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造福民情的意义(让彝良老百姓成为民生工程受惠者)(1)

叶锦锐(前排左)代表黄江镇向彝良县捐赠扶贫协作资金330万元。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通讯员 李鄂 摄

民生工程造福民情的意义(让彝良老百姓成为民生工程受惠者)(2)

2018年,黄江投入140万元改善发路小学的办学条件。

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通讯员 李鄂 摄

从2017年开始,黄江镇全面开展对口帮扶云南彝良县的工作,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7月5日,黄江镇委书记叶锦锐率队赴云南彝良县开展帮扶调研工作,先后深入贫困户家庭以及扶贫项目建设现场,并与彝良县委书记姚勇等人座谈,共商对口精准帮扶工作大计。

彝良县委副书记陈霖,县委常委余平、罗小勇以及副县长李章和等人,黄江镇党政办、组织人事办、人社分局、商务局、政研室、宣教文体局、社会事务局、扶贫办、黄江医院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南方日报记者 韦基礼

实地走访扶贫项目及贫困户

汽车在海拔落差达上千米的盘山公路上绕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辗转行驶到达洛泽河镇。在发路小学,调研组详细考察学校附属设施建设项目,认真了解学校教学工作及学生学习情况,并再三询问学校发展建设等各方面工作是否存在困难。

发路小学创建于1947年,2002年校舍因地震严重受损,2005年在原址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学校覆盖发路村4000多人,目前有6个教学班约270人、15名专任教师。由于海拔较高、山路难行,为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学校专门扩建了二层学生宿舍和二层食堂。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为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全校师生有一个安全舒适的教学环境,黄江镇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2018年以来先后帮助该校建设挡土墙、围墙、运动场、大门、厕所、垃圾房等配套设施,并为学校安装路灯,总投资达140万元。

看到学生在教室黑板墙上用粉笔写下的防灾知识点,叶锦锐对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表示赞赏。学校负责人表示,在山区农村自然灾害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学习防灾知识成为学生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通过黄江的帮扶,学校变得安全舒适,师生十分满意。”校长王金贵说,项目建成后,不仅满足学校均衡发展需要,还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让学生进得来、住得了、学得好,为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贫困户张万琴的家里,慰问组详细了解他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并送上慰问金。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张万琴不仅从居住多年的危房中搬进了新房,还解决了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并成功走上工作岗位。现在,张万琴计划利用产业扶持资金4000元入股柏格勒公司养羊以获取分红,并通过种植花椒等经济作物脱贫致富。

张万琴对今年实现脱贫信心满满。在他的房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书“大丈夫成家容易,士男子立志何难”,横批为“自力更生”。叶锦锐对张万琴的志气赞赏有加,并要求驻县干部积极协助张万琴脱贫致富,同时叮嘱张万琴保重身体,鼓足干劲奔小康。

重点抓好“两产”和“两人”帮扶

调研慰问结束后,相关人员在彝良县召开黄江·彝良东西部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会议听取黄江镇对口帮扶彝良县的工作开展情况,并就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重点就今后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会议还举行捐赠仪式,由叶锦锐代表黄江镇向彝良县捐赠扶贫协作资金330万元。

叶锦锐对彝良县党委、政府一直以来大力支持黄江镇对口帮扶工作表示感谢。他指出,当前扶贫协作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不少扶贫项目如期建设完成,很多高楼拔地而起,在走访调研中不仅看到优美的风景,更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针对当前扶贫协作工作存在交通设施比较落后、帮扶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水平有待提升等挑战,叶锦锐认为重点要做好“两产”和“两人”帮扶工作。为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重点要做好产业和产品“两产”文章,以产业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改善当地的医疗卫生环境及相关配套;以产品品牌化发展解决农民“丰产不丰收”“产品走不出去”等问题,充分发挥农产品的最大效益,从而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为进一步加快两地携手奔小康的步伐,重点要做好人才和人力“两人”工作,扎实推动干部互派、人才交流工作,深入开展劳务协作,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到东莞及其他省市区转移就业。

叶锦锐表示,接下来黄江将加大力度推进人才干部交流和人才支援工作,根据彝良所需鼓励产业相关及有实力的企业到彝良投资兴业,同时积极引导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到彝良易地搬迁安置点等开设扶贫车间,积极探索建立彝良优质农产品供黄江销售渠道,通过市场力量促进彝良农业产业加快发展。他强调,要加大力度开展“万企帮万村”活动,坚持“彝良所需、黄江所能”的原则确保帮扶资金发挥最大作用,让当地老百姓真正成为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建设的最大受惠者。

姚勇表示,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衷心感谢黄江镇党委、政府再次到彝良调研考察,为脱贫工作出谋划策、无私援助。他指出,黄江对口帮扶工作干部选拔优、资金项目多,尤其在就业帮扶方面成效显著。他强调,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对老百姓生活影响很大,为进一步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彝良县将以当地龙头企业为引领,建立农村合作社,联结起各村贫困户,大力促进农牧产品发展,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农牧产品产业链。在人才和人力方面,接下来彝良县将选派更多干部到黄江学习先进经验,并全力协调在广东职业院校就读的彝良籍学生到黄江就业工作,推动两地在更高层次上深化交流合作,圆满完成对口帮扶工作。此外,他特别强调要确保帮扶资金安全,要通过梳理一批当地人民迫切需要的民生项目等形式,真正做到将帮扶资金用在刀刃上。

■延伸

高质量帮扶项目工程在彝良遍地开花

过去两年,黄江镇对口帮扶彝良,紧紧围绕精准扶贫惠民扶助政策,积极筹措资金,统筹推进贫困乡村道路、饮水、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今,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帮扶项目工程在彝良遍地开花,深刻地改变了当地贫困户的生活面貌。

目前,黄江镇已安排组织人事办、工信科局、人社分局、宣教文体局、黄江医院5个部门与彝良县相关部门结对,黄江镇与彝良县海子镇、奎香乡、龙海镇结对,黄江镇田美社区、梅塘社区、北岸社区分别与海子镇清河村、奎香乡奎阳村、龙海镇鱼井村结对,全面落实携手奔小康工作。开展扶贫协作工作以来,双方已召开联席会议7次,研究决策两地合作重大事项,其中黄江代表团赴彝良县对接5次,彝良代表团到黄江考察对接2次。

累计筹集帮扶资金1094万元

“村里通了水泥路,我们去劳作时方便多了。有老板直接开车上门收购洋芋、荞麦和核桃,山里的特产真的能换到真金白银。”在海子镇清河村新发组,正在田里劳作的刘成清感慨万千。

交通不便是制约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推动偏远山区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在黄江镇80万元扶贫资金的帮扶下,清河村通过彝良县委、县政府和乡镇、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硬底化了新发组、新龙组长约2公里的产业道路。

“之前修建的土路起伏不平,弯弯曲曲,走起来费劲。”据刘成清反映,以前的土路崎岖难行,排水不畅,一旦下雨便泥泞不堪,给村民出行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硬底化的道路,其水凝混凝土路面有很强的适用性,造价合适,适合农村的道路建设。”黄江驻彝良干部、黄江财政分局副局长黎伟通介绍,除了在清河村硬化产业路,黄江镇帮扶力度最大的当属奎香乡奎阳村。黄江镇投入48万元用于硬化奎香乡奎阳村奎吉路至核桃坪1.2公里的产业道路,9万元用于核桃坪片区托管中心建设,16万元用于硬化户间道路1600平方米,3万元用于核桃坪饮水附属设施,还新建1个25平方米的核桃坪公厕和1个16平方米的垃圾收集池。

昔日的奎阳村到处是黄沙地、烂泥坑,垃圾随地弃置,雨天时恶臭四溢。如今的奎阳村有了垃圾收集地,纵横交错的道路部分已铺上水泥,干净而平坦,改变了脏、乱、差的面貌,基础设施的修缮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活。

截至目前,黄江镇累计筹集帮扶资金1094万元支援彝良县脱贫攻坚工作,其中财政帮扶资金427.5万元,发动社会捐资捐物666.5万元。在基础设施方面,先后帮扶角奎镇建设6个村级文化活动场,帮助海子镇、奎香乡建设产业路硬化、串户路硬化、人畜饮水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此外援建奎香乡仙马小学教学配套设施项目和洛泽河镇发路小学附属设施建设项目。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援助海子镇15户深度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在产业帮扶方面,帮助钟鸣镇麻窝村修建肉牛养殖场,帮扶牛街镇水田村建设种植大棚;在医疗卫生方面,为彝良县医疗系统捐赠医疗物资价值20.38万元;在教育帮扶方面,帮扶资助贫困学生260名,为柳溪乡水果小学捐赠10万元爱心物资,向彝良县民族中学捐书1.68万册,为贫困生捐赠校服和衣服共2213套。

扎实推动干部互派、人才交流工作

在对口帮扶彝良期间,黄江扎实推动干部互派、人才交流工作。在干部互派方面,黄江镇派出1名干部挂任县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作为前方挂职干部加强沟通协调,具体负责黄江镇东西部扶贫协作各项任务。在专业人才交流方面,黄江镇派出1名教师和1名医生到彝良县挂职支教支医,时间不少于12个月。去年5月,黄江镇组织两期“名师走进彝良县”培训指导活动,共开展4节展示课和4个专题讲座。今年9月,黄江镇将重新选派2名教师和2名医生赴彝良挂职支教支医,挂职为期1年。

黄江镇与彝良县的医疗协作成果可谓是多点开花。2017年底至2018年初挂职彝良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的黄江医院急诊科医生李锋华,针对当时彝良县暂无120急救指挥中心的问题,利用自身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扶贫支医期间积极协助医院与当地政府沟通,建议成立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并起草《关于建议成立彝良县120急救指挥中心的可行性报告》,策划成立了彝良县120急救指挥中心。

自黄江医院与彝良县人民医院、黄江中学与彝良民族中学结对以来,黄江累计选派教师和医生到彝良挂职支教支医6人次,开展名师进彝良活动3期、医疗学术交流培训2期、农业技术培训交流1期,有效推进人才干部交流和人才支援工作。

累计协助千余名彝良人在莞务工

工资发下来后,李维定第一时间往家里汇款1000元。李维定家住云南省彝良县木坪村,该村属于贫困村,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为主,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为了维持生计,2006年李维定远赴东莞市黄江镇务工。13年来,在她的努力下,一家8口挺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房子也从山上搬到了山下。

据了解,彝良县总人口60万,农村劳动力37.03万人,约有富余劳动力21万人。由于缺少工厂企业,外出务工成了当地人脱贫的重要路径。2017年以来,通过对口帮扶昭通市的广东省东莞市牵线搭桥,彝良县大力鼓励本县群众转移(迁户)新疆务工就业致富。去年,黄江镇协助省第五扶贫工作组开展“三方联动,携手劳务协作扶贫”模式,主动将东莞对口帮扶的新疆草湖和彝良联系起来,为推动群众到草湖镇务工,制定安家、住房、子女教育等一系列保障和优惠政策。目前,已鼓励群众转移(迁户)新疆草湖镇务工就业或就学39户125人,其中迁户24户100人。

今年2月15日至17日,黄江镇人社部门组织镇内6家大型优质企业到彝良举办3场现场招聘会,提供18个工种1000多个岗位,当场登记就业意向的有137人。上半年以来,协助彝良县人社局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到东莞及其他省市区就业170人。

今年下半年,黄江计划开展两期培训班,对当地建档立卡困难群众开展家政护理技能培训、挖掘机培训,并将培训合格人员输送到东莞就业。

结对以来,黄江镇人社部门组织黄江优质企业到彝良举办3期共6场现场招聘会,每年组织1期;每年举办就业培训和致富带头人培训;协助县人社局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到东莞、新疆草湖镇及其他省市区转移就业;在黄江镇建立彝良驻黄江劳务工作站,为彝良籍务工人员提供维权保障、就业安置等服务。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黄江共协助千余名彝良人在莞务工。

开设专卖店让农产品走出大山

“彝良县生产的农产品都是绿色无公害产品。”今年3月,在东莞黄江组团镇街·彝良县东西部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上,彝良县委副书记、县长陈祥彬就如何促进消费扶贫与与会人员进行讨论,研究解决运输、成本和市场等问题,双方拟通过开设专卖店等方式进行消费合作,让好产品走出大山。

为鼓励产业相关及有实力的企业到彝良投资兴业,以发展生产、产业培植等形式促进彝良产业发展,黄江镇委、镇政府协助彝良县在黄江镇举办招商推介会,促成东莞市合福稻农业公司、黄江供销社采购两批共价值6万元的彝良农特产品。此外,黄江通过筹集资金50万元帮助钟鸣镇麻窝村修建肉牛养殖场,50万元帮助牛街镇水田村建设种植大棚,协助彝良县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促进彝良农业产业加快发展。

接下来,黄江镇将协助彝良县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引导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到彝良易地搬迁安置点等开设扶贫车间;探索建立彝良优质农产品供黄江销售渠道,下半年计划与天虹商场合作,推动彝良农产品在黄江设立专柜,通过市场力量打通彝良农产品到黄江餐桌的桥梁。

■特写

黄江中学驻彝良县民族中学老师马伟:

克服“城市病”与孩子打成一片

在支教期间,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马伟与另外两名支教老师便从“办公室”的床上醒来,快速洗漱完毕,开始一天的教学生活。

去年9月,马伟从黄江中学奔赴近2000公里外的彝良县民族中学开始一年的支教生活。“学校宿舍紧缺,好不容易才腾出一间办公室让我们3人住下。”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经历过断水、断电,甚至用洗脸水刷碗,马伟告诉记者,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已经习惯了彝良的生活。

“只有克服‘城市病’才能与孩子们打成一片,从而真正感受到他们对知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最近学校各年级相继放暑假,往日热闹的校园变得安静。面对熟悉的环境,马伟萌生了继续留下来任教的念头,“我曾经跟学生说过要教到他们毕业”。

马伟介绍,随着义务教育在山区普及,学校学生人数大增,但是师资力量匮乏,“老师跨年级跨学科教学十分普遍,我偶尔也会教历史”。

“短暂的支教给学生带去的知识有限,打开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在课堂上,马伟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纪律性,此外常常与学生讲述外面的精彩世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走出大山,最后回报家乡。

在教学之余,马伟还与同事一起研讨新课改方案的实验与实施。为了解其他乡镇学校的教学及环境情况,马伟开展下乡活动,推动和帮扶学校间的资源互享,送教法、送教学新技能,促进校际间协作交流,提升资源利用。马伟还与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后勤人员广泛交流沟通,全方位了解情况,运用先进经验帮助学校解决各类问题。

“学生主要来自贫困山区,为了省下往返100多元的路费,节假日也经常留校学习。”马伟发现,这里的学生与城市孩子相比,显得不善言谈、知识面窄,缺少自信心。

“学生对书本很渴望,但是由于经费紧张,学校的图书长期得不到更新。”针对这一情况,马伟向黄江中学和企业发起募捐书籍的倡议。收到马伟汇报的情况,黄江中学校长亲自发动全校进行募捐。最终,黄江中学为彝良县民族中学捐了3000册图书及200套书法工具,同时6家企业共捐出16800册书,价值近60万元。

一名学生说,从小在山里长大,从未踏足彝良县之外的地方,希望能借着书本把思绪放飞于大山之外,多了解外面的世界。“由于经费和场地紧缺,学校至今没有特色教育品牌。”马伟说,目前学校打算利用200套书法工具举办特色书法班,打造民族特色教育品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黄江医院驻彝良县人民医院妇科专家张颂华:

让“东莞技术”造福当地人民

“别急,一个个来。”在彝良县人民医院,前来问诊的妇女把黄江医院驻县人民医院妇科专家、副主任医师张颂华的坐诊台围了个水泄不通,张颂华安排好现场秩序,耐心解答病人的问题。

张颂华与彝良县结缘由来已久,多次参与扶贫工作组定期组织的义诊活动,接诊1000多人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技术留下才是关键。”了解到彝良县人民就医的困难和医院技术的落后,张颂华决心把宝贵经验倾囊相授。

“现代妇科治疗要求微创精准,该类型微创手术创伤少、恢复快、伤口美观,彝良县医院妇科腔镜手术治疗技术薄弱,不能单独开展腹腔镜、宫腔镜手术。”刚到彝良县人民医院科室,张颂华便参观腔镜医疗器械,对科室的医疗水平进行全面了解。

为了尽快把腔镜手术开展起来,张颂华从最基本的手术指证排除禁忌症、穿刺针穿刺和手术技巧开始手把手教学,先示范后放手,增加医生的动手机会,尽快提高手术水平。

“这边的同事学习认真刻苦。”张颂华说,彝良的医生刚开始接触腔镜手术时不熟练,手术时间较长,有时坚持到凌晨2时。受到鼓舞的张颂华全情投入,下班休息时间或周末都随叫随到,耐心讲解指导。现在部分业务骨干已经能独立进行腹腔镜下异位妊娠手术治疗、卵巢囊肿剔除等手术。目前,张颂华已参与各种妇产科手术200多台,效果良好;成功开展妇科腹腔镜手术、宫腔镜检查和治疗、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等新技术,填补了该地区的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