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就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

其实在汉字的衍生发展中,也是这样一个问题,“汉字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

信息化时代,有很多的网络用语,完全抽离了字面意思。代表着一种新的沟通方式,既能意会,又能言传。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有点像教科书。从汉字的起源到汉字的变化,以及今天当下我们使用的汉字,分析了个明明白白。

是字怎么来的(字从哪里来)(1)

有些汉字变化不大,从古至今,形状相同,但是意思已经不同。也有的汉字形状几乎已经看不出当年的模样。

记得文化运动时,有学家提出,要更换汉字,因为汉字太难了,现在看来,这种提议确实匪夷所思。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之一。

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5000年来的历史演变,从汉字上就可以看出很多端倪。

在全世界都在用字母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还在用表意字。就因为汉字有它的超语言功能。我们的诗歌,最能体现汉字的美学,博大精深。

书中分析了几个汉字,比如“人”。

是字怎么来的(字从哪里来)(2)

左右支撑,互为依靠,一个人,靠自己是不行的,要懂得借力,懂得帮助别人。

最初的人,祖先们参照了人的基本形态,没有像现在这么爽朗和直立。而是有点驼背,有点弯腰。那时候人类的生活物质条件有限,人均寿命偏低,很多人为了节省力气,养成了弯腰走路的习惯。

直到在汉代的隶书中,才出现了“人”这样的字形,除了人类群体文化的提高之外,物质条件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参照。

汉字的文化,包罗万象。

不仅有推演,也有故事。

有研究学家表明,近5000年的华夏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沉浮,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文化根基还在,我们的民族魂还在,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汉字文化。

汉字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

通过汉字,我们也总能为生活找到一个开解。

比如说“忍”,人们总会说,“忍”字头上一把刀。忍就是心在滴血。即形象又丰富。

本书是清华大学教授,李守奎老师主编的,除了有书籍,相关内容还在其他平台播出。这本书也是作者研究的成果“汉字释解的理论建构与汉字文化的普及”,书中再讲每一个汉字的时候,都配了汉字的演变图史。

是字怎么来的(字从哪里来)(3)

当我们看到“亦”这个字,曾经代表“腋”的时候,忽然就明白了,造字的神奇之处。最初我们从象形字到形声字,会意字,中间有历史也有人文,更多的是祖先的智慧和文化的传承。

汉子也是一种艺术,是人文的艺术。

56个民族,共同使用汉子,共同使用普通话,这样我们的文化更加强大。

有时候,同样的语言,因为地域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方言,但是只要写出的汉字都是一样的,就感觉亲如一家,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说解文字一百五十讲》为我补上了汉字学习的重要一课,尤其是成年后阅读这本书,和在课堂上听讲也是不同的感觉,身上有了生活的痕迹,对自己的文字也怀有不同的感情。

从此,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更深了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