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 杜甫,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唐诗三百首赏析杜甫?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唐诗三百首赏析杜甫(读经典诗词品百味人生)

唐诗三百首赏析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肃宗乾元二年(761年)十二月,杜甫世交好友严武被任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给了在成都草堂的杜甫很大帮助。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肃宗相继去世。七月,严武奉召回京,监修玄宗、肃宗陵墓,杜甫送严武至绵州。严武刚刚离开,剑南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发动叛乱,杜甫无法再回成都,后投奔故人到了临近的梓州,十一月,他把妻儿也接到了梓州。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这年春天,正在梓州躲避战乱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欣喜若狂,冲口作出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畅快淋漓地表达了叛乱平息、即刻返乡的喜悦心情,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剑外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一收到消息我不禁涕泪洒满衣衫。回想“安史之乱”以来,杜甫所遭受的万千磨难,此时的“涕泪”多么令人感动!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妻子:妻子和孩子。漫卷(juǎn):胡乱地卷起。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地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战事以来,妻子、儿女跟着杜甫,四处奔波逃难,过着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好消息传来,杜甫首先想到了家人,他们疯狂式的喜悦,对杜甫来说该是莫大的欣慰。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日头照耀着我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的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从长安到秦州,再到成都、梓州,越走离故乡越远,从这一时期杜甫的很多诗作中可以看出,背井离乡的愁绪始终萦绕在杜甫心头。此时,杜甫心情大悦,放歌、痛饮,由明媚春光陪伴着,即将要返回魂牵梦绕的中原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动身起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过了襄阳后就直奔洛阳。不愧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一气呵成,诗的开头收到消息,诗的结尾就计划好了回乡的路线,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奔洛阳,他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急速飞驰的画面,更加体现了杜甫返乡的急迫心情。

还是那句“国家不幸诗家幸”!“安史之乱”让大唐由盛转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却成就了一部“诗史”、一代“诗圣”。这一时期杜诗最有代表性的如:预言“安史之乱”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丽人行》,到被俘长安后的《月夜》《春望》,担任左拾遗时的《述怀》,被贬华州后的“三吏三别”,绝然辞官时的《立秋后题》,避难秦州时期的《秦州杂诗》《月夜忆舍弟》,入蜀后的《成都府》《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杜甫通过描写自己的生活状态,充分抒发了为后世所敬仰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笔下的回乡好像是一瞬间的事,但那只是他满怀喜悦心情下的一种理想。杜甫认为“安史之乱”结束了,天下就太平了,现实却是内部藩镇割据征伐不断,外部吐蕃反复侵扰,盛世大唐已是积重难返,百姓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回乡之路受路费、天灾、战乱等因素影响,太过坎坷和漫长,终其一生都没有再回到中原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