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板底彝族火把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

当直立行走的古猿食用火炙烤过的熟食后,大脑得到充分的发育与扩张,从而进化为原始人,工具的制造与使用,把人和动物彻底区分开来,经过新旧石器时代,随着火的使用技术日臻完善,金属的冶炼开始出现并被制作成工具,才使人类的手段得以最大限度地延伸,从而进入文明社会。这就是火给人类带来的幸福,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火;而彝家对火情有独钟,并以火崇拜为核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火文化,在五十六个兄弟民族中被称之为火的民族。在黔西北的广大彝族聚居地区,多年来均有过“火把节”的传统习俗。2010年6月,赫章彝族“火把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有关火把节的美丽传说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有许多优美的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做诺鲁的彝家寨,住着一对恩爱的夫妻,男的叫布娄,女的叫舍玛。舍玛精心绣制一个闪光的香包给丈夫布娄佩带,布娄于是连交好运,他每次出征都得胜而归,并总是能逢凶化吉,这件事不知怎么让酋长兹摩阿纪知道了。舍玛天仙般的美貌和精巧的手艺都让阿纪垂涎三尺,魂不守舍。阿纪借派布娄出征之名,在半路上把布娄给杀害了,夺得布娄佩带的稀世珍宝——闪光的香包,接着派兵抢去舍玛,逼迫舍玛随即与之成婚。舍玛假装答应阿纪,要求阿纪于这年的六月二十四日,以九百捆高山柴、九百捆平坝柴为布娄焚尸,以打牛染红山顶、打羊染白山腰、打猪染黑山谷为布娄作祭为条件,方才应允。阿纪为得美人归,成婚心切,只好按照舍码的条件勉强去做。正给布娄焚尸祭祀之际,趁无人注意之时,舍码纵身投入焚烧布娄的大火之中,以死徇情。后人为纪念舍码,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举火把纪念她,由此演化为节日。

还有传说叙述说:很古很古的时候,勤劳勇敢的彝家迎来了一个金色的秋天,眼看就要丰收了,可天王耿兹却不愿让彝家过上好日子。他派下一个名叫阿且的大力士来践踏庄稼,彝家义愤填膺,纷纷推举勇士阿荣同阿且比试高低。搏斗了三天三夜后,阿且败下阵来,逃至点吐山时被阿荣追上杀死。天王耿兹恼羞成怒,连降雨点般蝗虫,要把所有庄稼都吃光。彝家眼看一年的辛苦就要落空了,于是每人手执一把火,把所有蝗虫一烧而光,夺得了丰收。从此,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就成为彝家点燃火把、除恶灭害、共庆丰收的盛大传统节日。

火把节上,彝家人通宵达旦庆丰收

彝族“火把节”彝语称之为“朵扔吉”,源于彝族十月太阳历。实际上,彝族火把节是根据彝族十月太阳历来定的,一年以十个月计算,一月以三十六日记日,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定季节,斗柄正下指南为大寒,在这段时间过十月年节,即彝族十月年。斗柄正上指北为大署,在这段时间过新年,即火把节,又叫做星回节。后来此种仪式经过发展演变,增加了歌舞表演、服饰展示、斗牛、赛马、摔跤、打陀螺、荡秋千等活动内容,成为今天的“火把节”。

火把节期间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村寨中散发出咂酒诱人的香味,百听不厌的乡音旋律从唢呐、月琴、口弦等由各种古老乐器里弹奏而出。

青年男女们也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绚丽多彩的服饰与才艺,赛装与选美活动也会有序地展开。

节日的撩动,会让人心驰神往,同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前来观光的宾客汇集一起,去通过用花和松枝扎制的迎宾彩门,在以金银铜为序的三道门的通行中,品尝彝家小伙抬出的咂酒,彝族姑娘捧出的水花酒。为领略彝族浓浓的风情,迎宾舞曲会把你同主人家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彝族歌舞《阿西里西》的旋律让大家手拉手,心连心。

火把节期间还有机会观赏彝家的赛马、摔跤、斗牛、斗羊活动,获胜的小伙子,还有那赛赢的马、羊、牛都给披红戴花,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石峰下面,箭竹丛中,六月杜鹃树下,百合花旁,三五成群的青年男女分做两队,大展歌喉,用长篇“咪古”古歌对赛,比才斗智;涓涓流淌的小溪两岸,有青年男女在玩用蛇皮、竹筒和麻线制作的“顺风耳”,在相隔几十米的两端互打“土电话”问候,一首首“曲谷”情歌从话筒的这边送到那边。

临时搭起的摊点上,摆满彝家的“蜂蜜蘸荞粑粑”、“荞饭下冻肉”、“全黑山汤锅”、“油麦汤圆”等风味小吃。

当夜幕降临时,彝寨的每户人家都要不约而同点燃火把,进行象征性的驱虫活动。火把绕自家的住房一圈后,大家又要把举着的火把汇集到一起,这时的火把会形成一条条火龙,喷出熊熊的火焰。顺着村寨转两圈后,移至田间地坎,山坡林下。这景致,犹如繁星降临彝家山寨,把山寨、田野点缀得格外美丽。

待一会儿,山上的人们陆续回到村寨边,燃起一堆堆篝火,人们围着篝火,在唢呐、笛子、月琴的伴奏下,拉开圈子跳起《阿西里西》《撒麻舞》《撒荞舞》《乌蒙彝舞》等欢快的舞蹈,一次次将火把节的活动推向高潮。通宵达旦的活动,伴随着人们度过一个美好的不眠之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