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珍惜德行,却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因为前者是永恒的,后者却很快会消失……

这句话是罗翔老师在读书时的一段摘抄,在发到微博之后还引起了一时的热议。

在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张文宏的校友曾联松。

提起曾联松的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我说其他的另一个身份,大家可能就会知道,他就是“五星红旗”的设计者。

“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中国十四亿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作为“五星红旗”的设计者,他这个身份就是一个巨大的IP,这是不容否认的事。但是他却并没有利用这个身份,而是对这份荣誉倍感珍惜。

在他成名之后,很多人劝他变现,利用这个名声来谋取私利。事实上只要他想,就可以瞬间暴富,改善自己的清贫生活。

但是他拒绝做荣誉的奴隶,他十分珍惜自己的德行,他用一生捍卫了自己的德行,也无愧于他所说的:要画心中的国旗,最重要的是你心里有没有对国家的那份情感。

国旗四号作品(超半数人支持三号作品为国旗)(1)

曾联松

1917年12月17日,曾联松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城关。他的家庭条件非常好,而且家族成员十分重视德行操守。

他的爷爷曾叙卿是有名的老中医,虽不至悬壶济世的地步,但也是德艺双馨的水平,无论是医德还是医术都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他的父亲曾宇人是一个公职人员,母亲沈炳娣是出身书香门第的家庭主妇。一对夫妻虽然没有太大的成就,但是十分重视德行操守,而且从小就教育曾联松要修身养德。

曾联松年少就读私塾,之后分别就读瑞安小学、瑞安中学、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

瑞安小学、瑞安中学都是孙诒让先生办理的,这两所小学的教育质量非常好。因为孙诒让从不苛求学生学习八股文,而且注重因材施教,为大学、社会培养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伍献文、孙义燧、伍荣生(三位均是科学院院士)、曾联松(国旗设计者)、周予同(历史学家)张文宏(“硬核”医生)等名人都是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

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还在读大学的曾联松跟着学校迁往重庆。在大学期间,曾联松认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拯救新中国,所以还在读大学的曾联松决定加入共产党,这一年曾联松21岁。

要知道曾联松的父亲是南京导淮委员会的一员,如果他要是选择国民党,那么凭借他父亲的一些人脉以及自己的学历,很容易混个好位置。此时的共产党被国民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在国民党的“围剿”下被迫长征到延安,条件十分艰苦,而且能不能有前途还是一回事。他做出的这个选择在当时看其实是不明智的。

但是曾联松他并不看重个人前途,他看重的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前途。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还在搞内乱,只有共产党一直坚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族存亡之际,国民党考虑的是党派的利益,而共产党考虑的是民族的利益,高下立判。

国旗四号作品(超半数人支持三号作品为国旗)(2)

在这种背景下,曾联松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与人民站在一起,一起迎接历史的考验,一起建立起一个伟大的新中国。

自从加入共产党开始,他的一生都对党痴情不改,矢志不渝。而且他自愿选择重庆地下党,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在最危险的地方坚持革命工作。这是什么样的决心?我很难想象,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没有一番热爱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对党意志不坚定的人肯定不会坚持下来,能够坚持下来的地下党肯定是党性坚定的好同志。

曾联松一直坚持到1940年。在当时国民党大肆搜捕重庆的地下党组织,重庆顿时弥漫白色恐怖。考虑到地下党成员的安危,中央大学党支部委员雍文远对曾联松下达了撤退的命令。由于此次转移是转地不转党,所以曾联松并没有带上组织关系,而是独身一人离开重庆。

没想到的是这一转移,曾联松就失去了地下党组织的联系,不能继续为革命工作奉献,这一成了他的一个遗憾。但是他对党忠贞不渝,即使失去了党组织的联系,他也没有投奔国民党,而是默默地回到浙江瑞安,在瑞安中学执教。

他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向学生们分享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他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党的忠贞以及对党组织的眷恋。直到1947年5月,他在老朋友的邀请下前往上海,在董必武批准的中共地下党的秘密新闻据点工作。他很高兴,他终于回到了党的怀抱,终于可以为革命做贡献了。

国旗四号作品(超半数人支持三号作品为国旗)(3)

1947年-1949年,曾联松搜集了大量国统区的经济情报,然后通过地下党组织传递给党中央。党中央根据这些情报来判断国民党的强弱,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况来分析敌人的弱点所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前线的解放军固然英勇,但是在敌人后方做情报工作的地下党成员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的工作策应了前线的工作,值得我们的尊敬。

五星红旗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举行了入城仪式,一时间万人空巷,无数人民欢呼雀跃,欢庆北平城的和平解放。这件事的意义很大,中共中央决定从西柏坡迁入北平城,然后着手建立新中国的一切事宜。

国号、国徽、国旗这些都是建立新中国必不可少的,于是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人民都开始出谋划策,向政府提出不少的建议。而当曾联松从《解放日报》上看到党中央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后,他的内心十分激动。

建立新中国,一直是萦绕在我心头的愿望,一经看到她如旭日东升般展现在面前时,我能不为之兴奋吗?-曾联松

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他现在的心情,我突然想到了杜甫的一句诗词“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新中国的建立,让他喜极而泣。遥想自己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龙潭虎穴与敌人斗争,在上海为党中央搜集情报,这一幕幕让他难以忘怀。

曾联松曾经跟着画家杨可扬学过一段时间的画画,此时他的内心涌现出一个想法,那就是参与这件事,绘制一面心目中的国旗。即使落选了也无所谓,自己只要用心了,无愧于党就好。他买来剪刀、彩纸,然后根据党的要求来画自己心目中的国旗。

党中央对国旗做出了四点要求,要求能够体现中国特征(地理、民族、文化、历史等)、政权特征、长宽比例、色彩要求。围绕着四点要求,曾联松开始构思图形(下图是设计原稿)。

国旗四号作品(超半数人支持三号作品为国旗)(4)

对于政权特征这一点,曾联松首先绘制了一颗黄色的五角星。

五角星的构思来源于工农红军,工农红军的第一面军旗就是一颗大五角星,这最能代表政权特性。工农红军对我党的意义重大,对人民的意义也是如此,土地革命这场战争就是工农红军所负责的,所以人们对工农红军的影响极其深刻。不仅是曾联松,其他参赛选手的作品中也有五角星,这个五角星是登场率最高的。(ps:曾联松设计原稿中大五角星还有镰刀锤子的标志,之后复审去除了这一标志)

长宽比例和色彩都是有固定要求,长宽比例按照国家标准来,而色彩需要采用国家主体颜色红色。本来要求是赤色,因为“试看将来的环球 必是赤旗的世界”,但是为了体现中国为革命流血甚多,所以改为红色。

至于中国特征,曾联松巧妙与政权特征做了一个融合设计,他在五角星的旁边又绘制了四颗小五角星,而且这些小五角星的一角都朝向大五角星。

中国有“团结”的文化,而我们也是集体领导,团结是重中之重,用团结来表现中国文化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而且这四个小五角星分别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民族资产阶级,寓意着党中央领导四个阶级,四个阶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至于为什么五角星是黄色,当然是因为我们是黄种人咯。而且红色颜色象征着中国革命,黄色颜色象征着中华民族,红黄两色是最能体现中国元素的标志性色彩。

其实还有一种颜色,那就是象征青天的青色。但是考虑到国民党的国旗的颜色以及青色和红色并不怎么搭配的原因,曾联松并没有使用青色。朱德元帅的参赛作品使用了青色,但是看起来好像有点色彩冲突的感觉。

国旗四号作品(超半数人支持三号作品为国旗)(5)

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响应国旗征集图案一事,有2992人绘制了图案(一说为3012),并且送到了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在最开始的海选环节,曾联松的作品险些没通过,因为评选会认为国旗中出现资产阶级不妥。

但是田汉则是感觉到惋惜,因为这一幅作品的构思十分巧妙,评选会不应该把资产阶级视为洪水猛兽,要知道毛主席也认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可以团结的对象,是需要经过改造,而不是彻底消灭。因为资产阶级的元素就把这个作品淘汰,那太可惜了。于是在田汉的主张下,这幅作品才通过海选,进入了复选阶段。

国旗四号作品(超半数人支持三号作品为国旗)(6)

上图就是复选阶段的投票。可以看出当时主流都认为“一星一杠”的设计要好很多,这一条黄色横杠代表黄河,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特征,而且黄河这个元素代表中国地理非常合适,毕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朱老总的作品没有得到认可,只得5票支持。曾联松的作品虽然出现了,但是得票并不多,仅有五票支持,还没有“一星一杠”的零头多。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一星一杠”为中国国旗。但是最关键的时刻,有两个人反对使用“一星一杠”为国旗,分别为国民党将军张治中、海外华侨领袖陈嘉庚。

他们两个人一致认为“一星一杠”的设计不妥。因为这一条横杠有点分裂的意思。国旗是代表国家的,而国旗的颜色是代表中国革命的,这一条黄色的横杠岂不是变成了分裂国家、分裂革命了吗?

我反对这个黄河图案,红色国旗代表着国家和革命,中间这一杠,不就变成分裂国家、分裂革命吗?同时,以一杠代表黄河也不科学,老百姓会联想到一根棍子,像《西游记》里孙猴子的金箍棒-张治中

不一定国家的地理特征非要出现在国旗上,毕竟国家的地理特征不止一个-陈嘉庚

这两个人的身份都不简单,前者是和平将军张治中,是原来国民党的人,后来才选择留在共产党;后者是海外华侨,是著名的爱国商人,更是华侨的一面旗帜。

这次评选会大多都是共产党人,国民党起义军将领和海外华侨参与此次评选会的并不多,因此他们两个人的声音很能代表两股势力。

国旗四号作品(超半数人支持三号作品为国旗)(7)

国旗四号作品(超半数人支持三号作品为国旗)(8)

1949年的时候,白崇禧一直想着“划江而治”,国民党败退之后也试图搞南北朝。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国家统一,民族统一。统一是民族大业,所以国旗上不应该有任何能体现分裂革命、分裂国家的元素。

中国的军队为什么一直叫解放军而不是国防军?就是因为解放大业还没有完成,所以一直没有改名。这是一种态度,一种不向分裂主义低头的态度。

正是因为陈嘉庚、张治中的一席话,评选会才意识到这样确实有些不妥,且不说有一些分裂元素,如果这条横杠代表了黄河,那要不要再画一条代表长江的横杠?长江珠江黄埔江,黄河淮河绥芬河,如果要把这些“横杠”都加入到国旗上,那还像什么?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毛主席和周恩来才考虑到用团结为主元素的“五星红旗”。他在评选会上,拿着五星红旗的作品说道:“这个图案表现我国革命人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在毛主席、周恩来、陈嘉庚、张治中的游说下,评选会也开始改变看法,最后通过了“五星红旗”为国旗的选拔。

国旗四号作品(超半数人支持三号作品为国旗)(9)

拒绝做荣誉的奴隶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天安门徐徐升起,从此五星红旗在中国人都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说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

而作为“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联松被邀请参加1950年的国庆典礼,而这个时候他是国旗设计师的身份才被同事们所知晓。人们这才知道身边这位干部显山不漏水,竟然有如此才能,设计出新中国的国旗。

你猜猜设计五星红旗的报酬是多少?500块!这就是中央给曾联松的酬谢。五百块多吗?不多,真的不多,现在很多人随便搞搞,挂号费都不止这个数字。

在1950年的时候,这500块还算是一笔钱,但是在之后这笔钱很快就不值钱了。曾联松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后,很多朋友劝曾联松开一个旗帜店,不用别的宣传,就打出曾联松的名字那也能大卖。

国旗四号作品(超半数人支持三号作品为国旗)(10)

是啊,国旗设计者,这个名字就足够有吸引力。但是曾联松却不为所动,他坚持不肯做荣誉的奴隶,他看重的是德行,而不是腰包中的碎银。

1999年10月19日,曾联松于上海病逝。在他病逝之后,他的家乡父老在瑞安的滨江大道上树起一尊铜像,纪念国旗之父曾联松。他的德行是永恒的,人们永远尊重他,尊敬他。比起一些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他真的是太优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