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节,武夷山的各家茶主们,都在忙活着“焙火”。
焙火是乌龙茶制作工艺里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武夷岩茶精制工艺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直接关系到成品茶的好坏。
当你漫步在武夷山的街头巷尾,扑面而来的是一阵阵茶香。
与春茶期间茶叶的青草香、花香等不同的是这个阶段的茶香是一种带着炭味的炙热香,从焙房里飘荡出来的似乎是一种趋向“成熟”的味儿,莫名的迷人,仿佛间被武夷山的热情包裹。
岩茶,从采摘制作,再到焙火完成,通常需要3-12个月。
岩茶的焙火难道仅仅只是一道干燥的工序吗?
焙火的作用
对初制过程中加工不到位的茶,审度其缺点,进行相应的焙火,此时的焙火过程,咱们可以看成是一种“补救措施”。
如果是在初制过程中,加工已较到位的茶,那焙火就是“锦上添花”,能够更好的稳定茶叶的品质,激发其香气,将原有的茶香再提升,让茶汤的口感更醇厚、浓郁。
焙火的风格定位
焙火的风格定位,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轻火、中火、足火。
而茶友们可能有听到过“中轻火”、“中足火”的说法,这其实是有经验的焙火师傅会针对审评、归堆初制后的茶叶在焙火过程中进行一些微调,这也就是坊间经常说的:看青做青,也要看茶焙茶。
简单概括起来,以香型为长的岩茶品种,多数以轻火,或中轻火进行焙火,而以口感为长的岩茶品种,则大多数以中火、中足火来进行焙火。
轻火、中火、足火的风格区别
轻火——褪火时间:1-3个月
正当时的轻火茶,喝着体感是会让人感觉不错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储藏条件的变化,其香气会逐渐弱化,茶汤口感也会略显淡薄,大部分新入门的茶客,对轻火茶接受度较高。
中火——褪火时间:3-6个月
相对来说,中火的焙火风格是较为中庸的,无论是新接触岩茶的茶客还是老茶客对其接受度都较高,因为中火的焙火风格,可以较好的保留传统岩茶的品质优势。
足火——褪火时间:6-12个月
大多数资深老茶客更偏爱的风格,因为他们清楚了解岩茶的品质特性,更愿意花时间来等待一泡充满岩韵骨梗足火茶的褪火过程,静待其完美绽放的那天。
由于岩茶的品质特性,在制作过程中更多是“重水求香”
香气因子不易保存,就像有些茶友目前还独爱轻火茶,当下喝的时候,确实香气和汤感让人觉得愉悦,这是个人所爱问题,但这里也温馨提示下哦:
轻火茶适宜当下喝,切勿过多储存哦,大部分轻火茶是不具备储藏及升值空间的。相比轻火,中火及足火的岩茶更耐得住时间的“考验”,能够久存不坏。
另外,茶叶是否会返青和焙火是没有必然关系的,而是在初制环节就决定的,焙火火候的高低只是决定了返青出现的时间早晚问题,并无法改变返青的现象。
焙火的次数
曾几何时,多次听到很多茶企及茶农,为了强调茶好,说茶焙了三趟、四趟甚至更多趟火。
乍一听,很多不了解焙火本质的茶友会觉得:这茶居然光焙火就焙了这么多次,付出了这么多劳动心血,那确实值这个价。
其实,焙火之所以会存在几趟之说,更多的是主观因素,是焙茶师技艺不到位造成的。
在焙茶过程中,有一个现象:火焙低了可以补,高了却回不去了。所以很多人有保守的心态也可以理解,先轻轻焙,给自己留有余地,而茶经过几个月褪火后发现香在退散,品质不够理想,再进行二轮三轮甚至多轮焙火。
其实,焙茶应追求一次到位,尽量在一次焙火中焙到位,可以把第一次焙的时间战线拉长,文火慢炖十几个小时,将品质激发到最理想状态,不然之后在进行多次的复焙不仅浪费人力、物力成本,还对茶的品质不利。
焙火就像煮菜的过程,厨艺精湛的厨师,一定是从食材下锅后一气呵成的将菜品烹饪完成。
只有刚学着煮菜或是不擅长厨艺的人才会先下点食盐,尝尝味儿,觉得咸淡不宜,再追加食盐,或是菜起锅后,发现味道不好,再回锅,这个时候无论是追加佐料炒的菜还是回锅翻炒的菜,必定滋味有所偏颇。
那么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焙茶的精髓,应该是说每款不同的茶,焙茶师要能准确的拿捏火候,尽可能的一次性焙到位,虽然不可能做到百分百一次到位,但百分之八九十是应该要做到的。
当焙火技术拿捏不到位,又带着保守心态的时候,焙火就成了“炖皮不炖骨”,焙火技术拿捏到位,焙火完成后,对生产者及茶客来说就只剩下:时间的等待。
焙火,是岩茶成品的关键工序,炭焙是一种传统工艺的表现形式,因此,不能完全说焙火就是影响岩茶品质好坏的关键哦,其实这个过程中关键的是人及技艺,就像一样的食材,水平不等的厨师烹饪出来的菜品层次也不一样。
那么,让我们一起静待在做茶人的努力及时间洗礼后一泡泡耐人寻味的2022年的好茶.
#茶##我的家乡在南平##茶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