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湖南省把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湖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湖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与思考?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湖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湖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湖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湖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湖南省把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湖南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湖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权益得到较好保障。

乡村文化振兴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湖南在全国率先出台《湖南省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办法》《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管理服务规范》省级地方标准。近些年来,湖南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等方面出台了配套政策文件,并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写入《湖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暂行办法》,列入省委省政府对市州党委政府、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绩效评估项目,与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考评、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同步推进。2021年6月份,经省政府批准,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在全国率先出台《湖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加强指导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坚持以实现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重点评价指标,纳入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考核评价体系,有效调动各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动性自觉性。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到2020年底,明确必须完成的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任务等公共文化领域重点任务,均已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22个市州、县级文化馆完成数字文化馆建设任务。以湖南公共文旅云为省级中心,覆盖城乡、互联互通的全省公共数字文旅服务网在全国率先建成。湖南坚持把文化建设的重心放在乡村,特别是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乡村群众文化活动设备的购置配送等方面,优先对脱贫乡村地区进行安排,着力推进乡镇、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目前全省乡村地区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2209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5109个,基本形成“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建设格局。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取得实效,到2020年底全省建成文化馆分馆1290多个、图书馆分馆1370多个。大力培育特色文化乡村,现已培育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个、中国特色小镇16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6个、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66个、经典文化村镇65个、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2个。

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一是全面实施乡镇、村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乡、村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服务效能稳步提升。二是推动创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门前十小”示范工程。以开展“最美潇湘文化阵地”创建为抓手,推动全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构建适应基层群众需求的“十五分钟文化圈”。三是扎实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村入户”项目。以湖南公共文旅云为中心,覆盖乡村的省、市、县三级公共文旅数字服务综合平台覆盖工程比预期提前1年半时间完成。四是深入开展乡村文化惠民项目。先后实施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少数民族自治县(自治州)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流动服务车配送项目、基本文化器材配送项目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设备配送项目。推进乡村题材艺术创作工程,组织优秀文艺作品在全省乡村巡演,持续实施农村文化志愿服务“阳光工程”“圆梦工程”。“百师千课联站进村”志愿服务行动、“文艺轻骑队惠民服务”活动、“播撒艺术的种子—脱贫地区留守儿童艺术帮扶文化志愿行动”等惠民项目成为全省乡村文化惠民服务的重要品牌。

乡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由政府主导、群众积极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稳步占领乡村群众精神家园,在保障群众文化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省级层面主导的全省“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自2013年启动以来,共举办文艺汇演1.2万余场,参演节目达8.8万余个,新创节目2.2万余个,培训群众文艺爱好者21.3万余人,全省群众文艺团队发展到1.5万余个。每年“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活动惠民演出万余场,“湖南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戏曲进乡村”“我们的中国梦·湖湘文化进万家”文化志愿服务等全省性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广泛。全省群众文化活动特别是广场舞文化活动、乡村民俗文化活动等方兴未艾,乡镇办文化艺术节、村里办春晚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隆回县是个“村晚”(村级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村晚”)举办比较多的县,有连续举办21届“村晚”的六都寨镇明德村,也有上过央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连续举办十余届“村晚”的六都寨镇张家铺村,每年都有几十个村举办自己的“村晚”。近年来,汨罗积极推广“传统文化 民俗节庆”发展模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系列民俗节庆活动,叫响“我们的节日”特色品牌,激活乡村振兴内在动力。先后组织了17届“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2届“湖南抬阁故事文化旅游节”、9届“长乐民间文化艺术节”、5届“新市中秋耍宝塔文化旅游节”、3届“红花打倡文化旅游节”。同时,还创新打造了“中国汨罗江国际诗歌艺术周”“农民丰收节”“长乐甜酒文化节”“长乐油菜花节”“长乐爱情节”“西长四季花海游乐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每次节庆活动受益人数均超10万人次。如今的汨罗,乡村成热土,文化能生金,系列节庆活动紧扣当地鲜明的文化特色,扮靓了美丽乡村,带活了乡村经济,助推乡村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主体呈现多元化、产业化趋势。一是民间文艺团体较为活跃,有力助推乡村文化产业的兴起。目前,民间文艺团体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大,成为繁荣基层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补充力量。二是文化产品产业化助推乡村振兴。虎形山瑶族乡利用花瑶挑花这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向产业化转变,在推动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同时催生文化新业态,带动一方经济发展,走出一条民族特色产业“致富路”,构建起“文化产业 合作社 贫困群众”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花瑶挑花作为旅游商品包装推出后交易额不断上升,不但传播了花瑶文化,而且解决了几百人的就业问题,增加了群众收入。2019年8月,确定《湖南雪峰山大花瑶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为湖南省第一非遗就业工坊,利用挑花促进就业,持续增加收入,助力乡村振兴。而今,花瑶挑花又成为乡村振兴就业工坊项目,催生出了挑花文创旅游商品、花瑶服饰展示、花瑶服饰租赁等多种业态。花瑶挑花及文创产品受邀在米兰世博会和巴黎博览会等国际舞台展出,销售额达600多万元。设计的厨房纺织用品,获企业订购2000多套。据统计,花瑶挑花多业态经济收入现每年已突破2000万元。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湖南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一是“送客入村”振兴乡村。以大湘西、大湘东地区13条精品旅游线路为依托,继续做好实施国内首个针对农村地区的“送客入村”工作,2019年以来,积极组织旅行社“送客入村”,截至去年12月19日,总计402家旅行社在大湘西、大湘东共13条精品线路上发团82052次,精准送到特色村镇的游客达323.04万人,参与游客接待的特色村镇289个。二是发展民宿经济带动乡村产业振兴。近年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全省重点建设一批精品民宿和民宿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指导成立了湖南省旅游民宿协会。配合文化和旅游部完成了国家首批旅游民宿的评定工作。全省现有乡村民宿3300余家。三是全方位抓好乡村旅游推介工作。针对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旅游生态,大力宣传推广城镇周边“微度假”“微旅游”,着重抓好湖南人游湖南,适时举办了湖南省四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四是重点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截至目前全省共有44个村镇(乡)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111个村镇(乡)入选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评选了1227个湖南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通过宣传推广等品牌活动对特色农产品、非遗产品等进行展示和推介,带动乡村旅游线路推广、乡村旅游扶贫产品销售,打通了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

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2019年以来,湖南大力推动文旅功能融合试点工作,在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中做出了有益探索。常宁版画从二十世纪初以来连续五届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现已建成版画基地8个、乡村级传习所75个。近年来,常宁版画在为常宁特色农产品茶油、茶叶、湘黄鸡的推广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作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题材版画作品2000余幅,其中39幅入选全国各类美展。这些特色农产品为主题的宣传版画,在招商会、油茶旅游文化节、瑶族盘王节等重大活动中进行主题宣传。与房地产公司、宾馆酒店等企业联谊合作,馈赠版画主题特色农产品,与网红大咖、网店业主签约线上销售。有力助推当地经济发展。虎形山瑶族乡花瑶挑花是当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2011年至今,文旅部门投入资金在虎形山瑶族乡大托村、崇木凼村、虎形山村建立花瑶挑花技艺传习所4个。在虎形山民族团结学校等地建立了10余个花瑶挑花兴趣班,发放《花瑶挑花实践图册》,组织挑花传承人定期授课20多次。目前虎形山共有8处花瑶挑花展演展览场所,有6处可容纳近万名观众的挑花表演会场。从2012年起,扶持和鼓励花瑶挑花传承人创新出背包、耳环等一系列旅游挑花产品。虎形山瑶族乡还邀请了7个国家的110位设计师,组建“花瑶花”文创团队,在白水洞村建立设计工作坊,构建了一个贯穿“内容研究-文创设计-生产销售-文化传播-品牌建设”的开放式文创公益设计平台,在保护“核心技艺”和花瑶绣娘创造力的前提下,对花瑶挑花进行生产性保护,开发文创产品120余款。2020年6月,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再次发布花瑶非遗公益文创产品,设计了190件厨房纺织用品。通过企业产品定制化合作,美克美家、嘉宝橱柜、新世纪陶瓷、梦洁家纺、莎丽袜业等企业与虎形山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联合开发挑花元素围巾、围裙、棉袜、文具等文创产品80余款。花瑶挑花以其独特的文化属性和民族特性受各界推崇,成为国家级虎形山大花瑶旅游景区的文化旅游重点内容,有效提高了花瑶知名度。自2000年以来,每年都利用花瑶三大传统节日,举办大型民族民俗文化活动。该乡每年举行200余场篝火晚会、50余次重要接待活动,还积极走出湖南参加各类展演展示活动20余次,受到国内外游客的一致好评和关注。作为花瑶文化的重要承载物的花瑶挑花,更是景区的核心文化元素之一,花瑶挑花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重要桥梁和粘合剂,有力地促进文旅产业发展,促进了旅游收入快速增长,也为乡村振兴“锦上添花”。长沙县福临镇文化综合服务站着力夯实文化阵地建设,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升服务效能,让群众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福临驿站”以入围国家级“文旅融合”试点单位为契机,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理念,探索“政府搭台+公司运营 村集体入股 农户参与”的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助推乡村振兴。2019年以来,福临驿站与县内外32家餐饮、住宿、农企、景点达成合作协议,2021年度实现产值500万元。文化站周边两个村社区以村级集体名义投资20万元入股“福临驿站”,预计村集体年终将分得红利10万元以上,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的又一大跨越。

二、湖南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区县一级党委政府依法治文的法律意识比较欠缺,对依法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充分,政府主体责任、相关部门责任压得不实不紧,采取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对公共文化有效投入不足。认为文化建设光投入不产出。主要表现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设施和有效服务的不均衡,均等化文化服务的目标任重道远。财政投入的增长与乡村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差距。

保障机制不完善。首先是政策法规不完善。依法开展公共文化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管理机制不顺畅,导致文化站难以充分发挥实际作用。其次是人员保障不到位。公共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员配备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职责不清,履职不到位。再就是评价机制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评价机制缺位。

服务效能发挥不够充分。其一表现在产品供需不对称。公共文化供给侧和需求侧脱节弱化了文化阵地的功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单一化、标准化以及公共文化供给与乡村群众需求缺乏有效对话机制是制约效能发挥的主要问题。有的地方资源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还不够丰富。乡村文化展览展示方式比较传统,互联网手段等新技术在乡村文化建设上运用较少。其二表现在供给主体的单一。还没有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协调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够顺畅,总体上尚未形成规模性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多主体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社会力量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展。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乡村集体经济不强,乡村文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复合型文化能人紧缺,乡村文化建设内生动力不足,可持续发展受限;挖掘乡村地域文化资源不够,“一乡一村一品”品牌尚未形成规模化,乡村文化振兴缺乏新的活力;由于缺乏相关政策的有效扶持和管理,适应乡村需求的文旅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乡村文化市场经营单位难以享受国有文化公益性单位所享有的优惠政策,普遍结构松散,规模小,投入少,经营环境差。

三、湖南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索

建立“乡村文化 ”工作模式。建立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宣传文化部门牵头推进、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从省级层面实施“乡村文化 ”铸魂工程,做好文化与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招商引资、城镇建设等工作的结合文章,把文化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工作全局。

打造城乡一体公共文化空间。持之以恒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门前十小”工程建设(小文化广场、小书屋、小讲堂、小戏台、小法治宣传栏、小体育健身设施、小型数字文化服务设备、乡风文明理事小组、业余文艺队伍、文旅志愿服务队伍),打造最美潇湘文化阵地,构建15分钟乡村文化生活圈。逐步实现在村民步行可达的范围内,配备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复合型文化空间单元。

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主要抓好以下三项重点工作:一是突出公共数字服务的公益属性。将优质数字资源与服务下沉,不断巩固基层文化阵地。二是进一步做大做强湖南公共文旅云省级平台。在省级平台,启动中央厨房运营模式;以市州为单位,为各地搭建分运营中心,并辐射到各县市区平台,确保全省数字服务网在平台、资源、服务方面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加快提升公共数字服务网络对城乡的有效全面覆盖。三是策划实施好“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项目建设,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共享平台、分布式数字资源库。完善菜单式服务等机制,加快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网上共享、活动网上配送、服务网上采购。

探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发展路径。一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按照“公益性为主、市场化为辅”的原则,以购买、众筹、招募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模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用同步发展。三是发挥文化志愿服务的组织作用。把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和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机结合。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以遍布三湘大地的革命历史文物、遗址、红色文化、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为依托,挖掘文化内涵,讲好文化故事,以之为旅游吸引物,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村镇,培育一批手艺村、美术村、艺术村、音乐村,推出一批乡村旅游产品,营造美丽乡村主客共享空间。

(文/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龚铁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