么来的(成功父亲梁启超)(4)

一旦父母从孩子的生活中缺位,就会使孩子缺失安全感。而这些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影响下变得孤僻内向。这样的性格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和进步,甚至会阻碍孩子的社交。

良好家风对孩子很重要

古语有云:“家和万事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彼此理解,才是建立良好家风的前提。

梁启超的家风家训是怎么来的(成功父亲梁启超)(5)

在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建立学习型家庭,家长无论做何工作,都应当对学习保持热衷,崇尚文化为家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双减政策盛行的当下,孩子的学习有赖于父母的指导,浓厚的学习氛围会在无形之中熏陶着孩子。

梁启超的育儿经验

良好的家风能塑造高尚的情趣。家风是父母的做人原则,家风也通过日常生活影响着孩子,净化着他们的心灵。

经验一:享受生活的趣味

梁启超曾说人要生活在趣味中,当然要想品尝生活的趣味,就要学会适度放松,生活不是无休止的竞赛,无需带有强烈的目的。

梁启超本人就是一个张弛有度的人,他的9个子女在他的影响下,也学会了品尝生活的乐趣。

梁启超的家风家训是怎么来的(成功父亲梁启超)(6)

当然根据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家庭中,母亲更容易患有下意识的控制感,他们更容易产生内心的焦虑。而父亲则与之相反,他们相对而言更加放松,能够轻易的融入到孩子们的玩耍之中。

经验二: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在对待子女的学业时,梁启超曾借曾国藩的名言来教育子女,他认为对待学习要“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大多数孩子之所以无法取得真正的进步,正是由于家长和孩子放不下利害得失。

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够获得成功来普惠家庭,可事实上这样的想法具有功利性,孩子很难在功利性的指引下,取得真正的成功。

梁启超的家风家训是怎么来的(成功父亲梁启超)(7)

其实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不必过多担忧子女的收获,只要孩子能够认真耕耘,总有一天会有所成就。过分期待丰收会使孩子的精神倍感负担,会为孩子徒添苦恼。

经验三: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梁启超也格外推崇启发式的趣味性教育,强调子女应当在坦荡的基础上遵从个人的自由意志。一个人应当拥有强大的意志力,否则即便他拥有丰富的知识,也无操用的可能。

梁启超的家风家训是怎么来的(成功父亲梁启超)(8)

孩子不是父母的提线木偶,父母应当学会适当放手,鼓励孩子勇敢的追求自我,不被低等的欲望所牵制。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够听话懂事,生活在规划好的框架之中。其实这是一种缺乏远见的教育方式,他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只有狂者才会进取。

结语:

家风是每个家庭核心的精神动力,良好的家风才会为孩子提供立身处事的行为规范。梁启超的传奇家庭广为称颂,就是因为他们宝贵的家风传承。父母才是子女的指路明灯,从一出生起,父母就伴随在儿女左右,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深刻倒映在孩子的脑海。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