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想与别人互不相扰,又怕她们不能领会偈语中的含义

陈能雄/文

贾宝玉在薛宝钗的生日宴会上,听到戏曲选段《醉打山门》中一支《寄生草》的曲子,其中有一句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歌词禅意悠悠,人赤条条来,清白白走,不带来什么,也不带走什么,他若有所悟。

戏场将散之时,王熙凤为逗大家一乐,说有个小旦打扮起来活像一个人。贾宝玉、薛宝钗猜出她所指何人,却不敢说出来,史湘云心直口快,说这个戏子长得像林黛玉。在那个时代,女伶地位低微,即便是普通的良家女孩都不愿别人拿自己和戏子做比较,何况是官宦小姐呢?贾宝玉怕林妹妹会计较此事,赶忙对着史湘云使了个眼色。

贾宝玉丧魂落魄(贾宝玉想与别人互不相扰)(1)

这是贾宝玉一番好意,林黛玉和史湘云都是他比较亲厚的童年玩伴,不想她们互生嫌隙,就从中调和。不想事与愿违,史湘云责怪二哥哥偏爱林姐姐,林黛玉则觉得贾宝玉越使眼色,越让她难堪。因为贾府中有些人背地里说林姑娘有爱恼人的小性子,贾宝玉示意湘云不要乱说话,让林黛玉觉得这是有意提醒大家:林姑娘是个开不起玩笑的人。

令林黛玉生气的是,史湘云等人一方面拿她取笑,一方面又说她爱使小性子,行动爱恼人,供人消遣取乐了,还被奚落几句。贾宝玉见林妹妹不理睬自己,误解自己一番好意,就辩解说自己并未把她比作戏子,也没有取笑她。林黛玉说:“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又说:“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

贾宝玉丧魂落魄(贾宝玉想与别人互不相扰)(2)

这几句话直击宝玉之心,让他有冤无处诉,可见好人难做,只怪自己太多情,既担心湘云得罪黛玉,又害怕林黛玉受委屈,最终落的两边都不是,成了她们的出气筒。可见,能者多劳,智者多忧,这话一点不假。贾宝玉忽然感到心里好累,正像林黛玉所说的别人的事与自己何干,何必多管闲事,还不如大家互不相扰,各自安心。

贾宝玉心里受了极大的刺激,一时认死脑筋,当下抱着与其他人互不相扰的想法。袭人说了一些开心的事劝慰他,说薛宝钗过几天会还席,姊妹间都欢欢喜喜的。贾宝玉也学着林黛玉的话说:“他还不还,管我什么相干?”“他们娘儿们姊妹们欢喜不欢喜,也与我无干。”他想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之句,顿觉世上之事原本与自己无干,纵使今生过得轰轰烈烈,有一天这世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与自己无干,所有的富贵荣华都如梦幻泡影,所有恩怨情仇都将随风而逝。

贾宝玉丧魂落魄(贾宝玉想与别人互不相扰)(3)

这一切如晨钟暮鼓般敲醒宝玉的心灵,他提笔在纸上写下几句偈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他想到自己那么在意林妹妹,在与她相处的过程中,彼此都想从对方那里得到感情的印证,却徒生烦恼。自己只有把感情放下,心无挂碍,才身心清净,有真正的立足之境。从这可以看出,贾宝玉情感受到挫折后,悟到了禅机,思想提升了一个境界。在那一刻,他想看淡与林黛玉、史湘云之间的情谊,不再管她们的事,自己落得安心自在。就像前几天,他与袭人赌气拌嘴,不使唤她们做事,也不与她们嬉戏玩闹,自己一个人闷在书房里读书写字,就权当她们都死了。

贾宝玉丧魂落魄(贾宝玉想与别人互不相扰)(4)

那么,贾宝玉真的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了吗?真的想从此与她们互不相干,互不相扰了吗?显然不是,他如果真的悟透玄机,放下情感,无牵无挂,又何必写偈语明志,写好了又何必怕别人看不懂。既然自己都不想与她有什么瓜葛了,自己写的偈语与她何干,她能不能领会又与自己何干?贾宝玉内心中还有一点小期望,就是别人能读懂自己,他的思想境界太过高深,怕凡夫俗子不能领会其意。他就按《寄生草》的曲牌填写一首词:“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贾宝玉丧魂落魄(贾宝玉想与别人互不相扰)(5)

“无我原非你”意思是没有我的存在,也就没有我眼中的你。同理没有你,也就没有你眼中的我,彼此之间就没有互相体现的东西。这句话是用来注解“你证我证”的含义,既然互相印证感情给人带来很多苦恼,倒不如“从他不解伊”。贾宝玉要表达的意思是自己为林黛玉和史湘云和解,反而两边受气,还是不管不顾的好,任凭别人心里怎么想都可以,怎么误解自己都可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肆行无碍凭来去”,心无窒碍,方可来去自如。

贾宝玉此举,和现实生活中某些古诗词作者差不多,他们写了一首辞藻华丽、引经据典的诗词,自认为是上乘佳作,又恐读者不明诗词的妙处,就在诗词下面附上一大篇通俗易懂的注释文字。贾宝玉也是这样,他刚刚说了一句“无可云证”的禅语,看似心中无尘,可是几分钟后,他又怕世人没有领会他偈语中的含义,就写了一篇注解文字,把禅机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所有的一切,无非就是想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心意。

贾宝玉丧魂落魄(贾宝玉想与别人互不相扰)(6)

从这来看,贾宝玉悟到了禅理,却没有达到偈语中所讲的境界。只不过是小孩子一时赌气写下的文字,事情过去了,心中的气理顺了,就从缥缈的禅境中回到现实世界中来。林黛玉也看出贾宝玉心境还没有彻底空明,就以同样的方法敲醒他。她说宝玉的“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高深,还不如“无立足境,方是干净”的思想境界。这才是大彻大悟,万境归空,参悟之人连自己的立足之境都不要,又岂会在乎别人能不能领会自己偈语中的深意。贾宝玉无言以对,与林黛玉、史湘云重归于好,仍和从前那样一起玩耍。然而,林黛玉只是暂时收住贾宝玉参禅之念,有一天,宝玉经历人生的大喜大悲,又会领悟到更高深的禅理,最终离家遁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