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拿到校招的offer,校园的时光也越来越少,读书也有十八年了,今天突然想回忆一下自己读了18年的上学之路,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几十年的求学之路?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几十年的求学之路(我的18年求学之路)

几十年的求学之路

最近刚拿到校招的offer,校园的时光也越来越少,读书也有十八年了,今天突然想回忆一下自己读了18年的上学之路。

今年二十三,国内上游985,明年研究生毕业,校招bat互联网技术岗。

回想自己18年的读书之路,有时也觉得十分有趣,可能在别人眼中也算励志。

一、小学

2004年读小学,是爷爷家农村的一个小学校,记忆已经有些模糊。

只记得当时,天天跟着一群小伙伴漫山遍野的乱跑、挖野菜、掰树枝打架、抓知了、抓蜻蜓,印象深刻的是在学校课间操之前的十分钟,还用过一米高的大扫帚捕抓蜻蜓。

爷爷家的农村条件还不错,离镇上只有十分钟公交的距离,那时每周末都非常期待姑姑、妈妈和奶奶去镇上集市买菜,顺便可以给我带一些烤鸡架、烤肠、烤鸡腿、小丸子^O^

至于小学前三年的读书记忆,实在是很难回忆起来,唯一能记起来的就是只需要每天练练写字,读一读英语单词,背一背九九乘法表,做做加减乘除运算,。

还记得刚开始学乘法,怎么也不会乘两个两位数,总是把下面一层和上面一层工整对齐,印象非常深刻的还是奶奶一点一点教我列式计算,告诉我十位的运算要往前移一位。

2006年,小学三年级,爸爸妈妈的单位在镇上分了一套房子,我也被爸爸妈妈带到镇上住,因此也就转到了镇上的小学(之前都是住在爷爷家的大院里)。

倒不是因为镇上的小学条件好,其实村里和镇上的条件差的也并不大。

单纯是因为爸爸妈妈怕爷爷奶奶太惯着我,那时候我已经是一个小胖墩了,说起来也是,白天爸妈上班,在家里我要吃什么,爷爷奶奶就给我做什么,而且每一顿都吃但肚皮外面。

到镇上的小学之后,刚开始进度有些跟不上,人家都学了半个学期的列方程,我连方程是啥都不知道。好在我在数学方面学的稍微快一些,一个月就跟的差不多了。

小学后三年整体过得还是很轻松的,完全没有现在的孩子这么辛苦。我记得最早,应该是每天下午四点半还是四点就放学了,每天只需要在课间抓紧时间,再加上最后一节自习课,就能把作业全都写完,晚上也不需要参加学习班(但是三四五年级,这三年,参加了每天都要去的乒乓球班,和每周一次萨克斯班)。

现在想想,小学的时光充满了天真与欢乐,在镇上的三年,每天晚上都跑出去和小伙伴们打弹珠、捉迷藏、打卡片、滑轮滑、溜溜球、陀螺、买辣条,偶尔也会和小伙伴打打架-_-……

二、初中

整个镇上,只有一所初中,各个村的小学最后都会统一汇聚到镇上初中,而且九年义务教育,也并不会有什么考试晋学,也没有什么课外班。

当然,小镇上的初中肯定和区里,甚至市里的初中没法比,但也正是这所稍微有些落后的初中,为我养成了读书学习的习惯,支撑这我今后的学业。

初一的时候,偶然被同桌带着看了一本网络小说《斗罗大陆》,然后便是一发不可收拾,也正是从2010年开始,至今读了整整12年的网络小说。

这12年来,不打游戏,不看漫画,基本所有学习之外的空闲时间,都交在了网络小说上。

看网络小说的第一年,也是最沉迷的一年,这也导致了自己没发正心学习,每天熬夜在被窝看到两三点,白天把小手机放到铅笔盒里看,学业也是不温不火,谈不上好,也说不上差,好在爸爸妈妈从来不管我的学习,我也乐得自在。

初二下学期,偶然一天,终于发现自己必须要开始学习了,不然可能要看不上高中了,还有许多古诗词、英语单词都没背。

初二下学期,花了大概三个月,每天晚上学习到十一点,中午把缺的知识补了上来。只有周末才敢偷偷拿出手机,沉迷小说世界,一直到高中毕业,每周周末晚上都是最痛苦的时光,需要废很大力气忍受一周看不到小说的难受感觉,周末晚上总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初三开始,成绩渐渐在班上排名前五,后来稳居第二第三,但也从来没拿过第一,一度被封为了万年老二,至于排名第一的朋友也一直是他,从未变过。

回想这个初中,其实也只有初二下半年努力了三个月,之后每天都是十点便上床睡觉,六点多起床,也的确谈不上努力与辛苦。

中考发挥一般,考了班里第五,镇上初中排名十二,考到了区里的区重点高中(平均每年都会有一个清华北大,十几个重点985),当然和市重点、省重点没法比,但家里也比较满意了。

三、高中

到了高中,开始住宿,每周末回家两天。

高中的学习节奏肯定比我镇上的小初中紧张,当时身边都是一群来自区内重要初中的同学,和他们一比,我在镇上初中过得实在悠闲。

听他们说,初三他们每周末都要做一堆卷子,每一科都最少三套卷子,加起来周末就要做十几套。而我每周最多一套卷子,大部分时间还是用来看小说了。

中考的排名,我隐约记得在班上大概在二十名左右,高一没有分文理科,也没有重点班,平均分了12个班里。

第一次月考结果出来,我非常震惊,因为自己竟然是班里第一,年纪第八,这一度让我怀疑自己。毕竟在镇上初中,班里有一个常年霸榜的年纪第一,让我永远只做过万年老二。谁知道刚来区重点,迎面来了个班级第一,当时脑子还有点蒙。

后来发现,我们几位从镇上初中来到区里的同学,成绩普遍比中考提升了很多,因为我们之前的学习强度和其他同学完全没法比,拉到同一资源之后,提升非常明显。

同时,我也发现周围有不少同学,初中成绩很不错,但高中住宿之后,没有了家长的管教,便开始放纵自己,偷拿着手机打游戏看小说。

后来渐渐明白,学习永远只能是自己的事情,家长管的越严厉,给孩子的压力越大,当孩子脱离的那一天,放纵的概率越大。

高二开始分专业,自然选了理科,也被顺便分到了两个重点班之一。

由于成绩一直位于年级前十,班主任也从来没找过我谈话,也不需要周末补课,因此每周末还是在家沉迷小说,成绩倒也没有太大的提升与后退,最好考过年级第三,最差年级十一。

但和第一第二的成绩差的非常大,尤其年纪第一名,基本必定是清华北大,而年纪最多第二就只能冲冲浙大最低线。

按照当时高三模拟的成绩,最好620分左右,但由于我们高中后期做题强度并不大,和市内的高中没法比,班主任说也没有必要做那么多题了,每天全科一两套卷子够了,该学的已经学完了。

但当时我觉得,每天做一两套卷子已经是非常大的量了⊙﹏⊙,每天十点睡觉也已经是极限了。

班主任说,我们学校的学生,最终高考普遍会比一二模高20到30分,这是往年的规律,因为市重点学生一二模就已经是巅峰状态了(他们很早就学完了高中所有知识,一直在复习)。而我们一模二模只是刚刚把所有知识点理顺,最后两个月融会贯通才是提升最大的时候。

事实证明,班主任不亏是二十多年老班,大多数同学高考成绩都提升了20-30分。

一模二模学校只有8个过600分,我当时一次602一次621。

高考,年纪一共有30个过600分的学生。

而我,恰恰是班主任口中的少数,高考成绩613,年纪排名25,刚刚卡在985大学的录取线上一点。

当时偶然之间,得知初中时候一直压我一头的年纪第一(另一所区重点),高考成绩609,最终选择了一所211,心中还挺复杂。

总结高中三年,有些辛苦,有些努力,但却没有非常刻苦,每天十点准时睡觉,六点起床,谈不上刻苦。

最终走入一所下游985大学,也是给高中生活画上了一个句号。

四、大学

2016年,走入大学,选择了理科专业大类招生,大二数学方向专业。

进入大学之后,我得状态比高中放松了些,但依然是坚持听课学习,没有参与学生会等组织,反而加入了一个英语学习社团。

也正是因为高中的学业并不是那么刻苦,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也没有产生厌学的心理,反而可以一直坚持学习新的知识,认真听课。

而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脱离了家长与老师的管教,经历了痛苦的高中三年,绷紧的弦倏然松开,彻底放飞了自我,逃课打游戏、熬夜打游戏、四处游玩、全身心投入社团与学生会组织,致使大多同学渐渐只能在60分挣扎。

大学又努力学习了三年,当然完全比不上高中的学习强度,但得益于自己的心态和努力再加上对数学方面稍感兴趣,做了三年的专业第一,最终保送到了一所上游985读研。

确定了保研之后,我也并没有彻底放松下来,依然是认真听课,大四上半年,全班基本只剩下我一个人努力听讲,大多同学都在备战考研,保研的几位同学也慢慢放松下来,没有了升学压力,偶尔听听课,但大四这一年的几门课程,又恰好比较有用,在我研究生期间帮助很大!

也正是此时,我渐渐有些不再想要留在校园之中,往后的硕士、博士之路,其实也就是不断地看论文/发论文,尤其国内如今的学术形式并不能吸引到我,因此便决定放弃学术的道路。

总结大学,继续努力学习了三年保研,晚上睡觉时间推迟到了11点,实现了看小说自由^O^。

五、研究生

2020年10月,随着疫情平息,去往学校报道,研究生读的是专业硕士,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就业。

研一上半年,还惯性坚持听课,最终成绩也还不错。

研一下半年,也就是2021年上半年,为了准备春招,开始投递简历、刷题、笔试、面试,恰好课程都是本科学习过的内容,渐渐也就无心听课,安心备战暑期实习。

春招之路开始并不顺利,由于没有经验,也不知准备什么知识,在反复面了几家之后,中午明确了目标,4月初便拿到了两家bat暑期实习offer,而后生活又恢复正轨。

没想到的是,即便研一下没有怎么认真听课,但最终成绩依然还是拿到了专业第一,也拿到了人生中第一次国家奖学金(本科成绩专业第一,但是很少参加活动,德育分不够,没有拿到国奖)。

暑期实习也很顺利,两个月转正答辩通过,最近拿到了offer,也意味着明年就要走出彻底校园了。

回首十八年的求学之路。

从一所农村的小学转到镇上小学,

升到了小镇初中,

又走到了区重点高中求学,

高考走入一所下游985,

大学保送一所上游985,

实习进入bat互联网。

坚持走过这一路,最大的一个原因,便是要始终如一,不要松懈。

这一路每到达一站,身边便有一批同学或是彻底放松下来,或是渐渐松懈,归根结底便是在上一站,身心的弦绷的太紧,倏然放松,便彻底放飞。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希望家长们也不要给予孩子们的过大的压力,过分看重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成绩只是孩子能力其中一个维度的结果,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做人与生活的道法,远比盯着成绩要有用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