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大豆害虫的方法(豆虫养殖大豆病害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1)

豆虫养殖

大豆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又名黄萎病、根线虫病,俗称火龙。我国北部大豆产区发生普遍,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30~50%,甚至颗粒无收。重病地4~5年内难以种植,对大豆生产影响很大。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种植期常见的线虫病害。气温、土壤条件等多种条件都可以导致这种病害的发生。这种病害可以导致大豆大面积减产,而且在中国各大豆类种植区都有发生。

危害特征:

胞囊线虫是喜温、好氧动物。胞囊具有抗旱、抗寒、耐碱、耐湿及抗微生物侵染的作用,一般胞囊在土壤中可存活3-4年,最长可达10年以上。土壤pH8.0的条件下,对胞囊线虫并不影响。胞囊线虫主要分布地0-20厘米耕层土壤中,20-30厘米土层中很少,30厘米以下耕层中极少。大豆胞囊线虫有生理分化现象,截至1996年全国共发现7个生理小种,并认为4号小种致病力最强,3号小种致病力较弱,东北地区主要为1、3号小种。胞囊线虫病发生与土壤类型、土壤温度以及耕作、栽培等诸多因子有关。气温在18-25℃之间发育最好,最适湿度为60-80%,过湿,氧气不足,易使线虫死亡。

过于粘重,通气不良的土壤,不利于线虫的存活。需要通气良好的土壤,如冲积土、轻壤土、砂壤土、草甸棕壤土等粗结构的土壤和瘠薄少岗地等土壤中胞囊密度大,线虫病发生早而重,减产幅度大。此外,在偏碱性的土壤内,发生也重。

多年连种大豆的地块,土壤内经虫数量便逐年增多,为害也逐年加重,大豆产量也越来越低。

胞囊线虫主要危害根系,发病初期叶片缺绿,逐渐黄化,严重时矮化,叶片黄化,生长瘦弱,逐渐干枯而死。大豆胞囊线虫初侵入根系时,根表出现褐色斑点,逐渐根系发育变弱,造成根系不发达,根瘤减少,根部表皮龟裂,易受其他真菌或细菌侵害引起腐烂,根内雌虫成熟后露出根表,在根上可见白色或淡黄色小米粒大的肉质颗粒,即线虫成熟的雌虫。

防治方法:

(1)与禾本科植物实行轮作,可基本消灭这一病害。病田种玉米或水稻后,胞囊量下降30%以上,是行之有效的农业防治措施,此外要避免连作、重茬,做到合理轮作。

(2) 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

(3)对于无病田,应严禁经虫的传入。通过种子检验,严防与杜绝机械作业等传播线虫。

(4)加强营养,提高抗病性。施足基肥和种肥,早施追肥与叶面肥。

(5)大豆保根菌剂每公顷所需大豆种子用液1500-2250ml拌种,以高剂量防效更好。也可每公顷1050千克与种肥混施。另外用豆丰1号生防颗粒剂,每公顷75-150千克,与种肥混施。

(6)多种菌剂混施效果好。

温馨提示:以上是豆虫养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病虫害,但是切记,养殖过程中一定不要胡乱用药,分享这些只是为了让大家多了解些知识,切不可盲目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