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山陕商帮为了推进他们的商贸事业,维护共同利益和张扬本土的优秀文化,不惜重金对在各地建立的山陕会馆进行建筑装饰,使明清时期的山陕会馆以建筑规模宏大、宫殿式建筑规格以及建筑装饰错彩镂金、雕绩满眼的特点而著称于中国商界,并为我们保存了大量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珍品。

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一方面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山陕商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他们为发展商帮所产生的各方面实际需要。

明清民间建筑风格特点有哪些(明清时期的山陕会馆)(1)

将明清时期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特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规模宏大

明清时期山陕会馆在同类工商会馆中是建筑规模最大的。山陕会馆建筑规模宏大,不仅因为山陕商帮是明清时期全国“十大商帮”中唯一的“联省商帮”,其经济实力远非其他商帮所能比拟,更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

首先,山陕两省素有“美田庐”的传统习俗。陕西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祥之地,“民有藏盖”是民生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因此,陕西素来有喜好建盖房屋的习惯。陕西关中地区八百里秦川,一马平川,有建造房屋宽广的伸展空间,而且厥土黄壤,有建造以土木结构为特点的中国建筑所需要的取之不竭的原材料。加之,陕西自然条件优越,南有秦岭,北有梁山,绿荫覆盖,有取得盖房所需梁椽最便利的条件。

明清民间建筑风格特点有哪些(明清时期的山陕会馆)(2)

一根木柱顶起两根“人”字形檩条,就形成了中国房屋“个”字形的基本框架。还由于陕西是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文明古都,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使陕西具有建造房屋优越的技术条件。因此,自周秦以来陕西人就形成了喜好建造房屋的习惯。在2800多年前的西周,陕西就出现了“四合院”的基本民居形态,并成为影响中华民族民居建筑数千年的主流形态。

从那时起,陕西人就把“盖房、置地、娶媳妇”看作是人生的“三大乐事”。与陕西毗邻的山西晋中地区,汾河平原、太行山下,相同的地域环境和生活习俗也使山西人具有建造房屋的强烈需求。明清之际当山陕商人流寓各地经商贸易时,自然也把这种习惯带到了全国各地,使山陕商帮成为全国建造会馆最多的商帮。

其次,还因为山陕商人在客地业务的展开导致对会馆不断进行重修和扩建,也使会馆规模得到不断地扩大。山陕会馆建设本身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山陕会馆最初创立的目的就是为同籍商人在经商异地提供一个解决食宿和寄放货物的服务场所。后来。由于来聊城经商的同籍商人增多,“太汾公所”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侨寓旅舍几不能容”,才醵资修建了规模更大的“山陕会馆”。

明清民间建筑风格特点有哪些(明清时期的山陕会馆)(3)

这种发展变化使山陕会馆建筑活动往往历有年所,建筑规模便随着每一次翻修和重建而不断得到扩大,建筑构件也是随着每一次翻修和重建而得到了增添,从而日臻完备。以开封山陕甘会馆为例,该会馆康熙年间修建了关帝庙,道光年间扩建卷棚、添修牌坊,同治年间修道坊院,光绪年间增修了东西两庑、钟鼓楼和春秋楼,修建和翻修活动一直持续了多半个世纪。

其他山陕会馆的修建大凡都是如此。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山东周村山陕会馆。该会馆最先是由山西商人范永观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创建,尚未告成范永观便辞世。后山西商人丘尚德在范永观所购地基上建成“三义殿”。历经28年后,丘尚德携其子丘兆岭再次赴周村买下了庙两旁的地亩,永为地基。

丘兆岭归去30年以后,晋商和陕商为丘家父子事迹所感动,捐资重构殿宇,命名为“山陕会馆”,到乾隆二十五年(1762年)县令蒋学模到周村,传集各商再次重修。道光四年(1824年)又进行了最大的一次重修,耗银13000两,参加集资的商号达500余家,充分体现了山陕商人不屈不挠、世代相继的创业精神。

明清民间建筑风格特点有哪些(明清时期的山陕会馆)(4)

其三,山陕商人在客地经营商贸事业,会馆作为山陕商人的"办公之地”,要求不断完善其功能,遂使会馆建筑空间和构架结构不断得到扩大和增添。对此,周口《山陕会馆春秋阁院落碑记》有很好的说明。

宫殿式建筑标准

与明清时期一般工商会馆以民居建筑为标准不同,山陕会馆建筑装饰最大的特点是山陕商人机智地将山陕会馆与关帝崇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借庙为馆以关公为主祭神灵,从而使山陕会馆的建筑和装饰规格突破了明清官府关于民居建筑的种种限制,获得宫殿式的建筑标准,因而每每歇山重檐,金碧辉煌。

正如王日根所说:“关公崇拜对山陕会馆形制和风格产生重大影响,展现了山陕会馆金碧辉煌、巍峨壮丽的皇家建筑风格。”

明清民间建筑风格特点有哪些(明清时期的山陕会馆)(5)

首先,等级森严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等级森严的中国传统社会,统治阶级对民间房屋建筑样式、建造高度以及装饰等级均有苛细的规定。

山陕商人机智地利用家乡特有的关公历史文化资源,将关公列为主祭神灵,就使山陕会馆达到与关帝庙同等的修建标准,极大地提升了会馆的社会地位,从而使山陕会馆找到了突破明清官府对于民间建筑种种限制的正当理由,山陕商人可以合法地按照官府规定的宫殿标准来建造山陕会馆,这不能不是一种政治上的机智和文化上的思想解放。

在中国传统社会,商人身居四民之末,处于社会最底层。山陕会馆实行祭拜关公的“馆庙合一”,按照官府要求的“关庙”例则建造会馆。这便使得山陕会馆的建造规制与一般的工商会馆不同,如徽商会馆崇拜的对象是朱熹,粤商和闽商会馆崇拜的是“天后娘娘”,江西会馆崇拜的是农学家许由,浙商会馆崇拜的对象是永嘉学派,苏商会馆崇拜的对象是商祖范蠡。

明清民间建筑风格特点有哪些(明清时期的山陕会馆)(6)

这些神祇,一般都是地域性神灵或地域性乡贤,都没有达到山陕会馆崇拜关公国家正神的高度。因而,它们仅仅是单一的商帮会馆。而山陕会馆则不同,由于主祭的关公是国家正神,因而山陕会馆首先是关帝庙,然后才是商人会馆,呈现着“馆庙合一”的建筑特点,作为国家特许的祭祀庙堂,由此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因而,山陕会馆的建筑在当时的工商会馆中自然是独树一帜的。但随着山陕商人在客地商贸事业的开展,他们为了提升自身在客地的核心竞争力,展示自身的经济实力,克服原有会馆规模狭促、规格低下,“无以壮观瞻,无以便应酬,无以骋眺望”的不足,才捐资不断修建和翻建会馆,不断扩大会馆的建筑规模和提升会馆的建筑等级。

再次,山陕商人对会馆建筑尽善尽美的追求也使会馆建筑规格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山陕会馆不仅是山陕商人进行商贸活动的会议之所,又是山陕商人记挂乡愁的盛景巨观。因此,山陕商人对其建筑规格有着很高的要求,唯恐其存在不足,以引起本土士人与其他商人的轻视。这其间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说明了山陕商人对会馆建筑尽善尽美的追求。

明清民间建筑风格特点有哪些(明清时期的山陕会馆)(7)

从“有不尽人意之处”到“壮观瞻庶乎备矣”,同样记述了山陕商人为使会馆建筑尽善尽美所付出的实际行动。而此间最生动的事例莫过于河南朱仙镇山陕会馆移修舞楼的过程。

建筑装饰错彩镂金、雕绩满眼

明清时期山陕会馆在装饰方面最大的成就即讲究会馆建筑装饰的错彩镂金,雕绩满眼。山陕商人运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惜重金对会馆进行装饰彩绘,使会馆无处不雕饰,凡物即彩绘,达到了“五雕尽美”、片瓦有致、寸石生情的地步,成为中国明清时期木雕、砖雕、石雕建筑技艺的集大成者,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遗产。

一方面,山陕会馆装饰上的错彩镂金,雕绩满眼,是山陕商人世俗追求的实际需要及张扬夸耀本土优秀文化的需要。商业是最容易赚钱的行业,商人又是社会最有钱的阶层。商人们赚钱发财后,往往会集资在客地捐修本土会馆,并将会馆装饰的华丽无比、光彩照人,就是为了在客地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满足他们增强客地核心竞争力和经营自信力的需要。

明清民间建筑风格特点有哪些(明清时期的山陕会馆)(8)

另一方面,山陕商人奔走于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在会馆装饰时聚合南北不同文化风格,吸纳南北装饰艺术精华,使会馆装饰每每因其雕金斫玉,鸟革翚飞,而成为当地著名景观和地标式建筑。

在村社制度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交通条件,使人们常常足不出户,生活在狭小封闭的村社之间,见识狭促,阅历有限。唯有商人因其承担互通有无的任务而奔走于全国各地,跨州越县,奔走于大江南北。这种职业特点使商人经历丰富、见多识广,有丰富的生活和文化积淀。

他们在建造装饰会馆时常常会汇聚南北建筑装饰的不同风格,既有对故乡原住地建筑装饰风格的传承光大,又有对客地建筑装饰风格的吸收融合,使会馆建筑装饰杂糅了不同的文化气息,既有北方装饰的大气、淳朴,又有南方装饰的细腻、柔和。

明清民间建筑风格特点有哪些(明清时期的山陕会馆)(9)

这种广采百家之长、熔于一炉、成一家之言的装饰艺术特点,遂使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聚合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于一庐,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珍品,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博物馆和珍宝馆。

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特点的成因

明清时期出现的工商会馆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承载着历史的发展变化。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明清时期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特点形成的原因,对于认识山陕会馆的历史本质和时代特性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明清时期社会安定与治理是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特点形成的社会基础。明清两朝,虽然中国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末期,但又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社会比较安定的历史时期。

明清民间建筑风格特点有哪些(明清时期的山陕会馆)(10)

明代除明初有西北边疆鞑靼族的侵扰和明末南部海疆骚扰外,大部分时间国内还是安定的,特别是万历年间明神宗的“无为而治”以及张居正“一条鞭”改革,使明朝出现过不小的繁荣局面。清代满族贵族入主中原后,保持了一段游牧民族的进取精神,特别是康熙和乾隆的励精图治,使清代中叶出现了难得的“乾嘉盛世”。

社会安定与治理有方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人们醵资修建会馆提供了社会条件。这可以从山陕会馆的碑刻资料中找到相应的佐证。以北京的陕西会馆为例,明清时期陕西商人在北京共建了29所陕西会馆,主要集中在正阳门和宣武门外一带,这些陕西会馆主要建造于明代的万历、天启和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

其次,明清时期山陕商人在各地做生意,“醵钱易”是会馆建筑装饰华丽的经济基础。建造冠盖华丽的会馆要耗费巨额资金。而明清时期山陕商人在各地做生意,他们善于经营,每每取得了经营的成功,大赚其钱,才能聚集巨额资金建造会馆,并不惜重金对会馆进行装饰彩绘,这是明清时期山陕会馆建筑恢宏博大,壮观巍峨的经济基础。

明清民间建筑风格特点有哪些(明清时期的山陕会馆)(11)

许多山陕会馆的碑刻资料中反复强调了这一史实。这种贸易和顺,金钱易得的经营状态,使山陕商人财大气粗,才使他们在会馆建筑和装饰上不惜重金,表现出大投入、大手笔的非凡气度。从各地山陕会馆的耗资情况看,可谓所费不赀。

其三,山陕两省是明清时期全国建材供应地,又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是会馆建筑装饰华丽无比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山陕两省素来有“美田庐”的民俗习惯,明清以来山陕两省又都是全国建筑装饰材料的主产地,如山西的太原、太谷等地是全国琉璃建材的主产地,他们烧制的琉璃构件遍销全国;陕西的耀州陈炉镇、黄泥堡也是琉璃制品的产地之一,还有陕西富平县是石材的主产地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