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新郎txt(春宴安妮宝贝作者)(1)


编辑推荐

专注情欲/灵魂/生命之书

这一次安妮努力走进了“他人的世界”,直抵他人内心情欲的秘境。——评论家 郜元宝

★《莲花》之后历经五年酝酿,安妮宝贝较新30万字长篇小说。

★首印120万册隆重上市。

★安妮宝贝首次亲自出演华丽封面。

★随书附赠《春宴》全媒体资料片,内含120分钟广播剧、音乐短片、5款主题墙纸。

浅读此书,你遇见的或许还是安妮一贯的风格、情致、文辞、服饰,乃至中国、老挝、澳洲、英伦、欧陆等地频繁的空间转换。深读此书,你会看到一个成熟的作者对眼前时代的百忧交集,看到被她纤弱而坚定的手撤去丝绒帷幕之后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深渊,惊悚于这个暗黑所在与各人所呵护的肉身与灵魂之间,竟是那么逼近。

这是一部让我们时代充盈的情欲自由表达的书,也是试图用这种方式解构情欲的反省和忏悔之书,虽然作者描写人物释放情欲和承担情欲后果所抵达的深度,要超过他们实际的反省与忏悔。

《春宴》人物的言行思虑,公然遵行情欲的逻辑,不消说与历代传承的道德诫命甚有龃龉。安妮不是用道德诫命来衡量情欲,而是事先承认诫命的无效,一任情欲在完全拆除诫命的新状态下充分释放,好在释放的结果上认明情欲的本质。

所以《春宴》并非以炫耀之心摆设一场颠倒众生的情欲盛会,它恰恰是要勘破情欲的本质,呼求情欲之上圣善之灵的临到。


内容简介

《春宴》是一部形式专注且立意单纯的小说,讲述的命题是:一个人与所置身的时代,可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以及由爱的试炼而得到的关于人和自我、外界的关系。

安妮宝贝以前所未有的超长篇幅,描写了两个女子——周庆长、沈信得,在各自人生中所经历的生命状态。情节文字饱含浓度和广度,章节中充盈各种意象,潜意识,幻相和暗示:古都。亭子。湖。白鸟。一座被摧毁的古老的桥。黑白照片。独自穿越隧道。夜泳。一次春日宴席。梦境。眼神和气味。独绳幻术。一场脱离世俗而合乎秩序的爱恋。一次孤立的叛逃和回归……深读下去更有灵修历练的成分丝丝渗入。


作者简介

安妮宝贝,作家。曾任职银行、广告公司、网站、杂志社。

1998年起发表小说,题材多围绕城市中游离者的边缘生活,探索人之内心与自身及外界的关系。

拥有大量读者。现居北京。

出版作品:

2000年1月, 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

2001年1月,散文及短篇小说集《八月未央》。

2001年9月, 长篇小说《彼岸花》 。

2002年9月, 摄影散文集《蔷薇岛屿》。

2004年1月, 长篇小说《二三事》。

2004年10月,摄影图文集《清醒纪》。

2006年3月, 长篇小说《莲花》。

2007年9月,散文及短篇小说集《素年锦时》。

2009年5月,音乐合作小说《月》。

2011年3月,主编杂志书《大方》。


精彩书摘

 那年春天,他开车带她们上清远山赏花。

每逢季节转换,上山游玩。春天看山樱,夏天听蝉鸣,秋天看红叶,冬天泡温泉。住在临远的人,慢慢成为有情有意的闲人。桃花和樱花盛开时,大堆旅人来到临远,拥挤在湖边看桃红柳绿,这是每年春天临远必有的节日。琴药另辟蹊径,带她们去别处看花。

山路曲折迂回伸向远处。她在车后座困倦而眠。断续醒来,每一次睁开眼睛,看见前面一对男女,驾驶座上开车的男子,手持方向盘,另一只手牵住女子的手。他们不时俯身短暂亲吻,空气闪闪发亮。山谷背面。渐渐看不见游人如蚁的风景区和城市楼房,只余蜿蜒起伏的暗绿山峦。公路山坡上汇聚大片花树,人迹却寥寥。小山樱和海棠正在盛期。粉白花朵密密绽放,弥漫谷地。

他们走向花丛。他转身寻找少女,把她横抱起来,一路奔向山坡芳香绚烂云霞,她发出的惊喜尖叫,使树上栖息的红色鸟雀振翅而去。在花树下铺开大块布毯,是贞谅用织出的碎布拼接缝制的,颜色淡雅古旧。提前预备好的酒和食物,羊毛毯子。她躺倒在地,仰面看脸上簇簇花团,满眼晃动眩目阳光和花枝。风过时落英缤纷,丝丝光线,缕缕芳香,每一抹色彩,每一阵轻风,每一片花瓣,沉醉酣畅。空气中的暖意和芳香,如同包裹全身的薄棉被,让人懒洋洋昏昏欲睡。

那也许是当我们在一起,最好的时候。她说,他们相爱,我在成长。我渴望与他们相爱。一簇簇正当盛放的花树在此刻相会。世界在碎裂,我们在漂浮。时间貌似凝固静止,其实一刻也不停留。不为欢愉停留,也不为损伤停留。

她说,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因为某种伤感和不安而觉得困倦,于是入睡。置身花海之中沉沉睡去。这睡眠像一次由黑洞进入的旅程。安宁,冗长,完整。只能回归倒退,而无法期待未来。

醒来时天边日落。暮色深浓,空气清冷。酒喝尽,食物吃完,人空虚无着。夜色凝重转冷,白霜般月色倾洒下来,天边星群逐一浮现。一场春日宴席接近尾声。布毯叠满层层花瓣。有无知觉的死,才有这般肆行尽兴的生。不对死持有对抗性的态度,生,才能具备洒脱而热烈的情意。贞谅坐在海棠花树下,面容青涩轻盈如同少女,眼神清亮闪烁。始终如男人般沉默和专注工作的成年女子,整个人披上一层湿润光泽。如同在浪潮中跃身而起,超越现实。

原来女人的生命,需要感情来做血肉支撑。否则那只是一副坚硬空洞的骨架。

她询问,贞谅,你可快乐。贞谅微笑不语。

她又问,你觉得琴药会否爱一个人长久并且有始终。

贞谅说,那你觉得我会吗。

她说,我不知道。你仿佛可以随时离开。也可以随时留下。

女子说,人与人在一起,有两相厮守的现在就已足够。时间有限,获取当下哪怕只有一刻欢愉,都是财富。此刻拥有伴侣,并肩面对良辰美景,人生即使是一段迢遥长途,通往无底深渊,也暂且放下。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所有创痛和离别把它推远,推远,推到下一刻边缘。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长苦夜短,何不秉烛游。说得也不过就是这些。

那一刻,琴药卧倒在她身边,身上盖着毛毯。贞谅用手轻轻抚摸男子的耳鬓和额角,脸颊浮出红晕,喝得微醺。一头浓密黑发长长倾泻下来。她记得贞谅脸上这种熟悉的表情,脸上淡淡含笑,眼神里却有无尽深沉的哀恻。

她说,不知为何,我后来很少想起那一天。但属于它的记忆,有时会突然刺入梦魇,让人浑身一凛,不知道人生已经行至何处。我记得那些簇簇白色花树,融入夜色发出光芒。满山遍野的花朵,失去白日急躁剧烈,在月色中沉寂如同大海。晚出觅食的夜鹭,在远处湖边发出刮刮深沉叫声。一轮皓月,无限清辉。人与花,花与月,月与地,地与空,两两相望,意兴阑珊。只觉得所有语言俱化为乌有。天地浑然一体,万物昌盛寡言。恋爱中的女子,笑中带泪,容忍和观望生命无法自控而又甘心情愿的沦陷。

我知道天下所有的宴席都有终结。但依然希望这一刻,这注定破碎成空的丰美和悲哀,永无停顿。

……


前言/序言

 序言

所有想说的话,已写在小说里。故事中的人分别说出我想说的话。

写至小说临近尾声,北方空气已有凉爽之意。白杨树林持久蝉鸣无法停息,整个夏季写作这个故事。在郊外农舍几近与世隔绝,全日工作,写累时在旁边沙发上短暂入睡,醒来又写。有时深夜出门迎着月光跑步。如此,与人世两相遗忘。

若缺少人的参加、介入、发言或行动,万物照旧寡言兴盛。微小人类所持有的不过是自身存在。譬如,我记得午后时有雷阵雨,雨声在二楼屋顶发出暴烈声响,排山倒海,天地如同融合一体。站在窗边凝望白茫茫雨雾,世间此刻超离现实。在雨声中读书和入睡。瞬间,云团漂远,天色放晴,阳光重新逼人眼目。我珍惜每一刻这样的感受,持重心情如同它们将不复再来。

蝉鸣,午后雷阵雨,俯身采摘西红柿嗅闻到的芳香,风吹过时树叶掠动,清晨竹叶尖端的露水,孩子的笑容,一朵即将开至沉堕而不自知的花,一个以此遗忘世界的亲吻,以及黑夜中无人知晓的泪水和心碎……所有本真的存在令人内心振颤。没有其他人世的方式,能比这些更使人觉得美和哀愁,更能感受到生存的谦卑和尊严。

有人说,如果不知道回去哪里,心就如同无根的兰花。口号和概念组成的世界,使人忘却根本所在。情感变幻无常,却是突破规则界限得以让人接近自我的稀少机会。喜悦,抚慰,需索,依赖,分隔,决裂,性爱,自我发现,寻找,放弃,宽恕……种种组成试图让人明心见性。

时间有限,追索生命的诚意和真实,比什么都重要。

这是我想写一个形式专注且立意单纯的小说的原因。

这个小说,讨论经由情感和行动的试炼而得到的关于人与自我、外界关系的见证。这个命题我感兴趣。它其实是关于人的个体存在,关于叛逆心灵置身及对峙工业化社会和堕落时代的代价。最终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是精神的故乡,而非一个俗世的时代之中的位置。

这个小说,目前写过作品中篇幅最长。它并非一个流畅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无关的话,说得太多,有关的话,又说得太简。全无章法,随心所欲,阅读需要更多耐心。这也许是一种任性,成年人的任性,其属性是一意孤行。我未曾想大幅修改这个小说,事实上,越到后来越觉得它无法修改。就让它以固有的个性和气质,坦然存在。

文中有多处城市和山村的虚构和重复,人名的重复,具体时代的隐没,不必一一对号入座。时空界定对这个故事来说不重要且可被忽略,它们不存在。我想以此表达人世的命运有诸多相通之处。

书中故事和青春或憧憬已无什么关系,也并非浪漫愉悦。呈现更多的是成年人的阴影、考验、损伤、辗转反侧、困顿冲突及难以言尽之处。人与时间并行,渐渐看清心灵的复杂褶皱和层次。也只有历经世事之后,理解力才能够穿透表相抵达本质,并试图给予一切宽谅。写到《春宴》,内心清朗。这并非指它是属性清朗的作品,相反,它代表的是一条于黑暗中穿行的道路,黑暗本身是它的内容,且这黑暗部分也是容易引起误解以至不悦或不适的。人在对苦痛和阴影有所承当有所体悟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其所映衬的那一道纯净自若的光。

我在小说中并不倾向给出结论。即使是有所违背逾越和挑战的感情,尽处也隐藏多面难辨的人性暗涌。深邃,错落,明暗对半。这同时也是一种美。

《以赛亚书》说,我必反手加在你身上,炼尽你的渣滓,除净你的杂质。一个故事的发生,在于印证心所需要经历的冒险:独自支撑,摸索前行,穿越迷途,在道路尽头瞭望光亮深长。以肉身和情感遭受试探的方式,而非其他肤浅虚假的方式。

写作10年,加诸身上的标签无数,我对外界言论无兴趣,也很少发言或说明。书的读者年龄,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跨越成分复杂。在不同年龄、身份、地域、国度的人与人之间,自有一种深沉、朴素而靠近的内心理解,是各自情感和记忆的联结。如同万物同归的沉静属性。这是我写作的动力所在,也是它应该抵达的本源之地。

这个故事,给予所有期待、行进、破碎或完成的恋人、情人、伴侣们。爱没有对错、真假、是非。它是人对自身的探索、实践和验证。它不持原则,无需评断。它最终是一种洞悉,一种原谅。

谨以纪念我们的生命里,出现过的每一个爱与被爱的人。他们带来的种种,一切均是为了帮助我们行进、生长、完善、纯净。这是相爱的使命。

阅读如同照镜,各人担当自己的担子。只希望你在故事中有所得。

谢谢!

安妮宝贝

2010.8.25

晨8点51分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